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燕
(福建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1)
?
中醫(yī)治療脾虛氣滯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研究
黃小燕
(福建省第二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1)
目的:觀察和胃貼敷臍配合運胃湯口服治療脾虛氣滯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患者給予和胃貼敷臍配合運胃湯口服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多潘立酮片、蘭索拉唑口服治療。治療6周后,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經治療,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和胃貼敷臍配合運胃湯治療脾虛氣滯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yī)內外合治;臨床研究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為全球性多發(fā)病、常見病,患者常有飽脹不適、早飽、上腹痛、上腹燒灼感等臨床癥狀。西醫(yī)治療主要采用抗抑郁、促進胃腸動力、保護胃黏膜、抑制胃酸、抗幽門螺桿菌、心理調護等方法。中醫(yī)治療臨床經驗豐富,有采用中藥湯劑、中成藥辨證治療的內治法,又有針刺、藥物貼敷、推拿、穴位注射、埋線、灸法、耳穴壓丸、電針及TDP療法等外治法。為觀察中醫(yī)內外合治脾虛氣滯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臨床效果,本文分別采取中醫(yī)內外合治和常規(guī)西藥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效果,現(xiàn)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5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脾虛氣滯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其中,觀察組男20例,女30例,年齡26~58歲,平均年齡(32±2.5)歲,平均病程3.5年;對照組男16例,女34例,年齡28~60歲,平均年齡(33±2.8)歲,平均病程3.2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按羅馬III功能性消化不良[1]診斷標準:①診斷前近3個月出現(xiàn)癥狀;②有餐后飽脹不適、早飽感、上腹痛、上腹燒灼感;③無其他功能性疾病。
中醫(yī)標準按照《中醫(yī)內科學》[2]診斷:屬于“胃痛”“痞滿”等范疇,參照《中藥新藥治療痞滿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脾虛氣滯證:①主證:胃脘部疼痛或痞塞脹滿;②次證一:倦怠乏力,胃脘喜溫喜按,飲食減少,舌質淡,大便溏薄,苔薄白,脈細;③次證二:食后飽脹不舒,納呆易飽,舌質淡紅,噯氣返酸,苔薄黃,大便不暢,脈弦。主證必備,同時具備次證一及次證二中任意一項。
1.3 納入標準
年齡18~65歲;經全腹彩超、電子胃鏡等檢查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排除器質性疾病;符合《中藥新藥治療痞滿證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脾虛氣滯證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內科學》“胃痛”“痞滿”等診斷標準。
1.4 排除標準
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者,未按規(guī)定時間用藥者;年齡18歲以下或65歲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本研究方藥過敏者;觀察期間服用其他影響胃腸功能藥物者。
1.5 方法
1.5.1 對照組 給予蘭索拉唑(生產廠家:四川海蓉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186)口服,每次15mg,每天1次;多潘立酮片(生產廠家: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03)口服,每次10mg,每日3次,于晨起飯前30min吞服,連續(xù)6周為1個療程。
1.5.2 觀察組 給予和胃貼敷臍配合運胃湯口服,連續(xù)6周為1個療程。和胃貼組成為炒白術、蒼術、木香、草豆蔻、砂仁、冰片,按5∶3∶3∶3∶2∶1比例研制成粉,取10g用茶油調成糊狀,敷于神闕處,2天貼敷1次,每次約14h。運胃湯組成為:柴胡9g、白芍15g、茯苓15g、白術15g、甘草3g、香櫞10g、紫蘇子9g、炒萊菔子10g、廣化皮10g,水煎湯,分兩次溫服。治療期間除按規(guī)定用藥外,均不得服用其他藥物,并囑患者以清淡、軟質飲食為主,定時定量進餐,或少食多餐,忌食寒涼、辛辣、酸性等刺激性食物,忌煙酒,宜保持心情舒暢。敷臍后如皮膚出現(xiàn)皮疹、紅腫、瘙癢等不良反應癥狀應立即停止。服藥后出現(xiàn)皮膚瘙癢、紅疹、腹痛、腹瀉、便血、嘔血、頭痛、頭暈、心悸、耳鳴、聽力下降等嚴重不良反應時應立即停止用藥。
1.6 療效標準
