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陽
2015年9月,阿爾卑斯山的圣莫里茨峰,海拔達3500米以上,雪山的兩頭架著一根細細的鋼絲繩,山峰兩頭有垂直落差高達50多米,在呼嘯的寒風中搖晃。瑞士著名探險家費雷迪諾克端著平衡桿,僅用90分鐘,就從只有直升機才能爬升到山峰的一端,踩著萬丈深淵的鋼絲繩上,走過了347米的圣莫里茨峰的另一端,在沒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難度最大的空中雪山走鋼絲的驚險跨越。
央視《挑戰(zhàn)不可能》在今年9月紀錄了費雷迪諾克這一驚險的一幕。坐在電視前的我手握遙控器,看著費雷迪諾克在鋼絲繩的搖晃的步履,我的手心竟然攥出一身冷汗。
我想但凡敢于站在空中鋼絲繩上的人,不懼鋼絲繩下的萬丈深淵隨時面臨死亡的勇氣,可能是每個站到鋼絲上的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走鋼絲關鍵在掌握好平衡的藝術,我覺得平衡的藝術,當然來自于很多因素,比如說,膽量、勇氣、耐力以及不懼死亡挑戰(zhàn)極限的超強心理素質。掌握平衡藝術的關鍵在于要有堅定不移不受任何外界影響進入“忘我”“無我”境界的堅定的向前走的“信念”!站在萬丈深淵的鋼絲繩之上,就像騎自行車一樣,向左傾會摔,向右傾會摔,向后倒更會摔,原地不動會摔倒,當然向前踩可能也會摔,但只要我們懷著絕不左顧右盼、堅定不移向前走的勇氣和念想一定會走到終點。可惜世上不缺走鋼絲的人,能走到終點的人肯定都是一些除了“向前走”心中無其它任何雜念的人才能走到終點。站在高空萬丈的鋼絲繩上除了向前走的念想,任何其他一絲的雜念都可能導致身體重心的失衡。
2011年,美國高空走鋼絲表演藝術家瓦倫達不幸失足墜下懸崖,他的妻子曾回憶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在上場前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是想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后來,從們就他專注于事情本身,而不患得患失本身的心態(tài)叫作“瓦倫達心態(tài)”。
其實,人生也如走鋼絲,我們需要的是費雷德諾克的心態(tài),而不是瓦倫達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