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鑰匙】
一、傳記文學的文體特點
1.真實性。傳記必須以真人真事為依據(jù)再現(xiàn)歷史,再現(xiàn)人物。當然,傳記文學不排斥適當?shù)乃囆g(shù)加工,如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細節(jié)借助于想象、聯(lián)想等進行加工,但這種加工必須符合人物的性格及事物發(fā)展的邏輯,以達到更高的真實——藝術(shù)真實。
2.藝術(shù)性。傳記文學會運用多樣的藝術(shù)手法來刻畫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力求個性化、形象化。傳記文學主要是寫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畫出人物鮮明的個性,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傳記文學常用白描等手法刻畫人物。
3.概括性。在傳記文學中,傳主的生平經(jīng)歷一般都較為完整,便于讀者從總體上把握人物。但一些小傳或試題中的傳記節(jié)選文段,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現(xiàn)出人物完整一生的經(jīng)歷,而往往只通過典型的事例,以小見大,來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因而高考傳記閱讀的選文一般要求選材精當,高度概括:一是對人物的選擇,多選擇那些代表性強、事跡豐富和很有性格特點的人物;二是對人物事跡的選擇,多選擇能夠概括人物一生特點的事跡,而不是面面俱到。
4.通俗性。傳記文學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達方面寫得簡明易懂,容易被讀者接受;語言風格多樣化,如介紹傳主的成就時,語言可以簡明、平實、樸素;描述傳主的多種才能與生活情趣時,語言可以生動活潑、文雅詼諧,富有文學色彩。
二、傳記文學的閱讀技巧
1.速讀文本:理清脈絡,整體把握。具體可按以下三個步驟進行:第一步,看清作品按什么順序組織材料,傳主的生活經(jīng)歷是如何貫串起來的,把握文本的結(jié)構(gòu)思路。第二步,整體領會文本內(nèi)容,理清作品陳述的基本事實,弄清文段寫了主人公哪些事,體現(xiàn)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品質(zhì)特點。第三步,區(qū)分出作者評論的成分,弄清作者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是什么。
2.精讀文本:帶著問題,有意識地細讀全文,注意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與細節(jié),勾畫出問題的相關信息區(qū)域,尤其注意敘述以外的其他描寫性、闡發(fā)性的內(nèi)容。在對試題具體問題進行分析時,要堅持“整體原則”“語境原則”和“知世論人、知人論事、事中見人原則”。對傳記人物的思想、感情、品格、氣質(zhì)、成就以及作者所持的態(tài)度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張賢亮,在天堂那邊玩兒好
□舒晉瑜
6年前,我初次到寧夏。來到這座陌生的城市,只為著拜見一位陌生而又熟悉的知名作家。他的名字和一座影城、一座城市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說影城因他而存在,或者城市因他而奪目,并不過分。
他就是張賢亮。19歲因詩歌《大風歌》被打成右派,43歲因《綠化樹》等作品聞名遐邇。他的一生有著眾多職務:寧夏作協(xié)主席、文聯(lián)主席……連任25年的政協(xié)委員,但他最愛的是“作家”的稱謂。
在以《綠化樹》女主人公馬櫻花命名的茶樓,我見到了張賢亮。因為勞累,他的聲音有些沙啞,但表述清晰、敏銳,出口成章。在他的書房,掛著他一幀照片:年輕美麗的母親抱著周歲的張賢亮。他自豪地說:“只有這樣的母親才能生出我這樣的兒子!”
張賢亮常常有驚人之語。多年前談到自己的作品,他就曾經(jīng)自信地表示:“我提出來的理念都是有前瞻性的。我和中國大多數(shù)文人的思路不一樣?!比缃?,那自信而略有些得意的聲音恍若響在耳邊,卻是斯人已逝。
他將成為這片土地永久的書寫者。
一
他的書寫并不枯燥,而是有趣味的書寫,是有魄力的書寫。
寧夏的影視城中,馬櫻花茶樓就是張賢亮自己設計的,花紋是他趴在地上去畫的,竹子是他親自安排移栽的。我由衷地贊嘆其環(huán)境優(yōu)美,賞心悅目,他仰頭哈哈一笑:“玩嘛!”
