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探索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能力的途徑,研究總結新的教學法,并應用于保護生物學課程教學中,開展以“保護生物學原理”和“保護生物學研究方法”為主題的小專題活動。結果表明:新教學法的實施,把小專題融入到保護生物學課程教學之中,強調(diào)了師生的互動;小專題的實施使“以學生為中心”得以體現(xiàn),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創(chuàng)新性,開辟了學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學生的思考和解決問題、查閱資料、科學論文寫作和團隊協(xié)作等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增強了完成畢業(yè)論文的信心;該教學法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關鍵詞教學法;保護生物學;小專題;主體作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9-381-04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以及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利用,使得生物多樣性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于是保護生物學這一學科應運而生,保護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多樣性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保護的科學。不僅有助于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對于提高生物保護意識、生態(tài)文明和道德素養(yǎng)等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已將該學科作為一門重要的素質(zhì)教育課,強調(diào)其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元素。
近年來,不少高校教師借鑒其他學科的教學經(jīng)驗,在保護生物學教學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主要是利用多媒體等教學設備,開展啟發(fā)式、討論式、探究式教學,注重師生互動,把課堂延伸到教室和實驗室外等,使教學效果得到了有效提高。但這些探索仍難以適應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和提高學生能力的要求,迫切需要系統(tǒng)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主體作用體現(xiàn)不明顯,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訓練嚴重不足;多媒體教學的使用雖增加了課堂的信息量,減輕了教師的勞動強度,但雙向交流不夠活躍;學生被動學習,被動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以體現(xiàn);學生情緒緊張,不能表現(xiàn)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因此,在成熟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把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應用到保護生物學教學中,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加以改進才是保護生物學教學改革的根本出路。
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有兩種教學法最具代表性。首先是參與式教學法,它起源于20世紀50~60年代的英國,其理論依據(jù)主要是心理學的激勵理論和期望理論,目的是讓所有的參與者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這種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應用靈活多樣、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使學生能深刻地領會和掌握所學知識[5-7]。其次是任務教學法,它是當今高等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為本”、“以學習為本”,注重培養(yǎng)學生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的具體操作程序需經(jīng)歷自主學習、交流互動和目標任務3個階段。目前,任務教學法已在高校英語等文科專業(yè)教學[9-10]和無機及分析化學等理工科教學中得到了應用[11-12]。兩種教學方法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都強調(diào)“以人為本、交流互動”。但參與式教學法過分強調(diào)以學為主,弱化了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太適合中國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任務教學法僅以設置任務來促使學生為完成任務而學習,這存在兩個疑義:①過多地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不利于學生輕松的學習;②所設任務與教學內(nèi)容不能有效的融合,與教學過程有脫節(jié)之嫌。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將參與式教學法和任務教學法相結合,綜合二者的優(yōu)點,總結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并應用于保護生物學課程教學中,探討其實際操作的可行性,以及進一步提高學生能力的措施,旨在為高校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參考。