療效評定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推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4]中相關標準。痊愈:療效指數≥90%,主要癥狀基本消失;顯效:療效指數為60%~90%,主要癥狀明顯減輕;有效:療效指數為30%~60%,主要癥狀減輕;無效:療效指數<30%,主要癥狀無減輕或加重。
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7 統(tǒng)計學處理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0.0%,高于對照組的78.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屬于中醫(yī)“胃痛”“痞滿”等范疇,病變在胃,涉及肝脾,古代文獻中有多處描述,如漢·張仲景《傷寒論》云:“滿而不痛者,此為痞。”《素問·五常政大論》記載:“備化之紀,其病痞?!薄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疲骸靶奈干?,胸膈不利,心痛痞滿。”該疾病由于飲食、勞倦、情志所傷,致使胃氣機阻滯,礙于中焦,升降功能失常,形成食積、濕熱、痰瘀等病理產物,從而形成FD,影響胃的受納與和降?!秲冉洝吩疲骸帮嬍匙员?,腸胃乃傷?!惫δ苄韵涣贾嗅t(yī)療法較多,其中外治法包括針灸、藥物貼敷、推拿、穴位注射、耳穴壓丸、穴位埋線、電針及TDP療法等;內治法包括中藥湯劑、中成藥辨證施治;內外合治法包括中藥內服聯(lián)合針刺及TDP療法、中藥內服結合中藥外敷、穴位推拿及TDP療法等。
內外合治理論為歷代醫(yī)家的常用臨床治法,起于張仲景,源于《內經》,后世醫(yī)家均有進一步的發(fā)展 。中醫(yī)學整體觀認為,五臟六腑、表里內外,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并由經絡承擔傳遞信息。體內發(fā)生病變,五臟六腑各部均有衛(wèi)氣保護,為達到內病外出的治療目的,由衛(wèi)氣將病邪逐出體外,體表敷藥可起到開腠理、宣穴竅的作用。因此,內外合治可將具有香竄透皮作用的藥物填臍滲入皮膚,作用于神經末梢,調整神經功能,激發(fā)抗病能力,增強免疫機制。內服、外敷兼用,既能攻邪又使邪出路,故可增加臨床療效,節(jié)省藥源,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內外治法仍需辨證論治,集外治大成的吳尚先云:“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強調“雖治在外,無殊治在內也”,均需根據藥物的性味、歸經、作用,結合疾病的證候特點,合理選藥。神闕穴位于臍中央、腹中部,介于中下焦之間,既是先天結締,又為后天氣舍。腸道位于下焦,脾胃病患者常兼有大便稀溏、不爽、矢氣多等腸道癥狀,施治神闕亦可通降腸道氣機。神闕位于臍部,屏障功能最弱,皮下并無脂肪組織,有利于藥物穿透、彌散、吸收,故臨床多選擇神闕穴行敷臍療法。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以脾虛氣滯型居多,其病位在脾,病理為本虛標實。由于久病脾胃受累,或素體不足,本虛以脾虛為主,標實以氣滯為主,或因胃中氣機阻滯,不通則痛,不降則痞,或因肝失條達,肝胃不和,郁滯化火。該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在肝氣不疏、脾氣不升、胃氣不降、腑氣不通等方面,患者常因氣滯表現(xiàn)脹滿、疼痛等不適。本研究中,敷臍方和胃貼中炒白術與蒼術可健脾養(yǎng)胃、祛濕;木香可疏肝理氣、和胃止痛;草豆蔻、砂仁可溫脾暖胃、消脹止嘔;冰片具有健脾和中、理氣止痛等功效,芳香走竄、清熱止痛。和胃貼可通過敷臍發(fā)揮調節(jié)陰陽、刺激神闕穴周圍神經、改善消化系統(tǒng)功能、調節(jié)神經體液、扶正祛邪、運胃脾陽、和胃理腸等作用。同時,為較快減輕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結合臍部敏感高、滲透快的特點,減少胃腸道不良反應。白芍可升散柴胡、緩急柔肝,又無耗陰傷血之弊;運胃湯中柴胡可調達肝臟氣機、疏肝解郁;香櫞、萊菔子、紫蘇子等藥物疏肝解郁、理氣寬中。全方具有疏肝理氣、益氣健脾之功效,茯苓、白術、甘草可健脾益氣、補虛。
綜上所述,和胃貼敷臍配合運胃湯治療脾虛氣滯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DOUGLAS A,DROSSMAN.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Ⅲ[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
[2] 周仲瑛.中醫(yī)內科學(新世紀第二版)[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88-198.
[3] 鄭莜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4-139.
[4] 張萬岱,危北海,陳治水,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04,12(12):381-383.
(責任編輯:李嵐春)
2015-03-18
黃小燕(1983-),女,福建省第二人民醫(yī)院住院醫(yī)師,研究方向為中醫(yī)內科。
R259
A
1673-2197(2015)14-0095-02
10.11954/ytctyy.20151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