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雷
摘要
采用野外定位觀測方法,對溫度、光照、濕度和風速等氣象因子進行了實地觀測,經過數據整理分析之后,總結出楊樹越冬傷害與大氣溫度、光照強度、大氣濕度、風速的關系。結果表明,并不是冷冬(負積溫較低)就一定發(fā)生越冬死亡,越冬傷害與低溫出現的時間有關,楊樹的抗凍度是一個動態(tài)的隨時間(季節(jié))變化的值;白天陽面樹皮溫度高于陰面樹皮溫度和氣溫,夜晚陽面和陰面樹皮溫度基本持平但低于氣溫;樹皮溫度變化幅度遠大于氣溫變化幅度,且陽面溫度變化幅度大于陰面變化幅度;發(fā)生越冬傷害的2005~2006、2008~2009、2012~2013、2010~2011年12和3月的濕度均比較低,且前3個年份2和3月風速較大,可能與越冬傷害發(fā)生有關;越冬傷害調查表明,在風口等小氣候情況下,會發(fā)生寒風型凍害;光照、風速和濕度之間存在著聯系,風速大、光照強的月份濕度一般較低。
關鍵詞楊樹;越冬傷害;氣象因子;機理
中圖分類號S7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4-158-03
發(fā)生越冬傷害的楊樹品種廣泛,相同品種在不同地區(qū)表現不同。楊樹越冬傷害問題的解決首先依靠選育抗性強的優(yōu)良品種,其次還需要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樹木的防凍方法有物理防護、施抗逆性肥料、施植物防凍保護劑三類方法。物理防護法包括蓋草簾子、覆土、設置防風障、熏煙法等,這些方法費時費力、成本高。施抗逆性肥料主要是施磷鉀肥,缺少定量研究。植物防凍劑一般包括防凍保護膜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在林業(yè)生產中應用很少[1]。發(fā)生越冬傷害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可能出現了極端氣象條件。因此有必要分析氣象因子與越冬傷害的關系。另外,氣象因子中最重要的溫度因子是空氣溫度,不能真實反應樹體的溫度,因此還需研究楊樹樹體表面的溫度與空氣溫度的關系,從而總結出環(huán)境因子與越冬傷害的關系[2]。筆者在此采用野外定位觀測方法,對溫度、光照、濕度和風速等氣象因子進行了實地觀測,經過數據整理分析之后,總結出楊樹越冬傷害與大氣溫度、光照強度、大氣濕度、風速的關系。
1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和儀器
以越冬傷害發(fā)生比較頻繁的凌海市為研究對象,于2008年1月在金城鎮(zhèn)原種場建立定位觀測站,儀器包括百葉箱、ZDR-1F風速風向儀、ZDR-20型溫濕度記錄儀、ZDR-14型照度記錄儀。樹皮陰陽面氣溫變化數據觀測。觀測品種為2根1干3016楊,采用儀器為DSR型雙溫度記錄儀和ZDR-20雙溫度記錄儀。
1.2 試驗方法和統(tǒng)計方法
觀測大氣溫度、濕度、風速、光照強度,每30 min記錄一次數據,并到凌海市氣象局2005年以來補充未測年份的氣象數據。選取每年1、2、3、11、12月數據,篩選出日最低氣溫低于-15 ℃的氣溫值及出現的日期,計算各觀測因子的日平均值、旬平均值、月平均值以及負積溫和日較差,用軟件EXCEL2007作圖。2007年11月~2008年3月、2008年11月~2009年3月,觀測樹皮陰面、陽面溫度和周圍環(huán)境氣溫,每30 min記錄1次溫度。選取日最高溫度、最低溫度數據計算日較差,計算日平均溫度和月平均溫度。
2 結果與分析
2.1大氣溫度與越冬傷害
由圖1可見,2008~2009年負積溫較高,是個暖冬,卻發(fā)生了越冬傷害;2011年1月負積溫較低,大樹無越冬傷害,苗木有越冬傷害發(fā)生;2012年1、2月最冷,卻沒有越冬傷害發(fā)生;2012年12月負積溫顯著低于常年,但1月負積溫在幾年來居中,越冬傷害卻很嚴重。說明負積溫與越冬傷害沒有明確的因果關系。
月平均氣溫也可以反映寒冷程度,8年來凌海市冬季氣候的變化趨勢是逐漸變冷(圖2)。
日較差反映了溫度的變化幅度,是反映樹木變溫脅迫的重要指標,與平均氣溫相結合可以反映凍融程度。由圖3可見,2010~2011年度12月中旬、1月中下旬、2月中旬、3月下旬日較差顯著高于常年,這一年春季發(fā)現苗木受越冬傷害;2012年1月上旬、2月下旬~3月下旬日較差明顯高于常年,這一年春季大樹和苗木均發(fā)生了越冬傷害;2012年1月下旬~2月下旬日較差顯著
高于常年,但這一年未發(fā)生越冬傷害;2008~2009年發(fā)生越
冬傷害,但僅11月下旬的日較差顯著高于常年,2月和3月日較差均不高。說明日較差的幅度與越冬傷害相關,但不足以確立明確的因果關系。日較差尤其是抗凍鍛煉期(11月)和脫鍛煉期(3月)多次大幅度的溫度變化(凍融)會使楊樹受到越冬傷害。從表1可以看出,不是極端溫度低就一定發(fā)生越冬傷害,如2009~2010年冬季溫度達-29.2 ℃,但當年并未發(fā)生大規(guī)模越冬傷害。
