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寅華
摘 要 吉祥物是我國紫砂壺藝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之一,表達了中國人對喜慶、幸福、歡樂的向往。紫砂壺藝工作者把事物的屬性予以加工,并賦予藝術(shù)性的象征意義,例如把某個事物附會神話傳說,或取其名稱的諧音并視為吉兆,或把美好的故事和喜慶的征兆融合進紫砂壺的藝術(shù)設(shè)計中,所形成的吉祥理念能夠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
關(guān)鍵詞 紫砂;云兔壺;吉祥理念
中國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龍、鳳、麒麟等等吉禽瑞獸,賦予其某種象征的內(nèi)容及意義,滿足了人們內(nèi)心祈福的心理需求。象征平安吉祥的動物或象形的圖形,比如兔、龍、鳳凰、喜鵲等等,被紫砂藝人運用到設(shè)計上后,所賦予的意義更加深遠(yuǎn)。人們都希望自己的生活過得平安快樂,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許多用以祈求萬事順利的象征物,而這些向往和追求幸福美好的事物,我們便稱之為“吉祥物”。這些代表了中國人類精神文化的“吉祥物”融進紫砂壺的設(shè)計中,便構(gòu)成了中國紫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 紫砂“云兔壺”的工藝造型
紫砂“云兔壺”是基于中國人類精神文化的如意吉祥紋和月兔文化而設(shè)計的(見圖1)。此壺型基于傳統(tǒng)“半月壺”的制作,形狀像半個月亮。壺身較為飽滿、高挺,好像是月出大半,給人一種好事將近,萬事即將圓滿、如意的感覺,吉祥和祝福之意溢此壺。在“云兔壺”的制作上有所創(chuàng)新,它是在“半月壺”的基礎(chǔ)上加了圓底,使整個壺的造型更加穩(wěn)實,呈現(xiàn)出優(yōu)美、雅致之感,耐人尋味。紫砂“云兔壺”的如意飛把及二彎流壺嘴與壺身暗接相連,壺把下端有如意浮雕,與壺把的如意紋相呼應(yīng),圓壺蓋與壺身上還以彩繪的圓如意點綴其上,此中也蘊含了吉祥如意的寓意,而圓形壺蓋上的玉兔雕塑更使此壺多了幾分生氣。紫砂“云兔壺”采用全手工制作,整體比例協(xié)調(diào),壺身細(xì)膩柔和,自然流暢,宛若天成。以小紅泥制作的“云兔壺”,肌理層次非常獨特,引人入勝。
2 紫砂“云兔壺”的精神美
紫砂“云兔壺”的創(chuàng)意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舍地離開妻兒,踏著云彩上天宮去。正當(dāng)它來到南天門時,它看到太白金星帶領(lǐng)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過去的情景。兔仙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嫦娥的遭遇后,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十分同情她,想到嫦娥一個人關(guān)在月宮里寂寞悲傷,就立即飛奔回家,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幾個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guān)起來,你們愿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于是,小玉兔告別父母去月宮和嫦娥居住了。這雖然只是一個神話傳說,也反映出了小動物美好的心靈。紫砂“云兔壺”其圓形的壺底也折射出人類向往圓滿如意的思想感情。
3 紫砂“云兔壺”的文化價值
紫砂“云兔壺”蘊含著深邃的文化,蓋面上雕塑的兔子是月亮的象征,壺身的蓋面上彩繪的圓如意若隱若現(xiàn),斑斑點點,就像跳躍的兔子。在中國,兔子象征著長壽,道教把兔子制作成長生不老藥的仙兔,讓兔子在桂樹下用研缽來搗碎藥品,后來兔子慢慢演化為醫(yī)藥業(yè)的象征。在佛教傳說中,釋迦牟尼前世出家修行在森林中斷炊,當(dāng)生命垂危時,兔跳入火中后成了熟肉,拯救了佛祖的生命,于是,兔子就具有了為了救世主忠實和自我犧牲的象征意義。如此看來,玉兔被人類賦予了崇高的精神,這是人類自古以來一直喜愛兔子的原因,也是制作紫砂“云兔壺”的本意。此外,“云兔壺”上的如意紋裝飾是一種吉祥的象征,具有事事如意、平安如意等意思,象征著美好與幸福,也寄托了人們的精神和愿望。
4 結(jié) 論
通過紫砂“云兔壺”的設(shè)計制作,極大地激發(fā)了創(chuàng)作想象力,更加意識到紫砂壺的裝飾并不是越豐滿、越華麗越好,有時反而會給人一種繁瑣的堆砌感,關(guān)鍵是要比例得當(dāng),與整體造型相吻合,要在體現(xiàn)出紫砂陶質(zhì)樸本質(zhì)的同時,注入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觀念,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人在鑒賞之余有一種濃郁的回味,使人產(chǎn)生意猶未盡的想象空間。
參 考 文 獻
[1]劉曉立.淺談中國傳統(tǒng)吉祥紋樣中的如意紋[J].包裝世界.2011(02):81-83.
[2]董正紅.月半彎,意未盡[J].江蘇陶瓷.2010(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