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利娜
【關鍵詞】清代;恒親王;家族塋地;園寢主人
【摘 要】有關清代恒親王家族的塋地,馮其利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做過調(diào)查,并出版了文字資料。但是,恒親王家族的爵位承襲關系較為復雜,塋地中園寢的排序具有一定特殊性。本文通過分析恒親王家族成員的生平履歷和爵位承襲譜系,結(jié)合實地調(diào)查情況,對恒親王兩處家族塋地中的園寢及墓葬的主人重新進行了分析論證。
清代恒親王家族的大宗始于恒溫親王允祺。允祺為圣祖康熙皇帝第五子,是康熙在復立皇太子大慶之時被晉封為親王的,在此之前他的王爵只是個貝勒。雍正十年(1732)允祺薨逝。允祺既然是恒親王王爵的始封祖,那么其薨逝后所葬之處便是恒親王家族的大宗塋地。但是,由于這處塋地四面環(huán)山,面積有限,其子恒恪親王弘晊薨逝只能另辟塋地埋葬。由此則恒親王家族便有了兩處大宗塋地,即一處在天津薊縣城關鎮(zhèn)東營房村,是恒溫親王允祺的園寢;另一處在天津薊縣穿芳峪鄉(xiāng)果香峪村,是其子恒恪親王弘晊及后裔的園寢所在(圖一)。由于恒親王家族后世人丁不甚旺盛,出現(xiàn)多次的過繼、承襲現(xiàn)象,同時又有多人因罪被革爵、圈禁,使得恒親王家族的爵位承襲關系變得較為復雜(圖二),那么這些家族成員薨逝后的具體埋葬位置便出現(xiàn)一定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由于年代較遠,恒親王家族很多成員的園寢遺跡多已不存,筆者據(jù)2008年實地調(diào)查,并結(jié)合馮其利先生20世紀80年代的調(diào)查資料,試圖對恒親王家族塋地重新進行分析和判斷。
一、東營房恒親王家族塋地
東營房恒親王家族塋地位于天津薊縣城關鎮(zhèn)東營房村,是恒親王家族的第一處大宗塋地,僅葬恒溫親王允祺一人。
允祺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初四日,母宜妃郭洛羅氏??滴跞迥辏?696),隨康熙出征噶爾丹,領正黃旗大營??滴跞吣辏?698)三月,封多羅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康熙皇帝提出:“從前朕之諸子所以不封王爵者,良恐幼年貴顯,或至驕侈,恣意而行,故封爵不逾貝勒,此亦朕予之以勉進之路也。今見承襲諸王、貝勒、貝子等,日耽宴樂,不事文學,不善騎射,一切不及朕之諸子,又招致種種匪類,于朕諸子間肆行讒譖,機謀百出,凡事端之生,皆由五旗而起。朕天性不嗜刑威,不加窮究,即此輩之幸矣?!被谶@樣的思想,所以他在復立皇太子大慶之日,同時把其他的幾個年長的皇子都晉了爵位,允祺便是在此時晉封為和碩恒親王。雍正十年(1732)閏五月十九日,允祺薨,年54歲,謚曰“溫”。有子7人。嫡福晉他塔喇氏,側(cè)福晉劉佳氏、瓜爾佳氏,庶福晉馬佳氏、白佳氏、錢佳氏、張佳氏等[1]。
恒溫親王允祺園寢在天津薊縣城關鎮(zhèn)東營房村,即現(xiàn)在的天津建材休養(yǎng)所西側(cè)?!豆饩w順天府志》載:“恒親王園寢,在州東北六里鐘靈山下。”[2]鐘靈山起初叫賈家山,因乾隆初年恒親王建園寢于此,改名鐘靈山[3]。鐘靈,象征有鐘秀靈氣之意。
