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宣紙之鄉(xiāng)”涇縣,流傳著一種說法,“章渡干子孤峰的傘,黃田的姑娘不用揀”。孤峰油布傘是中國古老制傘工藝的延續(xù),被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1949年9月,我虛年九歲還欠兩個月,父親為我報名就讀孔城小學的三年級。上第一節(jié)數學課時,我稀里糊涂,什么也不懂,惶恐之下背起書包,一股腦兒跑回了家。
我告訴母親,不想上學了。母親急了,好說歹說:“讀書能做大事?!薄安坏綄W你就去撈狗屎?!薄爸灰愕綄W,要什么就給你買什么?!薄?/p>
翌日,天下著雨,母親一早就為我準備了早飯,催我到學。我耍賴,“斗笠漏雨,我要傘!”母親溫柔地撫著我的頭,說了聲,“你快吃早飯”!就急急忙忙出門了。
約莫半個時辰,我剛吃好早飯,母親就回來了,身后神秘地藏了一物。見我依舊噘嘴不樂,將身后之物展示,“小孬子呃,你看!”
“啊,黃油布傘!”我頓時眉開眼笑?;艁y地背上書包,用很大的力氣,撐開那把黃油布傘。站在雨中,雨敲打在黃油布傘上,嗶哩啪啦,水花四濺,濺到了母親臉上。母親笑了……
那一時段,我巴不得天天下雨,天天撐開這把黃油布傘 ……我喜歡黃油布傘鮮艷的色彩,喜歡黃油布傘被雨敲打著的聲音。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雨傘的國家,傳說魯班在鄉(xiāng)間為百姓做活,媳婦云氏每天往返送飯,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魯班在沿途設計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內暫避一陣。亭子雖好,總不便多設,而且春天孩兒臉,一日變三變,夏季雷陣雨,說來就來,以至“迅雷不及掩耳”。云氏突發(fā)奇想,“要是隨身有個小亭子就好了”。魯班聽了媳婦的話,茅塞頓開。這位本領高強、無所不能的中國發(fā)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樣子,裁了一塊布,安上活動骨架,裝上把兒。于是世界上第一把“傘”就這樣問世了。
傘古老的稱謂為“?!薄5搅撕笪簳r期,傘被用于官儀,老百姓將其稱為“羅傘”。按照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实鄢鲂幸命S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
但傘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遮陽、擋風、避雨。東漢蔡倫發(fā)明紙后,就出現了在紙面上涂桐油的油紙傘。傘面材質換成布,就是油紙傘。北宋畫家張擇端的著名風俗畫《清明上河圖》中就有很多大油布傘的畫面。
傘在中國誕生之后,隨著對外開放和交流的日益擴大,也就逐漸傳到了國外。
日本在唐朝時先后向中國派出了 19 批共500余位“遣唐使”,有醫(yī)師、畫師、音樂家及各方面的學者,他們到中國觀摩和學習中國文化,不僅把中國的歷法、天文、音樂、美術等文化帶到了日本,也把包括制傘工藝在內的多種生產技術、制造工藝帶到了日本。
1747 年,英國一位叫祖納斯的商人到中國旅行,發(fā)現中國人打著油布傘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傘一收,隨身攜帶,甚為方便,回國時便買了一把?;厝ズ蟛痪?,正逢一個雨天,他便撐開帶回去的那把雨傘在倫敦街頭行走。按當時英國的宗教傳統認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傘遮住雨就是違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他因此受到嘲罵和詛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擲雞蛋。但是,雨傘的好處卻人人可見,終于在一片反對聲中逐漸盛行起來。到 19 世紀中葉,雨傘成了英國人的生活必備品,而且用傘也成了英國人的一種榮耀。
油布傘在市井中被廣泛使用,由于傘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聯系太密切,生活中有了“晴天帶傘、飽帶干糧”生活諺語。笨重的油布傘沒有西湖絹紙傘的風情詩意,也沒有現代傘的輕盈便利,但卻堅固、廉價和實用,倍受顧客的青睞,在大江南北、淮河兩岸占有一席之地,優(yōu)良的品質、生活的習慣使這一傳統民間制作工藝在實際生活中體現出特有的生活魅力從而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一直延續(xù)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可以這樣說基本上家家都有油布傘,有的人家還在傘上寫上自家的名字,防止丟失。
記憶中的這把金黃的油布傘來自安徽涇縣。涇縣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境內山高林密,溪澗縱橫,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譽。涇縣漢初置縣,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出產的宣紙、宣筆、雨傘和茶葉是古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涇縣制傘歷史悠久,《涇縣志》記載,明清時已相當鼎盛,尤以孤峰制傘最為有名,當時有句民諺:“章渡的干子孤峰的傘,黃田的姑娘不用選。”記錄了當時制傘業(yè)繁榮的景象。
