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美
陶都宜興是紫砂壺的發(fā)源地,也是紫砂文化的誕生地,數(shù)百年來,紫砂藝術長盛不衰,一代代制壺藝人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博采眾長、開拓創(chuàng)新,賦予了紫砂壺藝不斷成長的藝術生命力,一把把精美、精雅的紫砂壺藝作品成為了留予世間的寶貴財富,給人以豐富的物質和精神享受。在紫砂壺藝的發(fā)展歷史上,精品層出不窮,正是這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壺作,撐起了紫砂壺藝空間,為后人提供了豐富的借鑒和藝術營養(yǎng),也是紫砂壺藝作品保持發(fā)展狀態(tài)的緣由所在。
“報春壺”由紫砂七大老藝人之一的朱可心始創(chuàng),是朱氏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一款十分傳統(tǒng)而經(jīng)典的紫砂器型。它以梅花為題材,取其常青報春之意,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人文內涵于一體,深受大眾喜愛。其壺型大氣端莊、儒雅高潔,在挺秀飽滿的壺身上,運用雕鏤和捏塑等多種手法,生動地刻畫出梅花不畏風霜嚴寒之英姿,端麗穩(wěn)重、精致傳神,融花器風格和梅文化于一體,成器能夠帶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極具審美價值。雖然這一壺型的制作難度高,制作程序復雜,但是依然擋不住壺藝人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的步伐,這件同名“報春壺”(見圖1)就是在經(jīng)典壺型基礎上加以改進,并融入唯美華麗的彩繪裝飾的作品,營造出更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人文氣息。
“報春壺”的胎質泥料純正,細膩而無雜質,既呈現(xiàn)出紫砂泥天然古樸的美感,又保證了泡茶品茗的實用效果,從而完美地引申出作品的整體藝術風格和人文個性。此壺造型集花器風格于全身,將大自然中的梅的形象巧妙地融入壺里,其形態(tài)大方,壺身循傳統(tǒng)技法,飽滿圓潤、骨肉亭勻、比例協(xié)調、敦龐周正,流暢的曲線勾勒出舒適的弧度:壺頸略微收縮,壺肩稍有下削,壺腹微鼓,然線條從壺肩蔓延至壺腰處時則大幅內收,使得圓底圈足更顯穩(wěn)健勻整之態(tài)。與此同時,圓鼓的壺蓋與壺口上下平切,子母線嚴絲合縫、精準嚴謹。除壺身外,壺的流、把、鈕配置比例亦協(xié)調和諧,其形態(tài)似梅枝攀折蜿蜒,力量感十足,枝上紋絡隱現(xiàn)、枝洞清晰、栩栩如生,富有自然生態(tài)氣息,美觀而令人浮想聯(lián)翩,手法細膩,趣味盎然。
在造型上,此壺充分呈現(xiàn)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花器規(guī)則,不僅生動夸張、風格瀟灑,且形象生動、構圖簡潔,而在壺體裝飾細節(jié)上則運用彩繪技法,調和金砂及紅色泥料,在壺身及壺蓋面上繪以一枝紅梅圖案,其色澤對比鮮明,視覺沖擊效果強烈,增強了整體藝術效果。
“報春壺”的畫面裝飾布局合理,壺身只繪一枝梅枝,其向上伸展、攀折,延伸出分枝,生命力頑強,壺蓋上的梅枝恰從壺鈕枝干處延伸而出,巧妙而合理。所有的梅枝均以金粉調和繪制而成,其粗細、深淺均恰到好處,雖用筆二三,屈指可數(shù),卻筆簡意賅,以至極意,可謂橫涂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而金粉裝飾又凸顯出一種華美而高貴的意境,不落凡俗之氣質呼之欲出,與梅之性情相得益彰。在梅枝梢部,一朵朵紅梅凌寒綻放,五瓣花瓣飽滿豐潤,富有生命氣息,同時又以金線描邊并點綴花蕊,更顯妍麗美觀,與整體畫面風格保持一致,妙趣橫生。
梅花,自古以來就被世人譽為最超凡脫俗、最堅韌的花,梅花的色艷麗而不妖,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梅花的姿蒼古而清秀。梅花與松、竹合稱“歲寒三友”,與蘭、竹、菊合稱“四君子”,是中華民族堅貞友誼和君子氣節(jié)的象征,也是中國人所推崇的精神境界?!皥蟠簤亍闭且悦坊樵?,塑梅枝的風骨于造型,繪梅花的驚艷于裝飾,生動地刻劃出梅花不畏風霜嚴寒、生機勃勃之英姿,猶如一幅具有立體效果的唯美畫面,端麗穩(wěn)重、精致傳神,帶給人內心強烈的情感震撼。壺名沿用“報春”二字,則是以初春美景、春天的預兆——梅花,從側面烘托出迎接新春的喜悅,并引申出對新生和美好事物的贊美之情,富有積極向上、活力生機的正能量感受,升華了整把壺的藝術境界和人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