允祺園寢坐北朝南,方向大致北偏西30°,背靠鐘靈山,左右有龍虎山。據(jù)馮其利調(diào)查,園寢最南邊是一條大道溝,建有神道橋3座,平橋4座。橋北有東西朝房各3間,碑樓一座。碑樓北是宮門,面闊3間,與圍墻相連。宮門內(nèi)享殿5間,享殿兩側(cè)有東西隨墻角門。角門里月臺上有寶頂一座,高三四米。地宮石券,石床上停靈3口(推測是棺?。?,是允祺與其嫡福晉他塔喇氏、側(cè)福晉劉佳氏的靈柩。辛亥革命后,其后代生活潦倒,園寢被陸續(xù)拆賣[4]。
2008年,筆者調(diào)查時已不見當年園寢的原貌。地宮被從中穿過的大道毀壞,從殘存的墓壙東側(cè)壁(圖三),測得地宮墓壙寬約15.7米,深約3.2米。地宮所在位置的地理坐標為北緯40°3′55〞,東經(jīng)117°25′52〞。在園寢遺址后能清晰看到不遠處高大的鐘靈山,遺址兩側(cè)有矮山包,大概是當時的左右“龍虎山”所在,兩山相距很近,推測原來園寢左右兩側(cè)圍墻當傍依山脈而建,所處山凹之地。步測原園寢寬約50米,較為狹窄。
二、果香峪恒親王家族塋地
果香峪恒親王家族塋地位于天津薊縣穿芳峪鄉(xiāng)果香峪村,是恒親王家族的第二處塋地。如上所述,天津薊縣城關鎮(zhèn)東營房村的恒親王家族塋地四面環(huán)山,塋地狹窄,僅埋葬恒溫親王允祺,其后代則另擇塋地,所以此處也是恒親王家族的大宗塋地。
允祺薨逝后,雖然承襲恒親王爵的是其二子弘晊,但是最先葬入果香峪恒親王家族塋地的卻是長子弘昇。弘昇生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四月六日,母側(cè)福晉劉佳氏。康熙五十九年(1720)十二月,封世子,班祿視貝子。雍正四年(1726)二月,管鑲白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務。雍正五年四月,弘昇因辦理旗務時,“不以事為事,多方教訓,不知悛改”,作為世子,“委以重任,并不實心效力”,被雍正皇帝削去其世子,“交與伊父允祺,在家嚴加訓誨”[5]。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皇帝即位后,授弘昇為正黃旗滿洲都統(tǒng),兼管火器營事務。乾隆四年(1739)十月,弘昇附逆于允祿、弘皙,結(jié)黨營私,往來詭秘,宗人府奏請其“永遠圈禁”。乾隆皇帝諭曰:“弘昇乃無藉生事之徒。在皇考時,先經(jīng)獲罪圈禁。后蒙赦宥,予以自效之路。朕復加恩用至都統(tǒng),管理火器營事務。乃伊不知感恩悔過,但思暗中結(jié)黨,巧為鉆營,可謂怙惡不悛者矣,“照宗人府議,永遠圈禁?!盵6]乾隆十九年(1754)四月十二日,弘昇薨逝于囚禁之所,年59歲,按貝勒品級殯葬,謚曰“恭恪”[7]。
弘晊是恒溫親王允祺的第二子,生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八月二十六日,母側(cè)福晉瓜爾佳氏。弘晊是一個“性嚴重簡樸”“崇尚儒素”的人。國家殷盛時,諸王都“畜聲伎,建園囿”,只有他買田置地,歲收其利。人以吝嗇笑之,王曰:“汝等何無遠慮?藩邸除俸粢田產(chǎn)外,無他貸取之所,不于有余時積之以待后人之儲,則子孫蕃衍時,將何以為析產(chǎn)貲也?”