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鋒,劉璐瑤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西安710071)
金融風險的傳染性貫穿了金融危機爆發(fā)的全過程,如2008年的次貸危機產生的起因與根源是美國貸款機構的次級貸款的違約風險,而次級貸款被包裝出的各種衍生產品通過信用鏈不斷放大和轉嫁風險,一直到世界范圍內的金融系統(tǒng)都深受波及。風險傳播的動態(tài)過程就為金融風險的傳染性。金融風險的傳染性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分為危機的傳染、系統(tǒng)性金融機構的風險轉嫁、分業(yè)經營的金融市場之間的風險傳染、同業(yè)經營的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傳染等等。因此,從理論上看金融風險的測度將是一個項目眾多的系統(tǒng)工程,而迄今為止,世界范圍內仍然是在嘗試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控機制,而缺乏一個普遍認定的風險控制公理系統(tǒng)。
金融機構作為金融市場最重要的參與主體,其經濟經營行為伴隨著風險的產生、傳染、放大的全過程,這就決定了通過金融機構風險傳染性的量化測度可作為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識別的前提和基礎。本文則是研究我國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機構之間風險傳染,而根據我國金融業(yè)分業(yè)經營與BASELIII(2010)中對系統(tǒng)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認定標準(主要是規(guī)模),將我國具有代表的重要性金融機構選定為工、農、中、建、交五大銀行以及招商銀行,并采用熵值---Shapley法,從模糊論與博弈視角來量化金融機構之間存在的風險傳染,一方面對不同金融機構的風險價值指標進行風險權重研究;另一方面從風險價值的概率歸屬也改變了參數回歸分析對金融風險研究的約束。
熵值法是一種以提取多變量最大信息的客觀賦權降維法,結合本文則是以客觀賦權將金融機構多維風險指標降維為單一的綜合指標(指數),以實現不同金融機構之間對風險價值水平的測度。其實證操作步驟如下:
(1)標準化
應用熵值法處理首先對各個風險敏感性指標標準化,采用極大極小值法提取盡可能多的有效信息?;诓煌L險測度指標與風險之間的關系未定,因此,構造的金融機構(五大銀行)風險敏感性指標的標準化公式如下:
其中,Hj為對應指標的熵值。
應用熵值法對金融機構的風險敏感性指標進行處理,實質上是對多維風險指標信息提取后的歸一化降維,既保留了不同風險指標對風險的信息,更為進一步的主體之間風險傳染提供了量化分析的標的。而運用熵值法進行風險敏感度指標歸一降維的關鍵在于,風險測度指標對風險識別的公認度與有效性。
表1 基于經典Shapley值計算過程的3主體合作聯盟風險承擔分配
夏普里公式是1953年Shapley基于有效性、對稱性與可加性3大線性規(guī)劃基本公理,對合作對策的唯一解的證明。由于經濟管理領域的博弈現象比比皆是,該公式在社會經濟領域被廣泛應用,尤其是經濟主體之間的成本收益分配,主要解決有n個經濟主體結合而成的聯盟,其總利潤大于n個個體成員單獨從事該項經濟活動的利潤之和的收益分配問題。
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考慮夏普里法的適用性:一方面通過夏普里合作博弈公理變量賦予風險價值的含義;另一方面因為收益與風險之間天然的正相關關系,將夏普里法被廣泛使用的收益分配指標轉換為風險價值指標。顯然,對經典Shapley值經過以上三個線性規(guī)劃公理的推理和證明后,單個金融機構的風險價值比重,也即夏普里值的計算公理如下:
其中,φ(v)即為Shapley值;φi(v)為在I合作下第i個經濟主體所得的分配額;w(|s|)為基于各金融機構主體的貢獻計算而得的風險定權分配權重,也即風險傳染性權重大?。粅s|表示合作聯盟中金融機構主體的個數;n為形成的金融機構聯盟總個數。將上述合作對策關系以以下例子簡要說明:
