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
宜興紫砂壺百年流傳、經久不衰,古人云“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便是對它的中肯贊美。紫砂壺耐寒耐熱,泡茶無熟湯味,能保真香,且傳熱緩慢,不易燙手,也不會爆裂,因此,歷史上曾有“一壺重不數(shù)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之說。然而,紫砂壺除了具備獨特的實用優(yōu)勢外,它的文化性能更不容忽視,可以說,正是紫砂壺具有了其他飲茶器皿所難以超越的文化優(yōu)勢,才使得它越來越深受大眾的喜愛。
紫砂壺的文化蘊意與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密不可分,制壺人將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進行提煉轉換,進而以紫砂壺藝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給人以全新的體會,并最終實現(xiàn)共鳴。這款紫砂“同喜壺”(見圖1)便是富含文化蘊意的作品,該壺形式美觀簡約,卻巧妙融入宮燈形態(tài),寓神韻于自然之中,似有一氣呵成之勢,更流露出喜慶氣息,而壺身陶刻竹葉裝飾則更添清趣雅韻,竹文化之深刻內涵呼之欲出,升華了整把壺的文化意境。
對于文化蘊意的具體表現(xiàn),“同喜壺”整體通過抽象的宮燈造型和竹子的裝飾來予以詮釋,而造型和裝飾作為最直觀的實體形式,一直是紫砂壺藝術表現(xiàn)的重要類型,可以說,造型是主體,裝飾為輔助,兩者若相輔相成得恰到好處,則能起到錦上添花,提升整體價值的作用。
“同喜壺”的造型在整體上遵循著圓器和筋紋器的風格特征,并將兩者充分結合,其基于傳統(tǒng)而不拘泥于傳統(tǒng),顯得靈動可愛、雋永耐看。壺身圓潤飽滿、鼓腹擴張均勻,富有張力;肩與底平緩,上下對應,形成扁圓球狀,極具氣勢;而壺底則又以圈足承托,提升了重心,也提升了整體上揚的趨勢;最巧妙之處莫過于壺頸的設置,其形狀、高低比例均與圈足一致,亦為圈狀,壺頸、壺足上下對應,粘連與扁圓壺身,整體恰巧妙地形似一盞宮燈。為了使這盞宮燈更顯生動感,壺身上又以流暢連貫的豎向筋紋線分割,線條呈外凸狀,將壺身均勻等分成四份,使之輪廓更清晰可愛,宮燈之意境讓人浮想聯(lián)翩。與此同時,壺蓋中央的圓珠狀壺鈕亦別具構思,其造型宛若壺身的整體微縮版,圓潤的體型、流暢的外凸筋紋線惟妙惟肖,壺鈕與壺身上下對應,似兩盞大小不等、比例協(xié)調的宮燈。紫砂壺造型中的圓器主要由各種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線組成,講究珠圓玉潤、骨肉亭勻、比例協(xié)調,此壺整體圓、穩(wěn)、勻、正,無疑達到了圓器的標準,相對于主體壺身,三彎壺嘴從前端自然胥出,飽滿柔和,圈把對應壺嘴,亦呈飽滿之態(tài),保證了細節(jié)配置比例的協(xié)調和諧,增添了整把壺圓潤豐足的形象效果。
陶刻是紫砂的主要裝飾技法之一,它以刀代筆、以刻代繪,融詩、書、畫、刻諸藝術于一體,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巴矇亍钡难b飾便采用陶刻進行呈現(xiàn),對于陶刻內容,則以壺身面為平臺,恰到好處地刻以竹葉,一片片竹葉生動輕靈、富有動感,仿佛在風中飄蕩,給人以靜中見動的感覺,提升了整體藝術效果,其構圖、形象、刀法、氣韻、力度等均掌握得十分準確,雖是一片竹葉,卻仿若營造出了整片竹林,而竹文化的意蘊質感則更于此完美流露。
紫砂“同喜壺”無論在造型還是裝飾上均與文化主旨對應,并因文化內涵升華藝術價值。具體而言,此壺結合了宮燈文化和竹文化兩種內容。宮燈作為我國手工業(yè)制作的特種工藝品,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符號,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每到新春佳節(jié),家家戶戶掛宮燈,以祈福瑞祥兆,因而宮燈亦是喜慶的象征。此壺名為同喜,又塑成宮燈狀,美好寓意不言而喻。此外,中國悠久的文化與竹文化結下不解之緣,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中國竹文化,竹經霜而不凋,歷四時而長茂,集堅貞、剛毅、挺撥、生機、清幽、高潔于一身,其形態(tài)特征象征了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此壺又以竹子裝飾,不僅自然趣味濃郁,更能使人產生文化共鳴,看到這些形象生動的竹葉,人們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竹子刻畫則顯然凸顯了竹文化之內涵,提升了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