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崢
摘 要:新媒體以其傳播速度快、傳播方式廣、信息量大的特點而迅速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種主要信息來源,但隨之而來的是網絡欺詐、信息安全、侵權等問題,究其根源是新媒體缺乏自律性。本文針對當今新媒體缺乏自律性的熱點事件,對其進行原因分析,并由道德、職責和制度三個層面提出對策。
關鍵詞:新媒體;自律性;對策;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1-00-02
所謂新媒體,通常是針對傳統(tǒng)媒體而言的,指在社會信息傳播領域出現的,建立在新技術體系下的媒體形態(tài),如網絡媒體、手機短信、移動電視、數字電視、觸摸媒體等。雖然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促進了信息傳播,卻也帶來了欺詐、侵權、信息安全等問題。新媒體環(huán)境具有明顯的大眾娛樂化傾向,甚至有媒體綁架“公知”,將既定的想法凌駕在人們的認知之上。媒體不同于其他行業(yè),其行為對人們的價值甚至整個社會導向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新媒體自律性值得關注。新媒體的崛起極大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的信息傳播規(guī)則,特別是在Web2.0時代,個人在信息傳播的發(fā)布、接收兩端都擔當了主力,傳統(tǒng)媒介模式中媒體、受眾與監(jiān)管者三者之間的界限不再明顯,而各種角色在重新選擇定位的過程中,往往會走向極端。事實上,看似復雜的新媒體也有其不變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臉譜(Facebook)到開心網,從推特(Twitter)到微博,新媒體在全世界不斷復制其崛起模式的同時,亦遵循著基本的發(fā)展趨勢——不斷降低信息傳播的門檻與成本,進而導致話語權的分散和下移。而這一趨勢形成的原動力,就是技術。
一、新媒體自律性缺乏的表現
近年來以網絡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信任危機頻發(fā),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比如近日披露的“外國小伙攙扶中國婦女被訛”實際上是外國小伙肇事并辱罵中國婦女;“濟南菊花展過后市民哄搶菊花”實際上是主辦方將參展花卉主動贈送市民;咸陽市科協(xié)領導按照無菌規(guī)定穿鞋套參觀農業(yè)實驗園,被說成是“怕臟”。守規(guī)被說成嬌慣,贈送被說成哄搶,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發(fā)聲,雖然信息傳播的“零門檻”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卻也暴露出新媒體缺乏自律性的問題。
(一)缺乏客觀性
一是過度夸大。這方面報道最多的就是食品安全領域。二是虛假捏造。如秦志暉(網名秦火火),曾發(fā)布張海迪入日本國籍、“7.23”動車事故外國人獲天價賠償的謠言。三是歪曲事實。典型的是蚌埠、濟南的菊花展主辦方贈花被歪曲成群眾哄搶。
(二)缺乏理性
直到今天許多媒體依舊熱衷于炒作和曝光,卻漠視人文關懷。這種現象經常表現在對身處不幸的當事人身上,無論老人、婦女還是兒童,都不惜一遍又一遍的觸碰他們痛苦的回憶,一次一次的揭開已經結痂的傷疤,只是為了讓人們看到所謂“血淋淋的真相”,賺取善良人們的關注??杀氖沁@種現象不僅存在于新媒體領域,還普遍存在于傳統(tǒng)媒體。
(三)缺乏法律意識
一方面表現在信息獲取途徑不符合法律程序。我們經??梢钥吹胶芏嘈侣勑畔⑹且苑钦M緩将@取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真相,但其合法性和是否侵犯他人權益值得思考。另一方面表現在發(fā)布信息方面。比如2013年12月12日某格子店店主蔡某在微博發(fā)布“穿花衣服的女子是小偷,求人肉”的信息,信息一經發(fā)布,網友在未證實其真實性的情況下就發(fā)布大量該女子私人信息,導致其生活受到嚴重影響最終自殺。此外,一些傳媒業(yè)自詡“輿論領袖”,沉浸在“法所不及”的幻覺中;有的單位為了消除輿論影響,逃避責任,主動支付媒體“公關費”,甚至有媒體主動向涉事的部門或人員索要“封口費”。
二、新媒體缺乏自律性原因
(一)信息缺乏監(jiān)管
一方面,新媒體環(huán)境,使人們的互動增加了信息宣傳的效果,但一些不良信息、惡意宣傳卻損害了當事人權益;互聯(lián)網的虛擬性也使信息發(fā)布者少了現實中的約束,很容易造成詐騙、惡意詆毀等現象。另一方面“自媒體”時代的來臨弱化了信息發(fā)布的事前監(jiān)管?!叭巳硕际切畔⒃础钡慕裉欤O(jiān)管者無法對所有用戶制定統(tǒng)一的道德標準和準入標準,導致信息質量云泥之差;對數億的信息進行逐一的審查和核實,無論是從人力、財力上都是不現實的。
(二)不同道德的沖突
一方面,我國新媒體普及程度遠遠高于公眾的媒體素養(yǎng),公眾缺乏基本的輿論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缺乏信息的甄別能力和對負面信息的免疫能力,跟風、從眾心理嚴重;主流道德的缺失,網絡的新新人類標榜“想怎樣就怎樣”、“怎樣都行”的個人主義原則,使人們淡漠了善惡是非。另一方面,由于媒體與受眾不再有明顯界限,公眾的參與可能將事件導向未知的后果;大量的商業(yè)網站及其員工為了吸引點擊率,為了爭上話題榜,不惜制造不實信息,甚至引發(fā)社會恐慌。