1新教學法的設計與實施
1.1結合課程內(nèi)容設計小專題
根據(jù)保護生物學教學內(nèi)容及特點,在其各個章節(jié)中選擇適合學生操作的小專題,所設小專題要求是各個章節(jié)教學內(nèi)容的一部分,需要學生在課外準備,在課堂上講解,目的是激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印象。小專題的特點是:內(nèi)容清楚明白,緊扣教學內(nèi)容,不同水平的學生在操作時有一定的拓展空間。該教材設計的小專題有:諾亞方舟、大熊貓、狐蝠、冰川周期、麋鹿、鷹類、蛙類、島嶼、鯊類、鯨類、熱帶雨林、真菌、黃石公園、紫杉、犀牛、喜馬拉雅山、鶴類、鬣蜥、陸龜、狼、鸮類、咸海等。
1.2小專題的實施方法
新教學法實施的過程如圖1所示。每2~4個學生為1組分組,每組完成1個具體小專題。任課教師介紹設置小專題的目的,在分配小專題之后,給學生詳細介紹文獻查閱的具體方法。任課教師還向學生介紹了小專題寫作的格式、要求和要點等,并順便介紹科技論文的寫作格式和要求。
每個小組在課外要做的主要工作包括:查閱文獻資料、閱讀和消化文獻資料、歸納總結撰寫小專題、制作PPT報告等。特別強調(diào)的是每個小組要準備應對同學提出的問題,所以資料準備必須要充分。
1.3小專題完成的評價
為保證出現(xiàn)積極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對學生完成小專題提出具體要求,現(xiàn)場給予評分。評分標準包括:①小專題的內(nèi)容完整性、全面性、信息量大?。虎谛n}組織條理性、趣味性、重點突出性;③所引用的文獻資料可靠性、前沿性;④PPT制作能力水平性;⑤匯報人語言表達能力水平性;⑥小組內(nèi)的學生合作水平性。
小專題匯報結束后,教師對每個小組的表現(xiàn)(包括知識水平、口才能力、臨場表現(xiàn)等)進行綜合評價,指出需要改進及表現(xiàn)好的方面,最后給每個小組成員打分。教師的打分可作為每位學生平時成績評定的主要依據(jù)。
43卷29期魯慶彬等保護生物學教學中創(chuàng)新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
2教學實踐效果
2.1學生的能力方面
能力是完成一項目標或任務所體現(xiàn)出來的素質(zhì)。在完成小專題的過程中,學生共制作小專題PPT 12個,44名學生在課堂中進行了匯報。教學實踐表明,新教學法在保護生物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增進了學生間的友誼,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
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應試教育的體制,現(xiàn)代許多大學生表現(xiàn)了被動的學習特征,不主動學習,也不主動考慮問題,在實驗室做課題時完全按照教師要求去做,沒有去考慮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么做的目的何在,在獲得實驗數(shù)據(jù)后,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怎么得出實驗結論,常常是教師說是什么就是什么。在小專題制作活動中,學生初步學會怎么思考問題。如制作大熊貓小專題時,學生就會想到什么是大熊貓?大熊貓存在的意義何在?為什么要關注大熊貓?有了這些問題,則可以引導深入如何解決問題,最終就會把這個小專題完成得比較出色。
2.1.2查閱科研資料的能力?!坝袉栴}找百度”是很多人(包括大學生)的思維定勢。但是從網(wǎng)絡獲得的資料含有大量的虛假信息,這些資料是不能用于科學參考的,做科學研究必須要從正規(guī)的渠道獲取參考文獻,這些科學文獻包括圖書館中的館藏參考書籍和雜志、期刊文獻檢索數(shù)據(jù)庫、學位論文數(shù)據(jù)庫、會議論文數(shù)據(jù)庫等。在小專題制作活動中,學生能學會通過標題查找資料,然后利用查得的論文中引用的文獻資料查找相關的參考資料。經(jīng)過小專題制作活動,學生查閱文獻的意識和能力得到提升,有助于學生提高專業(yè)知識的理解能力,能掌握本學科最新的研究動態(tài),有助于今后順利完成畢業(yè)論文和開展科研工作。
2.1.3科學論文寫作的能力。小專題的制作,除了查資料,最主要的是整合資料,需要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文字處理能力,還應熟知小專題要求的格式和思路。為了學生適應畢業(yè)論文寫作的需要,小專題的制作要求也應按科技論文的格式和思路執(zhí)行。不僅有助于學生提高文字處理能力,還為今后學生制作畢業(yè)論文時進行開題報告打下基礎。
2.1.4團隊協(xié)作能力。在小專題完成過程中,學生分組活動,需要相互協(xié)作、交流溝通和團體決策。成果匯報時,小組同學要團結一致,針對教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集思廣益,互相補充,力圖回答完善。在總結該次實踐活動時,不少學生認為,小組成員的團結協(xié)作尤為重要,而那些能充分發(fā)揮小組成員各自優(yōu)點的分組必然能獲得更好的成績。
2.2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方面
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教學時數(shù)的限制,教師只能簡單地介紹保護生物學的定義、任務和分類,通過幾個具體實例介紹保護生物學的重要性。這種敘述性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很難保持學生長時間的興趣。針對學生的特點,該文在保護生物學課程教學中開展了以“保護生物學原理”和“保護生物學研究方法”在實際中的應用為主題的小專題活動。例如,學生在匯報某類物種方面的小專題時,首先從該類物種的分類階元、物種數(shù)量與分布、棲息地數(shù)量和面積等為切入點,通過分析上述各物種的棲息地質(zhì)量、致危因素、滅絕危險因素等,從而闡明保護生物學在物種保護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又如,在介紹某地資源狀況的小專題時,首先從該資源的面積、類型、價值、特征及利用狀況等為出發(fā)點,分析該資源受危害的各類因素、資源環(huán)境的修復措施、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對策等,然后闡明保護生物學在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的具體應用。