然而“諸邸以驕奢,故皆漸中落,致有不能舉炊者,而王之子孫富饒如故,人始識王之先見也?!盵8]雍正三年(1725)十月,封奉恩輔國公。雍正五年(1727)七月,晉奉恩鎮(zhèn)國公。雍正十年(1732)九月襲和碩恒親王。歷任鑲紅旗漢軍都統(tǒng)、正藍旗漢軍都統(tǒng)、總管鑲黃旗覺羅學等,于乾隆四十年(1775)六月初六日薨,年76歲,謚曰“恪”。嫡福晉伊爾根覺羅氏,繼福晉博爾濟吉特氏,側(cè)福晉李佳氏、佟佳氏,庶福晉成佳氏、完顏氏、田氏、石佳氏、許氏等[9]。
由弘昇、弘晊二人的生平履歷可知,弘昇是弘晊的親哥哥,長弘晊4歲。最初圣祖康熙皇帝是看中了允祺這個長子弘昇的,封為世子,可惜的是到了雍正五年(1727),因罪被革去世子。三個月之后,弘晊被晉封為奉恩鎮(zhèn)國公,從此兩人便踏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雍正十年(1732),其父允祺薨逝,弘晊承襲了恒親王爵,而此時的弘昇恐怕還在家面壁思過吧。乾隆皇帝即位后,加恩弘昇,授其做都統(tǒng),管理火器營事務,不料4年之后,他又卷入弘皙案的風波,被“永遠圈禁”,直至乾隆十九年(1754),弘昇薨逝時才得以貝勒品級殯葬,被葬于天津穿芳峪鄉(xiāng)果香峪這塊家族塋地。21年之后,弟弟恒恪親王弘晊去世,按宗法制度應該葬入其父恒溫親王允祺的大宗塋地,但是因塋地狹小,所以葬入了果香峪家族塋地中。所以說,穿芳峪鄉(xiāng)果香峪村這塊塋地也是恒親王家族的一處大宗塋地。
穿芳峪,文獻上記載為“川芳峪”,亦名椽房峪,在“鐘靈山東北二十四里”[10]。穿芳峪鄉(xiāng)果香峪的這處恒親王家族塋地四至為:“東至米家峪,南到村南,西至西嶺子(東井峪),北至柏樹溝、九龍頭,西北至王草嶺,東北與道谷峪搭界,占地方圓十里?!盵11]在這塊塋地中,園寢建制最為明確的是恒恪親王弘晊園寢,位于天津薊縣穿芳峪鄉(xiāng)果香峪村,俗稱“北陵”。據(jù)馮其利調(diào)查,該園寢坐北朝南,北有靠山,南有朝山。園寢外有神橋一座,東邊還有小橋一座。神橋北有東西朝房各3間,中間是碑樓。碑樓北是宮門,面闊3間,與紅墻相接。宮門內(nèi)正中有享殿,面闊5間,后是月臺,月臺上有紫墻一道,月臺上是高約3米的寶頂。地宮石券,停靈共5口[12]。根據(jù)夫妻同穴合葬的一般規(guī)律,推測地宮內(nèi)的5人,除了恒恪親王弘晊外,應該還有嫡福晉伊爾根覺羅氏、繼福晉博爾濟吉特氏以及兩位側(cè)福晉。
2008年,筆者調(diào)查恒恪親王弘晊園寢時,尚存有一座神橋,橋欄已全無(圖四)。該橋比一般宗室王公園寢的神橋高大壯觀,長約21.6米,寬約5.8米,橋底到橋面高約7米,券高6.6米,券臉上端有吸水獸。該橋地理坐標為北緯40°7′9〞,東經(jīng)117°30′40〞。地宮和園寢后圍墻基址痕跡尚可見,地宮的地理坐標為北緯40°7′16〞,東經(jīng)117°30′41〞。后圍墻到南端神橋的距離約為172米。
