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晚英,郭 佳,關 慧
(長治學院 外語系,山西 長治 046011)
地方師范院校的學生在中小學已經(jīng)學習過英語發(fā)音,在大學階段,他們是英語語音二次學習者。啟蒙教師的英語語音水平對學生的語音基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筆者所在的長治學院為例,英語專業(yè)的生源大都來自農(nóng)村地區(qū),他們的語音基礎非常薄弱。如何有效提高學生英語發(fā)音水平,一直是高校語音教學面臨的難題。下面是對大一新生的語音背景調(diào)查情況。
表一 2012級在大一時期的語音背景調(diào)查(五個班級共203人)
從表1可以看出,有74.9%的學生來自縣以下農(nóng)村地區(qū)。有90%以上的學生沒參加高考英語口試,參加口試的學生都來自外省區(qū)。有89.6%的學生講著帶有方言的普通話。有96.6%的學生認為自己在中小學沒有受到系統(tǒng)的英語語音的學習和訓練。有84.2%的學生是通過模仿教師學習英語發(fā)音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學生已是成年,要改變原有的發(fā)音習慣,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面對這樣的語音基礎,我們認為加強英語語音的實踐訓練,是提高學生英語發(fā)音水平的根本途徑。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產(chǎn)生內(nèi)在的驅(qū)動力,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問題。把語音訓練項目融入英文歌曲演唱,朗讀和演講等的任務活動中,克服母語和方言的干擾以及原有的不良發(fā)音習慣,將會使學生明確訓練目標,極大豐富學生的語音訓練形式,并激發(fā)其訓練熱情,不僅為聽說和交際能力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活動合作能力。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這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種強調(diào)“在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教學方法,是交際教學法的發(fā)展,在世界語言教育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yōu)點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學法并不排斥。
Nunan綜合各家之說,提出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任務的組成部分:1.交際任務目標:通過讓學生完成某一項任務而希望達到的目標。2.構成任務內(nèi)容的輸入材料:從目標語中的公共素材來源中獲取。如書、雜志、報刊等。3.基于這些材料而設計的各項活動:學習者創(chuàng)新運用基于真實材料的故事、詩歌、戲劇等[1]50。Rod Ellis提出任務的特征如下:1.任務是一項工作計劃。2.任務注重意義。3.任務是真實語言使用的過程。4.任務包含語言的四項技能。5.任務是認知的過程,如選擇、分類、排序、推理和評價。6.任務有清晰而明確的交際結果。陳述一項任務的結果用來確定參與者是否已經(jīng)完成任務[2]9-11。
近年來國內(nèi)外的學者對任務教學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實踐。如童曉嵐(2011)將任務型教學法引入到綜合英語語音教學實訓中。任務型教學法則屬于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法。此類教學法主要關注二語教學的認知過程和心理語言學過程,力圖為學習者提供機會,通過課堂上以意義為焦點的活動,參與開放型的交際任務。其課堂操作程序表現(xiàn)為一系列的教學任務,在任務履行過程中,學習者注重語言交際的意義,充分利用自己已經(jīng)獲得的目的語資源,通過交流獲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務,其學習過程是沿著開放的途徑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3]95。在大學語音課堂教學中,我們也運用了任務型教學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根據(jù)二語習得理論,對母語語音系統(tǒng)定型的成年學習者,語音學習應采用分析鑒別、加大正確語音輸入量、強化正確發(fā)音練習的學習過程。大學生在語音課結束后,由于缺乏可持續(xù)的語音強化訓練,許多學生的發(fā)音又退回到老路上去。因此,加強英語語音的課外實踐訓練,是提高大學生英語語音水平的根本途徑。把課外語音訓練項目融入英文歌曲演唱,朗讀和演講等的任務活動中,通過大量模仿訓練,克服母語和方言的干擾以及原有的不良發(fā)音習慣,將會極大豐富學生的語音訓練形式,并激發(fā)其訓練熱情,提高語音訓練的效果。這種目標指向具有兩重性,一是任務本身要達到的非教學目標,即完成唱歌、朗誦、演講等任務,二是通過完成任務的過程,以達到提高語音語調(diào)的教學目標。