現有 A、B、C三家金融機構(分別代表 1,2,3三個行為主體)因為具有同業(yè)業(yè)務往來而存在兩兩之間的資金鏈與信用鏈,如每個金融機構信用經營的同時面對潛在的5萬元的風險損失(即v({1})=v({2})=v({3})=5),如A、B因同業(yè)業(yè)務往來則面對信用傳導導致的35萬元潛在風險損失(即v({1,2})=35),如A、C聯合,則可獲利25萬元潛在風險損失(即v({1,3})=25),B、C聯合則面對20萬元的潛在風險損失(即v({2,3})=20),如A、B、C聯合則面對50萬元的風險損失(即v({1,2,3})=50)。按照上述經典Shapley函數(公式5、6、7)所示,得到企業(yè) A、B、C 的 Shapley值計算的風險分配表以C機構風險顯示如下:
再將上述過程重復應用在另外兩家金融機構之上,則可得到三個金融機構各自承擔的風險值:
將合作博弈的思路進入金融市場,用以考察金融機構的風險傳染效用,這實際上是將金融風險與危機基于微觀角度的解構,或者說是對金融風險傳導與發(fā)生機制的一種基于金融機構目標行為的一種猜想,印證該猜想合理性的方法則需要通過現實驗證,而一旦通過驗證則可以進一步將大范圍的金融機構納入到金融風險傳染體系,運用計算機仿真模擬測度出任一金融機構的風險傳染系數以準確測度其對風險的傳染性大小,并采取適當措施加以防范與控制。
表2 不同清晰聯盟組合下的金融機構風險貢獻承擔策略
借鑒了SIBS對風險傳染防范與控制對象“系統(tǒng)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評估,并主要參考了吳大慶根據我國銀行體系提出的系統(tǒng)重要性銀行評估指標體系,提出以下能夠對金融機構(5大銀行)風險敏感性進行測度的指標。
表3 金融機構風險敏感性測度體系
其中,屬于與風險呈正相關的風險敏感正指標有衍生品占資產總額比重、同業(yè)存貸、不良貸款率4個;屬于與風險呈負相關的風險敏感逆指標有資產總額占比、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充足率、風險價值指標、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6個;而綜合影響類指標屬于控制變量作為對風險影響因素的外生調整指標。
根據上述指標體系通過對近兩年的中國銀行業(yè)統(tǒng)計年鑒、中國年鑒、中國證監(jiān)會網站搜集6個銀行的相關數據,并首先依據熵值法對上述金融機構的風險指標體系進行歸一化降維。并將2012年對應指標數據標準化后結果呈現如下:
表4 熵值法計算下的金融機構(銀行)的風險敏感權重
表5 2012年度金融機構風險敏感性一級指標測度值
根據風險敏感性指標與風險正、逆關系建立的風險敏感綜合測度,是以正相關為量化標準。因此,改歸一化綜合指標越接近于1代表著該金融機構在系統(tǒng)性金融風險或危及中,會產生更大的危及協同效應,即因為資產、業(yè)務等多方面因素像外輻射金融風險“能量“,造成更大范圍內的風險傳染與擴散。因此,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yè)銀行作為首批入選的系統(tǒng)重要性金融機構,有提高應對風險的監(jiān)管必要,如提高資本充足率,增加存款保證金額度等措施。但通過上述風險綜合維度指標并不能看出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傳染性大小,由此需要進一步對風險綜合指標進行風險分配,這將深化金融機構對風險的外部擴散效應的結論,即多家金融機構產生的風險外擴合力將遠大于各個金融機構加總的風險外溢。
首先將基于風險熵值計算出有較高風險傳染與擴散的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yè)銀行4個金融機構進行合作聯盟對策計算,根據公式6、7、8進行簡要計算則可發(fā)現,總共需要迭代計算24次;而在規(guī)定有且只有兩兩之間業(yè)務往來的6個金融機構形成的27個聯盟形式,經過64次運算。因此本文通過MATLAB編程計算得到上述6家具有代表性的金融機構對金融系統(tǒng)的Shapley風險值如下表:
表6 基于風險熵值的金融機構風險傳染夏普里值
顯然,依據Shapley值計算而得的金融機構對風險傳染的大小相較于基于熵值計算的風險敏感性綜合指標來看,夏普里值所表示的金融機構對其他金融機構的風險傳染性,具有橫向網狀的比較結構,而熵值法計算而來的風險熵值則表明了金融機構對外可能產生的風險大小,具有橫向發(fā)散但目標非確定性比較。而將二者結合,就產生了以金融機構為對象的風險傳染大小的熵值----Shapley值定權分析。總的來看,規(guī)模對金融機構的風險外部傳染影響較大,因為規(guī)模大對應的業(yè)務量大,與其他金融機構的關聯性就更高,產生的風險輻射效果越大。但同時應該看到無論是銀行業(yè)還是其他金融機構,以信用交易為本質特點的金融衍生品的不斷增加,在增加了投資品種,活躍了交易與流動性的基礎上實質上是加速放大了信用擴張的倍數,這實質上也大大地增加金融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加大了金融機構對外“輻射“風險與傳染風險的外部效用。
本文通過實證結果對當前已經表現明顯的金融系統(tǒng)性風險進行了印證,風險熵值權重說明了“大而不倒“無退市銀行業(yè)機制,使得規(guī)模、業(yè)務、關聯度高的大型銀行無法而且不能倒閉,因為這將因為風險傳染而產生多米諾骨牌連鎖效應引起更多的金融機構倒閉;風險Shapley權重在進一步證實了熵值權重的橫向比較基礎上,更深入地發(fā)現“大而不倒”的規(guī)模因素并不完全是決定金融機構對風險傳染外部效應大的因素,更多地還要取決于彼此之間“網”所產生的信用“鏈”的節(jié)點多少,即隨著金融衍生業(yè)務的不斷增加以及分業(yè)經營的柵欄不斷減少,金融機構之間會產生更大的關聯,這對于極端條件下的危機發(fā)生破壞性將更大。
本文則是從多指標----降維為單指標----構建因業(yè)務產生的風險合作聯盟,實現金融機構對金融風險的風險傳染與分配定權分析。將金融風險或危機中金融機構作為風險的承受方,轉變?yōu)樵谖C發(fā)生之前與發(fā)生之中的風險傳導方,也即產生了動態(tài)的風險傳染機制的考量。這將博弈論也即行為理論用在了金融風險領域,從風險傳導機制的模式猜想到實證證實,實現了行為金融學理論的簡單應用。在采用Shapley合作對策時假定了金融機構以兩兩之間的業(yè)務進行合作聯盟,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多主體聯盟形式,嚴格意義上并未實現金融機構因信用鏈與資金鏈產生的網狀聯盟關系,這也將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加以實質性改善。
[1]楊蘇梅.我國上市銀行間相關性及風險溢出研究[D].湖南大學,2012.
[2]毛菁,羅猛.銀行業(yè)與證券業(yè)間風險外溢效應研究——基于CoVaR模型的分析[J].新金融,2011,(5).
[3]魏薇.銀行系統(tǒng)性風險傳染及其防控對策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
[4]路婷.基于風險傳染角度下銀行系統(tǒng)性風險測度研究[D].蘇州大學,2009.
[5]王小丁.基于違約相依的信用風險度量與傳染效應研究[D].中南大學,2010.
[6]韓剛.銀行綜合化經營中的風險傳染與隔離[J].金融與經濟,2011,(11).
[7]賈彥東.金融機構的系統(tǒng)重要性分析——金融網絡中的系統(tǒng)風險衡量與成本分擔[J].金融研究,2011,(10).
[8]吳大慶.對我國系統(tǒng)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識別與評價[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
[9]李志輝,樊莉.中國商業(yè)銀行系統(tǒng)性風險溢價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