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林
隨著中國日益崛起,如何處理與其他大國關系,成為中國能否長治久安的關鍵變量。正如自然界中只有經過嚴寒酷暑和從天敵利爪下逃生出來的動物,才懂得什么是生存之道一樣,只有經過歷史反復驗證的原則,才值得成為可以遵循的大國戰(zhàn)略。個人體會,總結歷史,大國生存最基本的原則就是獨立自主,扶弱抑強。
英國稱霸歷史最久,外交手腕最圓熟、老練。在長達兩個多世紀內,英國本土不及整個殖民地領土l%,卻建立起龐大的“日不落帝國”。而英國外交的“訣竅”就是奉行抑強扶弱的均勢政策。為保證自身的霸權地位,防止歐陸被最強國的霸權統治,英國從來不加入強大一方,而是堅定地奉行抑強扶弱的均勢政策。幾個世紀以來,英國先后堅決反對過意欲稱霸歐洲的法國、俄國和德國,最終無不贏得主動。例如,為粉碎拿破侖獨霸歐洲的野心,英國先后組織了7次反法同盟,最終將法國徹底擊敗。丘吉爾曾總結說:“英國四百年來的對外政策,就是反對大陸上出現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國家”,英國總是“參加不那么強大的一方,同它們聯合起來,打敗和挫敗大陸上的軍事霸主,不管他是誰,不管他所統治的是哪一個國家?!?/p>
美國同樣汲取了英國“扶弱抑強”的外交精髓。20世紀以來,為搬開英國這一崛起路上的最大絆腳石,美國借其深陷歐陸戰(zhàn)爭之際,在背后下手,想法設法地削弱、打擊英國。二戰(zhàn)即將勝利時,美國通過戰(zhàn)略力量的布局來削弱歐洲。一是在戰(zhàn)場選擇上,美國選擇諾曼底登陸,邱吉爾堅持應在意大利登陸。如果是意大利登陸,英國的海上生命線地中海及幾乎整個歐洲,都能夠被英國和其他歐洲軍隊占領。在諾曼底登陸,英國軍隊影響力就小多了,所以羅斯福堅決反對在意大利登陸方案,堅持在諾曼底登陸。這就大大削弱了英國在地中海的控制力。二是美國與蘇聯合伙打出“民族自決”的旗號,號召殖民地自決,建立獨立國家。這不僅是為解放殖民地人民,更重要的是在“自由主義”言詞下,將刀鋒指向英、法和荷蘭帝國,瓦解殖民帝國。經濟霸權轉移也充滿明爭暗斗。二戰(zhàn)時期,兩國為爭奪經濟霸權進行了反復較量:貸款協定;哈瓦那貿易協定;杜魯門主義;反對帝國特惠制的運動;馬歇爾計劃和以后的貿易限制;杜魯門總統的“第四點計劃”;強迫英鎊貶值以削弱英鎊集團;大西洋公約和擴軍計劃,以及各種新的戰(zhàn)略控制機構;重新武裝西德和日本,使其成為英國工業(yè)上的敵手;儲存原料的攻勢,使英國在國際收支上遭到慘重的打擊。對此,英國痛苦不堪但沒有辦法。二戰(zhàn)結束后,昔日的“日不落帝國”由此逐漸衰落。
僅有正面例證還不足以說明問題。戰(zhàn)國時期,秦強眾弱,頗有“一超多強”的意思。秦國通過“連橫”戰(zhàn)略分化對手,進而各個擊破;而其他六國為阻遏秦國擴張勢頭,一度采取各國聯手的“合縱”政策。后來的實踐證明,六國安全自保之時,就是團結抗秦之際;而六國相繼敗亡之日,正是六國內部分化,竟相討好秦國之時。戰(zhàn)國后期,只剩下齊國實力可與秦相抗。這時,秦國采取范雎意見,推行“遠交近攻”戰(zhàn)略,有意拉攏齊國。公元前228年,秦國自封“西帝”,同時給齊淚王冠以“東帝”虛名。這大抵相當于現行的“兩國共治”,讓齊國當“老二”。結果齊國被這種表面光環(huán)所惑,奉行“事秦謹,與諸侯信”的“準”連橫策略戰(zhàn)略,任由秦國征伐他國,等諸侯國逐一被滅,戰(zhàn)火也就燒到了家門口,齊國不戰(zhàn)而降,齊王建最終“餓而死”。正所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因此有識之士將“事秦謹”鄙視為目光短淺的“亡國戰(zhàn)略”。
蘇聯時期也曾與美國搞“大國共治”。赫魯曉夫上臺后,撇開斯大林那一套,一心想與美國搞G2。1959年9月,赫魯曉夫同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戴維營舉行會談,此后蘇聯便大肆宣揚“戴維營精神”,鼓吹蘇美兩國領導人坐在一起,人類歷史就進入了新的轉折點。其潛臺詞就是實現蘇美和解,共同稱霸世界。這使蘇聯日漸由世界秩序的變革者,蛻化為現行秩序的維護者。為充當“負責任大國”角色。蘇聯壓制和否定正當的民族獨立國家愿望,特別是絞盡腦汁壓制中國,結果導致社會主義陣營分裂,削弱反美力量。而美國對蘇聯的構想毫不領情。赫魯曉夫在美期間逢人便說蘇美間的“戴維營精神”,可艾森豪威爾卻說:“我不知道任何戴維營精神?!睍髢H七個月,就發(fā)生美國U一2飛機入侵蘇聯的事件。戈爾巴喬夫上臺后,蘇聯已經沒有勇氣與美國平起平坐了,而甘心當“老二”,因此主動向美求和,在美蘇裁軍談判中“自廢武功”,不斷退讓,直至美國滿意為止。而美國卻抓住蘇聯的屈從心態(tài)步步緊逼,進一步挖蘇東陣營的墻角。1989年以后的形勢表明,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戰(zhàn)略達到了它的預定目標,東歐在一年內基本易幟,蘇聯在不到兩年內走向解體。蘇聯想與美國共治天下,結果處處吃癟;后來退而求其次,甘心“當老二”,結果連國家都被肢解了。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币允窞殍b可以知興替。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扶弱抑強是國家生存的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