任務型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在她的專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提出了任務型課堂教學的三個步驟:1.前任務(Pre-Task)——教師引入任務。 2.任務循環(huán)流程(Task-cycle):a.任務(task)——學生執(zhí)行任務;b.計劃(planning)——各組學生準備如何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c.報告(reporting)——學生報告任務完成情況。3.語言聚焦(Language focus):a.分析(analysis)——學生通過錄音分析學生語言使用的情況并找出問題;b.操練(practice)——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4]40。
從以上任務型課堂教學三個步驟得到啟發(fā),我們提出了針對性的課外英語語音訓練模式:
任務前:指導→分組;任務中:實踐←→討論;任務后:檢測→反思。
Instructing →Grouping →Practicing ←→Discussing→Checking→Reflection(IGPDCR)
訓練目標:語言目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注重語音語調(diào)的訓練,提高訓練效率;非語言目標: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鍛煉學生完成任務的能力;
訓練對象:大學一年級學生。
訓練時間:第一學年第二學期。
任務前階段(Pre-task phase)
1.指導:教師引領,明確任務,激活興趣,確定語音成果展示形式,即在學期末由學生自己組織,策劃,主持一臺純英語節(jié)目匯報演出。所有參與語音訓練學生都有機會上臺展示自己才能,同時注重在不同情境中對語音語調(diào)的訓練。為使學生了解語音訓練的目標和任務,教師就選擇節(jié)目,制定計劃,演出形式等聽取學生意見,并加以指導。
2.分組:學生進行分組,每組配有語音好的學生進行輔導,以提高合作學習與訓練的效果。學生可以利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進行查閱,選擇適合他們自己的興趣和有利于解決自己語音問題的內(nèi)容。以小組為單位,制定目標任務和訓練計劃。
任務中階段(Task-cycle)
3.實踐-討論:學生每周在固定時間集中一次,每次兩課時左右。小組進行先期實踐訓練,利用實驗室資源進行對比練習,自我檢查和組員相互查找問題,并討論分析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自己難于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及時引導、啟發(fā)、幫助學生克服實訓中的困難。對于發(fā)音的共性問題,教師集中示范正音,或觀摩現(xiàn)場視頻材料,結合要點進行點評以便提高學生的語音分析能力。對于個人的具體語音問題,教師做針對性的指導。
4.討論-實踐:討論解決問題后,學生明確新的任務,再進行大膽的實踐訓練,形成“實踐-討論-實踐”的循環(huán)訓練模式。在實踐過程中,要求學生進行個人和小組錄音,保存有聲資料和文字資料,教師抽查學生的錄音材料,以供全體學生參與點評和討論,并指導解決相關難點。
任務后階段(post-task)
5.考核:學期末,組織課外英語語音訓練成果匯報表演,檢查學生的任務完成的質(zhì)量和效果,根據(jù)英語語音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語音達標、晉級考核。對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學生給予表彰獎勵,對取得進步的學生給予鼓勵獎。對于仍不達標的學生,實行人性化考核管理,即在大三第一學期或以后再給學生補考機會,直到學生語音達標過關。
6.反思:對實踐效果進行反思:把學生訓練的結果反饋給學生,使他們看到通過任務法訓練后自己的語音能力提高與不足。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與總結,為進一步搞好課外語音訓練積累經(jīng)驗。
學期末,在學院報告廳參加課外實踐的2012級學生展示了一臺完全由自主策劃、組織、排練和主持的課外英語語音實踐成果展示晚會,其形式豐富多彩,多達十幾種:英語歌曲獨唱、合唱、表演唱、詩歌朗誦、故事演講、英文話劇、童話劇、音樂劇、英語雙簧表演、繞口令、英語笑話、NBA解說模仿、新聞播報、與觀眾互動等節(jié)目。從節(jié)目主持到每個節(jié)目全部使用英語。學生表演的熱情和積極性空前高漲。他們通過對英語演出任務的完成,大大提高了學生訓練語音的積極性和效果。如某兩位學生的英語繞口令,針對他們自己對/ai/、/au/發(fā)音不到位的問題,自編的繞口令小品,既幽默詼諧,又有語音訓練的針對性,同時還與師生進行了英語繞口令的互動,引起了觀眾的陣陣掌聲和共鳴。
