【主題闡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的春節(jié)團拜會上指出:“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敝袊鴤鹘y(tǒng)文化注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家庭建設的重視和對家庭幸福的期許,是中國人重要的價值取向,這既契合文化傳統(tǒng)又體現時代要求。
【素材展示】
北京金九皋家庭
金九皋家庭,北京市朝陽區(qū)花家地西里301樓11—201,家庭成員2人。
金九皋致力于節(jié)水公益事業(yè)10年,他把“全民節(jié)水、節(jié)能減排”作為一項公益事業(yè)來做。從2005年初他發(fā)明一根塑料繩,使大功率馬桶一年節(jié)水72噸,到享有國家知識產權的“久節(jié)”馬桶節(jié)水器的發(fā)明,他帶領20余人的黨員節(jié)水志愿者隊伍,不遺余力地推廣這一惠及百姓、利國利民的小發(fā)明。
“金九皋節(jié)水工作室”以送意識、送技術、送服務、送和諧,不怕臟、不怕累、不怕非議、不取報酬的“四送四不”為服務宗旨。這種公益精神,受到各級領導及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
為了金九皋的節(jié)水事業(yè),他的家人一直用行動默默地支持著他,讓金九皋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到節(jié)水的試驗與研究中。金九皋上門為居民安裝節(jié)水器具時,身上的衣服常常被弄濕弄臟,他的愛人金細珍沒有半點埋怨,一次次將臟衣服清洗干凈;金九皋接受媒體采訪時,金細珍擺放好節(jié)水器具以備展示用。金九皋的孫子金夢陽品學兼優(yōu),在爺爺的影響下,也積極參加節(jié)水志愿行動,他的“凈水機廢水再利用研究”獲朝陽區(qū)小金鵬科技論壇二等獎。
金九皋和家人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帶動了更多的人愛水、惜水、節(jié)水。
山西劉聰玲家庭
劉聰玲家庭,山西省永濟市卿頭鎮(zhèn)張坊村,家庭成員5人。
劉聰玲的丈夫杜德建自1981年起從事教育工作,30多年來,他掙著民辦教師的低微工資,干著超負荷的繁重工作。他當校長,家活、地活從來顧不上操持,老人、孩子很少有時間照顧。他管理學校、代課、辦報、培訓、回信,整天忙得焦頭爛額,有時連和老人說話的時間都沒有。他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家家庭圖書館”,自費訂閱書報,免費服務群眾。
劉聰玲的兒子杜曉波,現在運城財經學院任教。他曾留學烏克蘭,回國后許多廣告公司高薪聘請他,都被他拒絕了。他受父親的熏陶,羨慕父親當教師的榮光,毅然選擇了教學的行當,在大學里承擔行政工作的同時,主動要求兼課。
劉聰玲的兒媳王軍萍,在永濟市韓陽中心校任教。韓陽距家百里之遠,可她從未因此遲到過一次。2012年她生了孩子,將孩子留在家里,自己專心教學。
家庭主婦劉聰玲,為了家中3位教師的事業(yè),默默地付出,堅強地支撐。她既干地里活,又做家務,還照護“家庭圖書館”,為群眾服務。她沒有穿過像樣的衣服,沒買過像樣的家具,更沒有住過像樣的房子。雖然積勞成疾患上了關節(jié)炎病,然而她熱愛家庭,熱愛家鄉(xiāng)的信念未變,用體弱多病的身體堅強地支撐著這個家。
劉聰玲的一家人,從事著教育文化事業(yè),堅守著清貧的家園。雖然外表貧窮,但精神富有;雖然生活艱苦,但心中甘甜。
黑龍江陳淑梅家庭
陳淑梅家庭,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大八浪鄉(xiāng)西太平村,家庭成員4人。
陳淑梅是一個平凡的農村婦女,為了一份女兒臨終時的囑托,為了一份心靈的責任,無怨無悔照顧癱瘓在床的女婿,感動著身邊的每個人。
2002年,陳淑梅的女兒劉云蘭突然被診斷患上白血病。盡管經過治療,兩年后還是離開了人世。最后一次從昏迷中醒來,劉云蘭拉著母親的手哽咽著說:“請?zhí)嫖艺疹櫤么豪??!?/p>