開展該次教學活動,除了從書本獲得知識,學生還通過自己查閱文獻和聽匯報等方式獲得對保護生物學重要性和各種保護生物學研究方法特點的認識,因此對這些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小專題的實施提高了學生學好保護生物學的自覺性,增強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3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創(chuàng)造性方面
在保護生物學課程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小專題內(nèi)容和要求,以及教學計劃安排,學生表現(xiàn)了極大的興趣,積極參與分組和選題。在小組討論、文獻查閱、小專題寫作、PPT制作和匯報等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均能積極參與并順利完成各自的小專題,各環(huán)節(jié)的工作都是學生在課后自覺完成的。
新教學法的實施徹底轉變了學生和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地位,由以教師為主體變?yōu)橐越處熀蛯W生為共同主體。特別是在完成小專題的過程中,學生成為真正的中心,主體作用得到了真正的體現(xiàn),教師不僅是一個指導者,也是一個引導者。問卷調(diào)查表明:96%的學生完全贊成或贊成在保護生物學課程教學中引入新教學法,95%的學生認為新教學法的實施充分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性、參與性。
在制作小專題時,教師特別要求除了一些必要的格式外,各組同學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有所取舍,突出重點,特別要緊跟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學生自我總結認為,把課本知識和課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并把自己的理解糅合在一起,是提高小專題制作質(zhì)量的必要條件。新教學法的實施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3結語
3.1新教學法的獨特性及實用性
早期的參與式教學法在利用直觀教學手段,激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加強師生互動等方面有積極的教學效果,但該方法適合中小學教學,對高校學生并不是很有效,可能的原因是高校學生已經(jīng)成人,自我意識和理性思考更多,直觀淺顯的事物只能引起學生一時的興趣,不能長久。于是,產(chǎn)生了任務教學法:把教學內(nèi)容分解為一系列任務,然后再分配給學生,教師按學生完成任務的好壞評分。任務教學法實施后,學生的自主性得到極大的體現(xiàn),但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厭煩情緒。之后又發(fā)展了專題教學法。所謂專題教學法,就是打破“綱要”原來的內(nèi)容設計,將教學內(nèi)容按照一定的主題重新概括和分類,最后形成若干個“分而各自完整、合而可成整體”的專題單元[14]。顯然,該方法基本上屬于任務教學法的另一種形式,所以在解放學生負擔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筆者采用了新的教學法。該方法也設計了一些所謂的專題,為了區(qū)別專題教學法,筆者稱之為“小專題”,具有以下特點:①所設小專題僅僅是教學內(nèi)容的一部分,而不是任務教學法中的全部教學內(nèi)容;②學生對所設小專題完成的工作量不是太大,但能隨著學生努力的大小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并能在課堂得到真實反映。該方法在保護生物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實踐表明:新教學法的實施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和創(chuàng)新性,顯著提高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開展新法教學時,某些章節(jié)設計的小專題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學生雖能夠完成教學任務,但由于缺乏最新的相關專業(yè)知識,對深奧的專業(yè)知識理解不透徹,所以專題匯報基本上是照本宣科,難以把握要點,內(nèi)容較為膚淺,小專題的效果不佳,說明小專題的設計并不適應所有章節(jié)。而有些章節(jié)的內(nèi)容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多的興趣性,在這些章節(jié)的教學中設計小專題是完全可行的,有利于課堂氛圍的活躍和學生能力的提高。因此,應該根據(jù)需要來設計小專題。
小專題實施過程需要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要占用一定的課堂時間,擠占了教師的教學時間,必然對教師完成教學內(nèi)容產(chǎn)生不利影響,所以設計的小專題數(shù)量不宜太多。因此,新教學法對小班教學的效果較好,但是對大班來說,存在每組成員太多、開展活動存在分工不明確、對能力的提高效果個體差異較大等不利因素。
