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秋
摘 要:要在評價中點撥引導,提升認知;在評價中異化反轉(zhuǎn),撥亂反正;在評價中提出建議,調(diào)和矛盾,從而在多維評價中讓閱讀教學更有效。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多維評價
中圖分類號:G623.23 ? ? 文獻標志碼:B ? ?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22-0033-01
隨著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教師對學生的激勵已經(jīng)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結(jié)果,有時教師統(tǒng)一化的表揚模式在空洞中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學生的能力也未能從中得到絲毫提升,最嚴重的是這樣無端的激勵讓學生錯誤地認為自己始終是最棒的,失去了對自我認知的準確把握。說到底,這其實是對學生生命的無意褻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新對學生個體生命進行關注,通過有效的評價,最終喚醒學生的真情投入。
一、在評價中點撥引導,提升認知
很多教師都錯誤地認為,評價就是對學生原先的學習狀態(tài)以及學習成果進行優(yōu)劣高下的評定,事實上有效的評價不僅是一種評定,更是一種指導。教師可以依據(jù)自身靈敏的課感,對學生進行深入有效的點撥性評價,從而讓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促進其對文本內(nèi)容的有效感悟。例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師:(師朗讀課文2~4自然段),你們好像聽到了什么,又看到了怎樣的情景?生:我覺得地球在呼喚。師:具體說說,地球呼喊什么?生:你們?nèi)绻€不加節(jié)制地利用我,破壞我,你們也不會有什么好果子。生:一個人在砍樹,人們在一起喊救命。師:哦?砍樹、救命有什么聯(lián)系?生:他們對自己曾經(jīng)濫砍濫伐的行為感到后悔,但是一切都來不及了,他們已經(jīng)遭受報應?!憧?,每個學生在最初回答時都是停留在表面的膚淺認知,“地球在呼喚”“人在砍樹”這些符號式的言語表達充分說明,學生并沒有真正將思維落實在文本情境中。而教師對學生膚淺認知并沒有聽之任之,更沒有一味地認可與表揚,而是通過點撥式、指導式的追問評價,讓學生說出自己心底的語言,從而讓學生產(chǎn)生了破壞地球之后的罪惡感,并激發(fā)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感,學生對文本的體悟與思考也就更加深入全面。
二、在評價中異化反轉(zhuǎn),撥亂反正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圍繞著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過程,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應該是多元化的,教師不能以自己的理解感知替代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有些教師完全不在乎學生究竟形成了怎樣的閱讀體驗,都給予統(tǒng)一的表揚肯定。但事實上,學生的認知不都是健康積極的,學生的體驗也不都是準確完善的。教師對學生自主地位的尊重,并不意味著隨心所欲,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認知,也并不意味著就可以為所欲為。如在教學《將相和》時,教師提出了“你最敬佩誰”的問題——生:我覺得秦王也有值得敬佩的地方,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雖然經(jīng)歷了多次失敗,但他從來都不氣餒,這一點執(zhí)著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生:這篇課文中秦王是一個反面角色,絕對不應該敬佩他。生: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我們不能因為他有缺點,就忽視他的優(yōu)點。秦王有自己優(yōu)點,我們應該承認。師:秦王持之以恒,表面上看好像是一個優(yōu)點。但是你們考慮過他的目的嗎?生:我明白了,秦王的持之以恒是出于個人自私自利的目的,這樣的人不值得敬佩。在這一案例中,有的學生將一個私欲膨脹的秦王作為自己敬佩的對象,其原因就是因為其“持之以恒”。面對這樣的認知結(jié)論,如果我們的教師不能及時糾偏,甚至要大加贊賞“敢為人之不敢為”,那么閱讀教學將失去正確的方向,傳遞給學生錯誤的價值觀。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異化性的評價方式,引領學生改變原有的認知路徑,從其他的視角進行關注,起到了撥亂反正的評價效果。
三、在評價中提出建議,調(diào)和矛盾
矛盾是學生閱讀文本時產(chǎn)生的正常體驗。如果能夠引領學生有效地突破矛盾,突破文本,就能真正有效地感知文本的深度價值,拓展學生的認知思路,真正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有效提升。例如,教學《別了,我愛的中國》。生:我認為鄭振鐸并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他已經(jīng)逃離了自己的戰(zhàn)場。師:愛國并不僅僅需要一鼓作氣的勇氣,也不僅僅需要執(zhí)拗的倔強。當鄭振鐸發(fā)現(xiàn)目前的作戰(zhàn)并不具備最好的方式和理念,他采取了到外國深造的方式,“求得更好的經(jīng)驗,求得更好的戰(zhàn)斗的武器”,難道這不是另一種愛國表現(xiàn)嗎?生:學習經(jīng)驗也不一定要出國啊,其他的方式也有很多,為什么一定要選擇一種讓人誤會的方式呢?師:這實在是被當時形勢所迫,當然老師尊重你的觀點。愛國的方式有很多,魯迅棄醫(yī)從文,是一種愛國;肖邦離開波蘭,精心創(chuàng)作樂曲是一種愛國;而本文中的鄭振鐸離開中國,“求得更好的經(jīng)驗,求得更好的戰(zhàn)斗的武器”,也是一種愛國。愛國可以是驚天動地的壯舉,也可以是日常的工作與生活……當閱讀教學無法在短時間消除學生的誤解與矛盾時,教師可以通過自身對相關主題更為全面與深入的理解,對學生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與思考,從而促進學生認識上的溝通、思維上的交融、視域上的融合。更重要的是,這種富有建設性的評價意見也為學生的認知思考、想象創(chuàng)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促進學生形成自身的人格魅力。
四、結(jié)束語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個體生命的關注,通過有效的評價,最終喚醒學生的真情投入。激勵性評價是閱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評價方式,但卻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師在落實學生自主性學習之后,不能將自身的主導角色的職能拋之腦后,而要將點撥性評價、異化性評價、建設性評價等與激勵性評價綜合運用,從而提升閱讀教學的整體效益。
參考文獻:
[1]張玉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評價語言[J].小學時代,2010(01).
[2]沙金洪.基于個性化教學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現(xiàn)代閱讀,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