吳春利是劉云蘭的丈夫,幾年前的車禍導致他高位截癱。陳淑梅沒有忘記女兒臨終前的囑托,和丈夫從鄰村搬到吳春利家,像照顧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照顧著女婿和剛上小學的外孫女。生活的艱辛讓陳淑梅的頭發(fā)一天一天地變白,外孫女上學,吳春利吃藥治病,再加上年事已高的老父親,這些花銷都靠她開的一個不過7平方米的小賣店來維持。
看到岳母腰彎得越來越厲害、白頭發(fā)變得越來越多,一大把年紀還要照顧他,好幾次吳春利都想自殺。但一想起妻子生前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岳父、岳母風里雨里背著他去醫(yī)院看病的情景,看著已經考上重點高中的女兒,吳春利告訴自己:“我一定要戰(zhàn)勝命運,用頭腦實現自身價值,回報對我不離不棄的岳父、岳母。”
湖北黃岡徐普查家庭
徐普查家庭,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qū)公園路3號武警黃岡支隊老機關,家庭成員2人。
徐普查19歲入伍,當兵20年,參加過追捕殺人犯、抗洪搶險、撲火救災等戰(zhàn)斗18次,9次被評為優(yōu)秀黨員和擁軍愛民模范,8次榮立三等功,16次受嘉獎,2005年主動選擇自主擇業(yè)。
徐普查家族3代13人當過兵,人人入了黨,個個立了功,一家有3人是全國擁軍模范。妻子龔俊萍2008年身患絕癥,省市醫(yī)院專家診斷其生命只有3個月,勸他放棄對妻子做開顱手術,早點準備后事。徐普查聽后沒有放棄努力。就這樣,他不僅為妻子支撐起愛的天空,還延續(xù)了她6年的生命。6年的不離不棄,6年的生死相依,他沒叫過一聲苦。
妻子于2013年5月癌癥再次復發(fā),他和妻子仍動員剛大學畢業(yè)的兒子徐世超參軍衛(wèi)國,并與兒子簽訂了一份特殊的關于當兵的“生死協(xié)議”。兒子當兵后,妻子病情越來越嚴重,下身癱瘓在家中爬行了二十多天,十分思念兒子,在網上與當兵的兒子視頻相見了最后一面。2014年1月6日妻子病故時,仍囑咐親人不要告訴當兵的兒子……徐普查年過九旬的母親看到兒媳病故,傷心過度也病故了。9天時間兩位親人相繼離世,徐普查似萬箭穿心,但他強忍著悲,痛獨自撐起風雨飄搖的家,打工還清了妻子生前治病欠下的債。
陜西曹建成家庭
曹建成家庭,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馬家河鄉(xiāng)下佛崾村,家庭成員39人。
曹建成和妻子呼玉梅結婚時,家貧如洗,但是,再苦再累,他們也不放棄教育子女,供孩子上學。孩子們是在母親的紡車邊、油燈下,聽著優(yōu)美的民歌、“道情”“毛野人”和“七姐”這些故事入睡的。曹建成是秧歌把式,每次鬧秧歌總要領孩子們去看,教孩子們唱秧歌、扭秧歌、打鼓。他彈一斤棉花才賺一兩毛錢,但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愛好,竟舍得花14元錢為孩子買了一面戰(zhàn)鼓。因此,孩子們小時候就會打擊樂器。正是由于有這樣良好的藝術熏陶,現連同媳婦及孫子輩,全家有14人從事專職或兼職的文化藝術工作。
曹建成自1955年成立互助組起直到1984年落實責任制前,一直擔任村干部,先后任村長、社主任、村支書等職。老兩口熱心集體事業(yè),為集體利益能吃虧受罪,把自己的窯洞、新鋪蓋騰出來為下鄉(xiāng)、駐隊干部用,寧可讓自己的子女吃粗糧,也要把細糧留給干部吃,且不收分文。他們不光對干部好,連串鄉(xiāng)做生意的貨郎也管飯。
他們的言傳身教也使子女們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處世。家里的30多口人和睦相處,事業(yè)有成,成了一個和諧、歡樂的藝術之家。
【運用示例】
最美家庭,美在幸福。一個家庭的幸福,離不開每個成員的力量。無論是金九皋的執(zhí)著追求,劉聰玲的默默無聞,還是陳淑梅的任勞任怨,徐普查的真情實意,抑或是曹建成的言傳身教,都是家庭幸福不可或缺的要素。這份幸福不是金錢與安逸能衡量的,它是對基本道德的堅守、對向上向善的追求和對親人他人的關愛,它們一起詮釋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家庭價值觀的精彩要義。
我們期待,有更多這樣的家庭涌現,不斷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創(chuàng)造出家庭和諧美滿、社會文明進步、國家繁榮富強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