弘昇是按照貝勒品級殯葬的,按照清代園寢制度應建有園寢。據(jù)馮其利的調(diào)查,弘昇墓地位于弘晊園寢東側(cè),俗稱“東大墳”,“因貝勒品級弘昇和貝子永澤(弘昇子)的墳頭高大而得名”[13]。筆者認為,俗稱“東大墳”的含義恐怕不僅僅是因為弘昇的墳頭高大,因為按照清代的園寢制度,相對于貝勒品級的弘昇園寢來說,恒恪親王弘晊的園寢應該是更大的,但是當?shù)匕傩辗吹狗Q弘昇園寢為“東大墳”,不太合乎常理。此處“東大墳”,更重要的含義,首先“大”標識了弘昇是恒溫親王允祺長子,在諸子中排行老大,其次弘昇是最早葬入果香峪這塊塋地中的,因而在當?shù)匕傩盏挠∠笾?,貝勒品級弘昇的園寢很“大”,所以俗稱“東大墳”。至于弘昇園寢的具體規(guī)制,馮先生沒有描述,筆者調(diào)查時地面已無遺跡可尋,無從論證。但畢竟弘昇不是恒親王家族的大宗,生前只是個已革世子,貝勒品級只是安葬弘昇時用來確定其墓地規(guī)格的標準而已。既然弘昇不是恒親王家族的大宗,不能列入大宗序列。那么21年之后,身為恒親王家族大宗的恒恪親王弘晊葬入這塊塋地時,不可能在弘昇身后按照昭穆的順序排列埋葬,而是應當重新辟宗,也就是說,果香峪恒親王家族塋地上埋葬的弘昇和弘晊是兩個獨立的排序,而不在同一個昭穆序列之中。
恒恪親王弘晊薨逝4個月后,其子永皓承襲多羅恒郡王。永皓是弘晊第十子,生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十一月二十日,母庶福晉石佳氏。乾隆五十一年(1786)三月,總理鑲白旗覺羅學,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十一月二十四日薨逝,年32歲,謚曰“敬”[14]。永皓園寢位于果香峪村西的金陵峪,俗稱“西陵”[15]。該園寢坐北朝南,方向北偏東10°,后有影壁山,南有娘娘頂。娘娘頂,又名興隆頂、五名山,在“薊州城西十五里”[16]。筆者2008年調(diào)查時,園寢僅保存有平橋和螭首龜趺碑座,平橋欄板已毀。園寢地宮口暴露在外(圖五),測得其深約6.5米,所在位置的地理坐標為北緯40°7′5〞,東經(jīng)117°30′21〞。享殿基址處尚有殘存的綠琉璃瓦碎片。
永皓生前僅有的一個兒子未滿周歲便夭折,他薨逝3個月后,第二子綿闡出生,卻1歲零3個月又去世。所以,永皓所遺之爵便無子嗣承襲,宗人府奏請削除其爵,乾隆皇帝諭曰:“朕心不忍,加恩著永澤承襲貝子。” [17]永澤為弘昇第三子,生于乾隆六年(1741)二月十四日,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月襲固山貝子,嘉慶十五年(1810)八月三日薨逝,年70歲。同年十一月,永澤第三子綿疆承襲奉恩鎮(zhèn)國公。綿疆于嘉慶十六年(1811)七月九日薨逝,年35歲。同年十一月,綿疆承繼子奕奎承襲奉恩鎮(zhèn)國公。奕奎是永澤第四子輔國將軍綿崧第二子,承襲鎮(zhèn)國公前三個月過繼于綿疆。可是奕奎“繼為人后,不服教訓”,被綿疆之妻汪佳氏呈送宗人府。道光十五年(1835)六月,著“革去其鎮(zhèn)國公爵,飭令歸宗”[18]。同年同月,奕奎父綿崧(永澤第四子)承襲奉恩輔國公。綿崧于道光十七年(1837)十二月薨逝,年58歲。在此之前,綿崧的另外三個兒子均已早夭,而第一子奕藻此前沒有承襲鎮(zhèn)國公爵,此時也沒有得到承襲輔國公的資格。次年,永皓承繼子綿懷的長子奕禮承襲輔國公爵。奕禮曾管理圓明園八旗事務,后派往守護西陵,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年58歲。同年七月,奕禮長子載茯承襲奉恩輔國公。載茯于同治元年(1862)卒,年29歲。其長子溥泉承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同治三年(1864)卒。次年,溥泉長子毓森承襲不入八分輔國公。民國元年,奉隆裕太后懿旨:“所有此前恩賞王公等府第房間地畝,均著加恩賞給作為私產(chǎn)?!盵19]恒親王家族的大宗爵位承襲至此結(jié)束。