綜上可知,新教學法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小專題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同時,要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是要選擇好小專題的內(nèi)容,把握好小專題的尺度。因此,在保護生物學課程教學中引入新教學法不是要取代傳統(tǒng)教學法和多媒體教學法,而是要彌補這兩種教學方法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不足。
3.2教師在完成小專題過程中的作用
以具體小專題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利用各種網(wǎng)絡資源、教學設備和軟件等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互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是小專題的主要特征。從表面上看,小專題教學使學生成為主體,教師顯得輕松了,但在實際上,教師需要在課外作大量的工作,比如要在查閱大量的文獻基礎上對小專題內(nèi)容做全面的了解,同時給出評分標準,所以教師的任務反而更重了。因此,小專題完成能否達到預期目的,教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布置小專題階段,教師應有具體可操作的小專題實施方案,應詳細地介紹文獻查閱的方法和科技論文的寫作方法,教師應對小專題的效果和學生的表現(xiàn)提出具體的考核標準。在學生完成小專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了解小專題的進度,幫助學生解決小專題完成過程中的困難。在學生匯報小專題成果后,教師應對小專題內(nèi)容、PPT制作、匯報人的表現(xiàn)做出點評。教師的點評既要肯定成績又要指出存在的問題,既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又要指出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小專題結束后,教師應做好對所有學生的考核工作,將所有學生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到期末成績中。因此,通過小專題實施,學生能否很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學生的能力能否得到較大的提高,與任課教師的指導密不可分。
綜上可知,利用新教學法,將小專題融入保護生物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是可行的。小專題的實施強調(diào)了學生的中心作用,豐富了學生獲得知識的路徑,活躍了課堂氣氛,在完成小專題的過程中學生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新教學法在保護生物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諸如課時分配不足、大班上課不易開展、小專題選題難度不易確定等問題,這些都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馬克平.試論生物多樣性的概念[J].生物多樣性,1993,1(1):20-22.
[2] SOULE M E.Conservation biology:The science of scarcity and diversity [M].Sunderl and Mass:Sinauer Associates INC,1986.
[3] 蔣志剛,馬克平,韓興國.保護生物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4] 曹麗敏,司馬永康,曹利民,等.保護生物學概述[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3(S1):65-70.
[5] 陳華.“參與式”教學法的原理、形式與應用[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1,21(6):159-161.
[6] 呂霄.論教師在“參與式”教學中的角色定位[J].農(nóng)業(yè)與技術,2010(4):166-167.
[7] 由娟.“參與式”教學法在健康教育公選課中的應用與實踐[J].科技咨詢,2012(4):298.
[8] 高勇,于來虎.目標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和與實踐[J].現(xiàn)代遠距離教育,2005(3):31-34.
[9] 王巖,毛麗珍.任務教學法在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2010(8):77-79.
[10] 孫娜,李麗霞.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0,8(5):151-153.
[11] 魏天嬌,王藝儒,黃森.在農(nóng)科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中應用任務教學法的成效和思考[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40(32):16014-16015,16018.
[12] 黃森,楊正亮,張院民,等.任務教學法在農(nóng)科專業(yè)無極及分析化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3,41(15):7007-7009.
[13]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若干意見[EB/OL].[2013-02-18].http://sgy.mca.gov.cn/article/jxgz/200909/2009090 0038657.shtml.
[14] 袁飛,馬彩霞.“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專題法教學研究[J].宿州學院學報,2013,28(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