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fā),大量有毒食材的曝光使得人心惶惶。從溫飽到小康我們花了近20年的時間,從小康到健康更是一場要打的硬仗。從2014年開始,國際環(huán)保組織綠色和平就中國一線城市特別是北京和上海的“菜籃子”質量進行了跟蹤調研。調研發(fā)現(xiàn),農產品的生產模式是影響質量的最根本因素;政府對生產和流通的有效監(jiān)管是確?!安嘶@子”良性運行的必要條件;蔬菜質量直接表現(xiàn)為有毒有害物質的殘留,特別是農藥殘留。
吃什么、怎么吃?本期“視覺”我們以人物故事的方式展現(xiàn)北京、上海五個家庭的一日三餐,通過影像記錄城市居民在維護餐桌安全和保護家人健康方面所作出的努力。隨著城市居民對農殘問題認知的加深,越來越多的人嘗試通過各種方式來降低日常飲食暴露在農藥殘留的風險,保障自己的餐桌安全。我們希望通過這一專題,喚起大家對食品安全的關注。一流城市中的食材真的一流健康靠譜嗎?誰來還我們一個安全的餐桌?一起來見證從菜場到餐桌的雙城故事。
30歲的卡生漂亮干練,在洪晃主辦的時尚雜志ilook做了6年執(zhí)行主編。在覺得自己快要被工作的焦慮吞噬的時候,卡生離開了雜志社,在北京東四十條靜謐的胡同里租下了一個四合院,在這里,她寫作、飲茶、會友、辦藝術展、開私房菜館。
“云南味道”是卡生一日三餐的永恒主題:每天早餐通常是一杯酸奶,真正開啟云南悠閑時光的是中午兩點那道米線。云南辣椒和雞樅熬制成的面醬,紅艷艷地鋪陳在雪白的米線上,佐以花生碎、薄荷葉,一道最家常的云南米線藏著對家鄉(xiāng)美食的念想。晚餐時分,云南菜依舊當仁不讓。如果不是對云南菜的癡迷,和所有愛美的姑娘一樣,卡生理想的纖體餐是新鮮的水果和蔬菜。草莓是卡生最愛的水果,但最近幾年她都不敢吃。“現(xiàn)在的草莓不僅沒有草莓味,有時候甚至能吃得出農藥味?!惫训瓱o味的蔬菜和瓜果影響了菜肴的口感,而食材的安全性則是對健康有著直接影響??ㄉf,做自己想做的事,吃自己想吃的食物才是最大的快樂。希望食物能更安全一些,讓這份快樂更踏實一點。
很難想象,這個1987年出生的大男孩是如此講究吃:食材盡量買超市的有機蔬菜,一日三餐不僅要營養(yǎng)均衡,還要“顏值高”。音頻剪輯師瑞楠因為從事的節(jié)目里有一檔專欄叫《非常科學》,所以特別關注“怎么吃才更健康”。
曾經最胖的時候瑞楠達到190斤,如今,他已經成功減到155斤,體脂率15%。因為健身的要求,他變成了一個苛刻的吃貨。在菜市場挑選一個洋蔥,瑞楠足足花了5分鐘。“現(xiàn)在什么菜都有農藥,什么肉都有激素,到超市買東西很擔心買到問題食品。”瑞楠平時盡量在超市購買有機食材,偶爾也會在家附近的菜市場購買新鮮水果。作為一個骨灰級處女座,他精確計算熱量的攝入和消耗,吃下去2000卡,就要運動掉2500卡。瑞楠在朋友圈每天發(fā)送自己的健身記錄:3公里有氧、四組引體向上、四組硬拉、1小時泰拳?,F(xiàn)在已經擁有六塊腹肌的他正在朝著8塊腹肌努力。
可樂媽現(xiàn)住在上海浦東張江高新經濟區(qū)的唐鎮(zhèn)地區(qū),曾經推動附近污染企業(yè)搬遷。在參與環(huán)境保護項目的過程中,讓她對食品、健康和環(huán)境日益關注。為一家人挑選肉類食材時,可樂媽會選擇固定的肉類和海產類進口公司,她教鄰居們各種購買知識:“購買水產要去水產公司看標簽、日期、檢疫證書、冷庫等;挑選進口肉食要看清楚,走私肉的標簽是沒有中文的。”選擇當季蔬果食材是可樂媽日常購買一家人食物的主要標準之一。
可樂媽對中國現(xiàn)在的有機食品依然持有懷疑態(tài)度。她感覺有機菜的供應量太大,有多少是真正有機的呢?對于農殘等情況,可樂媽和其他的社區(qū)居民都希望可以有安全和可追蹤的食品體系,并且要確保抽檢流程可靠。平時可樂媽通常在菜場里買菜,如果有可信的官方信息,她會更傾向于選擇超市。在菜場買菜的時候,可樂媽挑選菜場里本地供應商的菜品,品種以南瓜、冬瓜、紅薯、豇豆、蒜苔等為主。即使要購買綠葉菜,也要用淘米水泡泡。
蘇小皮,媒體人。曾旅居意大利兩年,與丈夫回到上海后,負責歐洲品牌的市場營銷和公關工作。她推崇在速食文化和垃圾食品日益滲透著現(xiàn)代人生活的年代,尊重傳統(tǒng)美食文化、注重人與自然的聯(lián)系的“慢食”主義:食材全部來自各地農場,以傳統(tǒng)生產方式制作食物、促進地方農業(yè)發(fā)展與生態(tài)保護;同時提供教育的契機,介紹農夫與手工匠、對兒童和老人的免費指導,引領消費者重視食品質量。蘇小皮希望在上海也看到這樣的食物潮流。
蘇小皮平時選擇食材的標準就是順應時令、關注一切生鮮食材的新鮮度。“時鮮貨”:蠶豆、小豌豆、秋葵、草菇……不僅是她喜愛的,也是來自美食國度的她的先生同樣喜愛的。他們也一直很擔心食品的農殘問題,并且曾經一度不敢吃葡萄。喜愛精釀啤酒的他們參觀過不少釀酒廠和作坊,逐漸對食物背后的故事更感興趣。 如今,他們會更多地關注食物的生產過程,希望能夠有靠譜的食物追溯體系和更公開的生產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