(三)違法成本過低
一方面相關法律法規(guī)不夠健全,存在法律空白。不少互聯(lián)網用戶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對其他用戶進行人肉搜索。這種侵害他人隱私的人肉行為,不僅泄露其個人信息損害了其隱私權,還對這些用戶的心理造成極大傷害,影響其在現實社會的生活,對其產生的后果沒有辦法進行法律上的界定,并且對網友這種技術的運用是否合法,沒有明確界定。另一方面對媒體的腐敗行為很難查處。網絡上經常有類似于“代刪貼子”的廣告,專門幫助造謠者或一些被媒體披露有不法行為的部門有償刪帖,甚至連一些知名的網絡媒體也暗中做起這種生意。這種行為一般很難查處,也缺乏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其約束。
三、面對新媒體技術的信息傳播規(guī)則重構
自律與他律的定位。任何理性的人都不會承認有絕對的自由。在對自由的限制手段里,法律通過剛性的“他律”方式告訴人們不應該說什么,而自律則是一種軟性的具有引導性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面對復雜的新媒體,要重構漏洞百出的信息傳播規(guī)則,首先就要處理好他律與自律之間的關系,找準它們的定位。
首先,他律與自律之間不是一種矛盾關系?!按蠖鄶捣梢?guī)范都是從道德規(guī)范中提煉出來的,而法律規(guī)范一經確立又補充和發(fā)展了道德規(guī)范。”③法律在為社會成員制定一個基本評價標準和保障機制的同時,往往需要道德的幫助,促使整個社會將法律條文內化為社會成員普遍的共識與信仰。其次,他律與自律之間也不是一種共贏關系。在規(guī)則適用的維度上,二者雖可以共存,但絕不可能共贏,④它們就像天平的兩端,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那么在新媒體領域,究竟二者誰應是主要的治理模式?或者換一種說法,對于新媒體技術的制約,究竟是優(yōu)先適用自律還是他律呢?答案很明顯,其實無論是傳統(tǒng)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應當首先將自律做好。如果能夠做到自律,自然就無需他律,這也是英國媒介法上“以自律換自由”的理念。
四、媒體增強自律性的對策
約束主要是自律和他律兩種。相對他律的強制性,自律則是柔軟的帶有引導性的規(guī)范。自律不僅包括道德層面的規(guī)范,還包括才、學、識等多方面的要求;不僅包括自我約束,還應包括強制力量的促進作用。無論是新媒體領域還是對其他組織的管理,都應首先將自律做好。因此,理論上來說如果能做好自律,也就無需他律了,自律約束成本雖低,但收效最大。
(一)強化新媒體的公共責任感
一方面,新媒體要制定相應的行業(yè)規(guī)范,以行業(yè)間的互律帶動新媒體的自律;要加強新媒體組織內部監(jiān)管;建立組織內部道德文化,以加強社會道德約束;此外還需要樹立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道德。另一方面,信息的“零門檻”,也要求公眾提升對信息的辨識能力和正確使用新媒體的能力。
(二)完善規(guī)范媒體行為的信息發(fā)布問責制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因此根據不同新媒體的各自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對虛假信息要自覺抵制,并要及時公開真相,保證事件透明度,因此要建立信息發(fā)布問責的長效機制。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對不實信息追根溯源,從源頭遏制不實信息的傳播;建立相關的配合機制,不僅是加強新媒體間的配合,還要加強新媒體與其他機構的配合,形成合力;建立督辦機制,對公眾關心的社會難點熱點及時且持續(xù)的關注。
(三)加強新媒體管理的制度建設
要實現新媒體的自律還需要規(guī)則的輔助。通過法律規(guī)章和行業(yè)規(guī)范可以更好的對新媒體的自律進行約束。如人民網等30多家網絡媒體簽署《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自律公約》,自覺接受社會監(jiān)督,堅決抵制有害信息;2007年,中國互聯(lián)網協(xié)會推出首個《博客服務自律公約》;2012年,新浪微博制定《新浪微博社區(qū)公約》和《新浪微博社區(qū)管理規(guī)定》,維護微博的良好秩序;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檢察院公布《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雖然這些措施在制定和執(zhí)行上還在探索階段,但還是為新媒體自律起到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耿建擴.《光明日報》“博客圈自律公約”系列報道成功探因[J].新聞戰(zhàn)線. 2011(02)
[2]唐建英.關于虛假新聞與傳媒自律的思考[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8(01)
[3]雷啟立.新媒體給當代生活帶來了什么[J].傳承. 2012(03)
[4] 張歐.網絡文化的意蘊[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