據(jù)馮其利調(diào)查,與弘昇一起埋葬在“東大墳”的還有永澤、綿崧、奕禮、載茯、溥泉等,“北陵”的西側(cè)有弘晊庶福晉、姨娘墳等共11座,單獨一個墻圈[20],綿疆則埋葬在這11座墳的西側(cè)不足250米處。恒親王家族大宗爵位的最后承襲者不入八分輔國公毓森則葬在了“北陵大西南的佛手峪,挨著鯰魚脊、貓頭溝,建土墳一座”[21]。按弘昇之子永澤是固山貝子爵位,是恒親王家族的大宗成員,依照清代宗法制度,理應在恒親王家族的大宗序列內(nèi)按昭穆順序排列埋葬,而不能隨其父埋葬在“東大墳”附近。按照馮其利先生的意思,可能在“東大墳”這里有好幾處墳地,葬有6位宗室王公成員,但是具體位置沒(下轉(zhuǎn)80頁)(上接31頁)有描述。這6人之間的承襲關系較為復雜,不太符合宗法制度的排序。因筆者調(diào)查時遺跡已無存,“東大墳”的具體情況已無從考證。
此外,“北陵”的主人是弘晊,在弘晊園寢的西側(cè)為其幾位福晉單獨建設墻圈安葬也是不符合規(guī)定的。在清代,只有皇上的妃子們可以單獨建設園寢,集中安葬,稱妃園寢。而弘晊僅是親王,按照夫妻合葬的葬俗,除了在弘晊寶頂內(nèi)與其合葬的4位福晉外,其他5位福晉應該是在的園寢內(nèi)另建小寶頂埋葬的。況且弘晊有福晉9位,若這個單獨建設的墻圈內(nèi)果真埋葬的是弘晊的福晉,那么除了合葬的4位外,應有5位福晉埋葬于此,又怎么會建有11個墳包?所以,筆者推測此處馮氏所述的11座墳,埋葬的不是弘晊的福晉,可能是百姓的誤傳所致。這11座墳位于恒恪親王弘晊的園寢西側(cè),恒親王家族其他小宗別支成員埋葬于此是非常有可能的。
綜上,穿芳峪鄉(xiāng)果香峪村的這處家族塋地埋葬有恒親王家族的多位宗室王公成員,其中可以確定的有恒恪親王弘晊的“北陵”和恒敬郡王永皓的“西陵”,至于其他王公成員的具體埋葬位置是值得商榷的。
————————
[1]《愛新覺羅宗譜》甲冊,第630頁。
[2]《光緒順天府志》卷26《地理志·冢墓》。
[3]《薊州志》卷1《地理·山脈》。
[4][11][12][20]馮其利:《清代王爺墳》,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第150頁。
[5] 《清實錄·世宗憲皇帝實錄》卷55。
[6] 《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03。
[7] 同[1],第631頁。
[8]清·昭梿:《嘯亭雜錄》卷6,中華書局,1980年。
[9]同[1],第637頁。
[10][16]同[2],卷2《地理志·山川》。
[13][15]同[4],第151頁。
[14]同[1],第674頁。
[17]同[6],卷1355。
[18]《宣宗成皇帝實錄》卷268。
[19]同[1],第675頁。
[21]同[4],第152頁。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