他的確是個很“貪玩”,很“會玩”,也“玩”出了名堂的人。
當了25年的政協(xié)委員,張賢亮有25年的參政議政經(jīng)驗;作為作家,他還親自操辦企業(yè),因而比一般文人在身份上更多元化,思路也和別人不一樣。張賢亮說,他書中的諸如對改革開放以來的得與失、民營企業(yè)與文化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方向等的論述都很精辟。
作為一個當代中國作家,張賢亮提倡首先應該是一個社會主義改革者。只有作家自身具有變革現(xiàn)實的參與意識,作品才有力量。張賢亮曾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分兩方面,一是文字創(chuàng)作,一是立體創(chuàng)作?!皠?chuàng)作也是玩,文學也是玩。文學是我一生的副產(chǎn)品。我在創(chuàng)造性地追求快樂。我現(xiàn)在還在寫作,但要突破過去的作品有很大難度,這是個既艱難又有樂趣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玩意兒?;盍诉@么一大把年紀,回首往事,不勝感慨,總想給后人留下一點人生經(jīng)驗和‘親歷’的歷史。中國人是一個健忘的民族,或說是患有選擇性記憶毛病的民族,而歷史最珍貴的部分恰恰是那慘痛的、人們不愿意回憶的部分。歷史和物質(zhì)一樣,越是沉重的部分質(zhì)量越高,密度越大。我認為在文學中再現(xiàn)那個部分是我的一種責任?!?/p>
二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評論稱,張賢亮是“當代中國十來位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并認為張賢亮“集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智慧、屈辱、才華和弱點于一身”。他表示:“在文學史上,上世紀50年代的作家群,當以王蒙和張賢亮為代表。張賢亮的代表作,應是《綠化樹》與《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睆堎t亮的小說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個人經(jīng)歷、個人情感及個人影子在內(nèi)的,如《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習慣死亡》《我的菩提樹》《青春期》《初吻》等;一類是根據(jù)傳說或現(xiàn)實發(fā)生的事件鋪陳出來的,如《邢老漢和狗的故事》等。前者,無須多說,如將它們組織起來重新編排改寫,幾乎可以成為自傳了?!兑粌|六》里的國學家小老頭和《習慣死亡》中的作家章永磷在精神氣質(zhì)上一脈相承。對此,張賢亮說,作家的筆下,所有人物都有自己的影子,不論正反兩面,只是他所有小說里沒有反面人物。他說:“我大概比較寬容。”
對于只有6萬平方公里、600萬人口的寧夏,張賢亮覺得這是個好地方:干擾少,物欲刺激比較少,還是比較方便埋頭寫作的地方。他說:“我在玩,把寫作當作玩。我要把作品寫完,就沒玩的了;沒玩的,不就玩完了嗎?”他笑著說:“我不想把它玩兒完?!?/p>
可是,還有些“貪玩”的張賢亮,不得不去這世界的另一邊,繼續(xù)他好玩的事業(yè)。
(選自《工人日報》2014年10月20日,有刪改)
1.下列對傳記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A.張賢亮19歲時因詩歌《大風歌》被打成右派,43歲因《綠化樹》等作品聞名遐邇。他的一生有著眾多職務,獲得許多的稱號,但他鐘情的是“社會改革者”這一稱號。
B.張賢亮的書房里,掛著一幀照片,是年輕美麗的母親抱著周歲的張賢亮。張賢亮曾自豪地說:“只有這樣的母親才能生出我這樣的兒子!”這一細節(jié)描寫體現(xiàn)了張賢亮的自傲和孤芳自賞。
C.在談到自己的作品時,張賢亮曾自信地表示:“我提出來的理念都是有前瞻性的。我和中國大多數(shù)文人的思路不一樣。”這說明張賢亮比一般文人在身份上更加多元化,思路也比別人更開闊。
D.本文通過對張賢亮的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主張的介紹,說明張賢亮是一個具有前瞻性、開拓性的作家,也揭示了他玩世不恭的個性。
2.“他的書寫并不枯燥,而是有趣味的書寫,是有魄力的書寫”,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簡要說明。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張賢亮說,作家的筆下,所有人物都有自己的影子,不論正反兩面。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結(jié)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