2.2 光照與越冬傷害
從圖4可以看出,2009年2和3月光照強度很大。光照主要是通過調節(jié)樹木的光周期和影響樹體的溫度來影響樹木生長發(fā)育[3]。從樹皮陰陽面溫度與大氣溫度的關系的日變化(圖5)可看出,白天陽面樹皮溫度高于陰面樹皮溫度和氣溫,夜晚陽面和陰面樹皮溫度基本持平但低于氣溫,其原因是夜晚地面的溫度降低較慢發(fā)生熱輻射,熱量輻射到近地的大氣中,而使環(huán)境溫度得到某種程度的提高。從冬季各個月份樹皮表面溫度和氣溫的對比(表2)也可以看出,白天樹皮陽面溫度遠高于環(huán)境溫度,一般高出5~10 ℃,最大可高出15 ℃。
為使數據更加直觀,篩選出每日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進行比較。由圖6可見,在冬季樹皮陽面溫度最高可達23.8 ℃,最低可達-32.6 ℃,日較差于1月13日達最大值(42.3 ℃),平均日較差為26.1 ℃。由此可見,樹皮溫度變化幅度遠大于氣溫變化幅度,且陽面溫度變化幅度大于陰面變化幅度。
陽面因光照等輻射(包括地面輻射)使地面附近西南面樹皮的溫度升高,造成樹木局部發(fā)生脫鍛煉,抗凍能力降低,在夜晚降溫后發(fā)生越冬傷害,而多次凍融使樹木形成層造成嚴重越冬傷害。凍裂和破腹等越冬傷害現象多發(fā)生于樹木的西南面,說明樹干部越冬傷害(破腹型)與光照密切相關。僅以氣溫作為參考以及僅從低溫角度研究楊樹越冬傷害均不夠全面,而應進一步從凍融脅迫的角度深入研究[4]。
2.3大氣濕度與越冬傷害
濕度數據(表3)表明,發(fā)生越冬傷害的2012、2010、2005、2008年12月的濕度均比較低,可能存在因果關系。但1和2月濕度較低的2007~2008年冬季并沒有發(fā)生越冬傷害。2006、2009、2011和2013年的3月濕度也較低,發(fā)生了越冬傷害,但2008和2010年3月濕度同樣較低卻沒有發(fā)生越冬傷害。
2.4 風速與越冬傷害
一般認為,寒風可以使地面溫度降低,加深土壤凍結深度;可使木質化程度較低的樹梢風干失水。2013年2和3月的風比較大,顯著高于常年;2006、2009年2和3月的風也比較大。這3年冬季均發(fā)生了越冬傷害,可能與風大有關。越冬傷害調查表明,在風口等小氣候情況下,可以發(fā)生寒風型越冬傷害。光照、風速和濕度之間存在著聯系,風速大、光照強的月份濕度一般較低。日照強度、風和濕度也對越冬傷害有影響。
3結論
(1)冬季的絕對低溫低于楊樹的最大抗凍度,就會發(fā)生嚴重凍害,低溫可對越冬楊樹造成傷害,是限制因子。然而,并不是冷冬(負積溫較低)就一定發(fā)生越冬死亡,越冬傷害與低溫出現的時間有關,楊樹的抗凍度是一個動態(tài)的隨時間(季節(jié))變化的值。大多數楊樹越冬傷害發(fā)生在脫鍛煉期間,連續(xù)的氣溫劇烈變化導致有效凍融多次發(fā)生,凍融傷害的累積超過抗凍融度,造成樹木死亡[5]。
(2)白天陽面樹皮溫度高于陰面樹皮溫度和氣溫,夜晚陽面和陰面樹皮溫度基本持平但低于氣溫。樹皮溫度變化幅度遠大于氣溫變化幅度,且陽面溫度變化幅度大于陰面變化幅度。陽面因光照和地面輻射影響,地面附近西南面樹皮的溫度升高,脫鍛煉進程加快,抗凍能力降低,在夜晚突然降溫后發(fā)生細胞結冰,白天冰晶再融化,連續(xù)多次凍融使樹木形成層造成嚴重越冬傷害。凍裂和破腹等越冬傷害現象多發(fā)生于樹木西南面,說明樹干部越冬傷害(破腹型)與光照密切相關。
(3)發(fā)生越冬傷害的2005~2006、2008~2009、2012~2013、2010~2011年12和3月的濕度均比較低,且前3個年份2和3月風速較大,可能與越冬傷害發(fā)生有關。越冬傷害調查表明,在風口等小氣候情況下,會發(fā)生寒風型凍害。光照、風速和濕度之間存在著聯系,風速大、光照強的月份濕度一般較低。
參考文獻
[1]
田洪順,陸學海,武力紅,等.遼西地區(qū)楊樹發(fā)生凍害原因及預防措施[J].防護林科技,2013(1):100-102.
[2] 舒紅,屈年華,馮世強,等.遼寧省楊樹凍害現狀及防治對策[J].遼寧林業(yè)科技,2014(1):59-60.
[3] 馮世強,柴曉東,王濤.遼寧省凌海市楊樹凍害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J].林業(yè)實用技術,2014(10):16.
[4] 楊成生,王芳,張亞軍,等.中林系列楊樹凍害調查研究[J].甘肅林業(yè)科技,2004(4):61-63.
[5] 趙經周,楊運啟,黃居平,等.楊樹人工林凍害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J].林業(yè)科技,1996(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