涇縣孤峰油紙傘選用山中五年以上老毛竹做傘骨,精選上等檀木做傘蘆,純棉布或絲綢經熬熟后的天然的桐油及輔料涂制成品做傘面料。油布傘防水性好、牢固結實、抗大風、經久耐用還防雷。它是中國古老制傘手工藝的延續(xù),制作精湛、美觀,內涵豐富,寓意吉祥,每道工序要求高,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智慧的結晶,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對研究傳統的制作工藝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但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傳統的制傘工藝已慢慢地淡出了歷史的舞臺。涇縣孤峰油布傘這一傳統制作技藝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鄭家是孤峰村的制傘世家,鄭國民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制傘好手,但兄弟姐妹6個,只有他承繼了家族的傳統事業(yè)。1987年,初中畢業(yè)的鄭國民進入孤峰雨傘廠學習制傘技藝。當時油布傘業(yè)正由盛轉衰,產銷量逐年遞減,制傘工人收入減少,有的雨傘廠連工人工資都發(fā)不出。油布傘廠倒閉的倒閉、轉產的轉產,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全縣乃至全安徽省專業(yè)制作油布傘的廠家只剩孤峰雨傘廠一家。
1991年,鄭國民自籌資金,創(chuàng)辦了個體油布傘廠,并憑借精湛的技藝和美觀耐用的產品,成功地在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國民油布傘”還走出國門,每年出口到日本、韓國、德國等國。
為切實做好油布傘制作技藝的保護,涇縣組織對油布傘的生產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論證,最終孤峰油布傘制作技藝和其它五項傳統手工技藝一道申報了第四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鄭國民不僅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成為全國制傘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國家油布傘行業(yè)標準制定專家組成員、國家油布傘行業(yè)標準主要起草人之一。
“油布傘和油紙傘雖然傘面的材料不同,但是制作的工藝卻是相通的?!庇筒紓闶侨止ぶ谱?,制作技藝長期以來全靠老師傅的口傳心授,師徒傳承,世代相傳,工匠全憑悟性和長期的實踐積累才能掌握。一把油布傘從材料到成品一般需一周左右時間。由于沒有專用的設備,因此操作要領全憑多年的實踐經驗。
制作油布傘選材的質量要求非常高,主要材料是毛竹、布、桐油;輔料主要是鐵絲、棉線、鐵釘等。選毛竹很關鍵,過粗、過細都會造成原材料不同程度的浪費;傘布以上等的棉布為最佳,也有按客戶的要求用花色布料做傘布的。
整個工藝流程共有12道工序,分別為選材、量尺寸、刨竹節(jié)和分片、打孔、排竹、套傘頭、傘骨與傘頭相連、制傘面、上布、刷桐油、蓋章或署名、晾曬。
傘架制作,首先做傘頭,選干的檀樹鋸斷,制成傘頭、傘撐,并分別打孔、分槽。制作傘柄需選上等青毛竹,粗細適宜,刨除竹節(jié),用火烤熱整直。安裝傘頭,將成品傘頭安裝到傘柄上,打孔后固定。安裝傘柄,在傘柄設定的位置上打孔安裝鋼絲撐后,再把成品木傘撐套上。傘骨制作,將毛竹按尺寸經分格、劈開、削制等制成短骨、長骨,在短骨、長骨的既定位置上打孔,并用鐵釘連接成形,將傘柄與傘骨連接并用鋼絲固定,傘骨成形。
選上等白棉布,按設計尺寸裁剪成瓜片形,用縫紉機縫合成形,將傘衣套裝在傘骨上,用鐵絲固定傘頂部,用針線固定傘腳部,白坯傘成形。將生桐油熬熟,并兌進少許黃漆調和,用軟布蘸桐油均勻涂抹傘衣,涂上桐油的傘衣呈現出特有的黃色,稍干后二次涂抹完成。
“傳統的油布傘制作技藝需要傳承和保護,但并不是斷面式的保護。傳統的工藝也需要與時俱進?!?0多年來,鄭國民不斷進行產品創(chuàng)新,在傳統油布傘的基礎上,進行產品創(chuàng)新,融會貫通了很多藝術精髓。比如專門出口日本的櫻花傘,日本女性踏青游玩或藝伎表演時都會帶上作為裝飾傘,其傘面上的櫻花全為手繪?!笆掷L櫻花這道工序很重要,”鄭國民說,“要是沒有畫好,這把傘就報廢了。”為了傘面的繪圖,鄭國民可沒少花心思。他專門與浙江美術學院合作,終于解決傘面繪圖的難題。工藝傘還講究繞線和穿花的工藝,穿花根據傘型有多種花樣,要求花線顏色和花型不能錯亂,工藝非常復雜。為了掌握幾乎失傳的“滿堂花”制作工藝,鄭國民多方打聽,終于得知四川瀘州還保留著“滿堂花”的穿花技藝,便立即前往“拜師學藝”,經過數月的虛心請教,終于取經成功。傘柄制作看似簡單,但要將傘柄和劍鞘合二為一可沒那么簡單。竹制的傘柄中要容納傘撐的位置,劍在竹節(jié)中穿過的位置和角度也只能有一兩毫米的誤差,否則前功盡棄,為了“嚴絲合縫“,鄭國民又是一番摸索。
“要保護油布傘制作技藝,一家是孤掌難鳴的?!闭劶跋乱徊酱蛩?,除了繼續(xù)進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鄭國民還打算在油布傘的基礎上研發(fā)庭院傘,進一步提高油布傘的觀賞性和藝術性,將油布傘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撐開金黃油布傘,飄起淡淡桐油香!
母親為我買的那把黃油布傘早已不見蹤影了,但對黃油布傘的記憶將永遠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