部分教師和外教觀看了英語晚會,并給出積極的評價。教師反映,學生的表現(xiàn)愿望得以實現(xiàn),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語音語調(diào)有明顯提高,演出效果得到了師生共同的認可,有些節(jié)目表演的聲情并茂,甚至超出教師預想的結果。
課外語音訓練結束后,對2012級學生語音水平進行了再次考核,與2011級的語音訓練成績對比如下:
表二 2011級和2012級語音訓練考核對比表
對比2011級學生的成績,2012級的優(yōu)秀率和達標率要高于2011級的學生。2012級的達標率79%。2011級達標率67.2%。2012級的學生達標率高出2011級學生12%。B級以上的優(yōu)秀率高出22.3%。
為了了解學生對課外語音訓練模式的自我反饋評價,我們對2012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認為英語語音非常重要,有80%以上的學生愿意參加語音展示活動。92%的學生認為英語語音模仿訓練對自己的發(fā)音有很大幫助。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小組對語音發(fā)音還是很有幫助的。有96%的學生認可教師指導幫助最大。在任務型課外語音訓練中,62%的學生能堅持每天練習語音,但也有部分學生不能堅持。有82%的學生對英語語音學習了信心。有90%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語音水平有提高。
從總體情況來看,絕大多數(shù)學生還是認可語音訓練融入課外活動中的模式。以任務為目標的課外語音訓練,不僅可以很好訓練語言技能,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由于這樣的英語晚會要求所有學生參與,恰好給羞于張口,靦腆的學生提供展示機會,增強了自信心,激發(fā)了學生學好語音的欲望。本臺晚會構成任務內(nèi)容的輸入材料均是來自原版真實的材料。而基于真實材料而設計的各項輸出活動,如詩歌,故事,戲劇等恰好是學生習得和運用語言技能的最佳時機。在豐富的語言活動中,體驗語音語調(diào)的功能,在做中學,在做中用,即可訓練語言的流利性,同時也使準確性得以糾正。龐繼賢在導讀Numan的《交際課堂的任務設計》一書時這樣解讀:活動也可以從技能的習得和運用、語言的流利性與準確性兩方面來分類。Brumfit指出語言的流利性和準確性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5]F12。
通過對部分學生的訪談,我們了解到,少部分學生對小組形式的語音訓練感覺效果不大,原因是學生輔導員缺乏語音的正音訓練,他們知道某些學生的發(fā)音有問題,但是不能指出錯在哪,如何改。還有少部分學生缺乏毅力,不能堅持每天訓練;還有的學生朗讀時懶于模仿原聲錄音。通過考核,也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由于受方言的影響,需要長期正確的方法科學訓練,才能提高發(fā)音水平。語音語調(diào)非常突出的學生(達A級)只有兩名,這與他們原有的英語發(fā)音基礎有關。盡管入學時對英語發(fā)音的知識不扎實,但是由于基礎好,加之對英語原聲模仿的喜愛,他們進步最為明顯。
對地方師范院校的英語語音教學的啟示有以下幾點:
1、學生的潛力無限。以往我們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存在偏見。學生的語音不好,總感覺學生不努力,不積極,表現(xiàn)欲不強。通過本次語音訓練與能力展示的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和渴望被肯定的成就感。只要訓練方法得當,組織形式符合學生的特點,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激發(fā),潛力無限。
2、訓練方式上有待改進。本次訓練,雖然以小組形式課下訓練,由于學生語音輔導員的指導水平有限,而每周一次的檢驗抽查活動,面對200多學生,對指導教師來說,難以做到對每個節(jié)目進行非常細致的訓練指導。學生的語音訓練方法上,還缺乏個體針對性。今后應從語音學習策略上加強訓練與指導。
3、語音是表達思想,與人溝通交流的物質(zhì)外殼。語音的訓練可以滲透到語言教學的各科目中去,尤其是聽力、口語、綜合英語、口譯、演講等課程中去。只要教師有意識去引導,就能幫助學生打開思路,激發(fā)興趣,在做中學,提高學生語言技能。
[1]Nunan,David.2000,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Ellis,Rod.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3]童曉嵐.任務型教學法在綜合英語語音教學中的運用[J].2011,(4):95-96.
[4]Jane Willis.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Michigan:Michigan University 1996:40.
[5]龐繼賢.導讀Numan的《交際課堂的任務設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F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