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璠
自從黨的十七大提出“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任務后,在學術界引發(fā)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研究熱潮。然而,中國共產黨早在延安時期就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作了相當?shù)奶剿鳎⑶蟹e極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教育。延安時期是我黨在民主革命時期最重要的歷史時期,也是我黨成功實現(xiàn)局部執(zhí)政的歷史階段,更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取得的發(fā)展的重大歷史階段。對于當代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發(fā)展,研究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經驗,具有重大意義。
延安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根據(jù)當時群眾文化程度和角色層次的不同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方式。
第一,對黨員干部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黨員干部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中堅力量,他們不僅僅要掌握理論、研究理論,還要向人民群眾宣傳理論,因此對黨員干部的教育顯得特別重要。對黨員干部的教育,分為干部學校教育和干部在職教育,方式主要是開展學習運動,提高理論水平。學習的內容以馬列主義為主,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軍事戰(zhàn)略學、實時政治學等。1938年5月5日,共產黨在延安創(chuàng)立了第一所專門學習、探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學院——馬列學院,著重培養(yǎng)理論干部。隨后,中央又在延安及周邊地區(qū),創(chuàng)辦了馬列學院、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澤東青年干部學校等干部學校。當時我們不僅僅存在培養(yǎng)黨務、政務工作者的院校,還存在培養(yǎng)軍事、司法、醫(yī)務、文藝、外語、自然科學工作者的院校。即便在一所院校內,也有分初、中、高三種不同層次,并且施行不同的教學層次,學理論、學科學技術、學科技,逐漸形成了多層次、多學科種類的干部教育新體系,既與當時的客觀需要與形勢發(fā)展相適應,又為革命事業(yè)培訓和儲備了大批干部。
在對干部的教育工作中,中央倡導黨內主要干部親臨各校主持教務、授課,毛澤東、李維漢、董必武、劉少奇、周恩來等領導同志都曾親自到一線授課、做報告。毛澤東教育干部:首先要樹立一個堅定的政治方向。雖然我們現(xiàn)在處于國共合作時期,但是我們黨的性質沒有變,要加強警惕,防止非馬克思主義等錯誤思想的侵蝕。我們現(xiàn)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團結一致打敗日本侵略者,大家的思想認識都要統(tǒng)一到抗日救國這一主題上。其次,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真心實意向群眾學習,“群眾才是英雄,而我們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如果不了解這個概念,就不可能得到基礎的知識。”[1]再有,始終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指出“在職干部群眾的教育和干部學校的教育應該確定把研究中國革命實際問題作為中心點,以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指導方針?!盵2]于1942年開始的整風運動,更是一次存在普遍意義的馬列主義的教育運動。這次大規(guī)模的理論學習與思想整頓,大大提高了全體黨員的理論水平,使廣大干部比較明確的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互結合的基本方向。
第二,對青年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還在延安時期時,伴隨著中國共產黨在全中國內名聲和實力的不斷發(fā)展壯大,有大批青年學生向往并且奔赴延安紅色圣地。這些青年學生擁有各不相同的家庭背景、人生經驗和思想教育。要將這部分從舊社會走出來的青少年學生培養(yǎng)成中國革命堅強的勇士,需要加強對他們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黨中央先后建立了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魯迅藝術文學院等專門學校,來對學生進行教育。首先,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政治方向,堅定不移的信仰共產主義,從始至終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在一切時候、一切情況下都能做到不動搖,為了抗戰(zhàn)勝利和人民的利益不怕磨練,不怕犧牲。其次,緊跟時代,關注時事,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實事教育。在教學方式上,采用靈活多樣的教授方式,并組織帶領學生參觀訪問,參于擁護軍民擁護政權等有益的社會運動中,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組織學生參加必要的生產勞動,培養(yǎng)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在課程設定上,既存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比較基礎的理論課程,又有為了解決時下革命和建設實際存在的問題的實踐訓練??箲?zhàn)初,延安各院校每周都安排有兩個課時的實事政策學習,在晚自習時組織大家閱讀報刊、討論分析形勢的發(fā)展和變化。通過形勢教育,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和獨立分析形勢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對普通群體的馬列主義大眾化教育。馬列主義理論只有普及于群眾才能化為巨大的精神和物質力量。“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替代武器的批判,所有物質力量也只能采用物質力來摧毀。但是精神理論一旦人們掌握之后群眾也會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盵3]中國共產黨帶領的革命如果想爭取勝利就必須得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于此同時也有必要對人民群眾進行思想宣傳教育。但是對于文盲、半文盲的普通群眾來說,直接和他們進行馬列主義理論的教育是不切實際的。所以也只能把馬列主義理論轉化為大眾所能理解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對他們進行政治啟蒙??箲?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先后成立了青年團、政治動員宣傳團、劇團等,奔赴四處進行廣泛的政治宣傳。針對大多老百姓知識文化水平較低等特點,采用電影、歌曲、戲劇等群眾容易接受的方式,將抗戰(zhàn)與革命的思想融入進去,例如,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排演的秧歌劇《兄妹開荒》,西工團創(chuàng)作的《向勞動英雄學習》《擁軍花鼓》等,百花齊放的文藝宣傳工作,既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又啟迪了他們的政治覺悟。
總之,在各種文化教育形式的影響下,廣大民眾的民族救亡意識、階級意識都日漸增強,自覺投入到支援前線和社會生產活動中,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延安時期,黨在對人們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同時,也非常重視解決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努力維護老百姓的實際利益。長期以來,延安及陜甘寧邊區(qū)經濟政治文化落后,僅僅依靠理論宣傳教育來動員人民進行斗爭,是不實際的。針對這一點,毛主席早有預料,他指出“我們如果是僅僅拉動人民進行戰(zhàn)爭,別的工作一點也不作,結果能不能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呢?答案是不能。如果我們要取得勝利,必然還要做相當多的工作,例如解決群眾的衣食住行問題,個人健康問題,家庭問題,必須從解決群眾生活中切實存在的困難著手,要讓他們真實體會到黨是為人民服務、謀得利益的,從而體會并支持黨提出的方針與政策,黨的革命事業(yè)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盵4]針對邊區(qū)財糧緊缺,人民負擔重的現(xiàn)實,黨中央實行了“發(fā)展生產,保障供給”的領導方針,組織軍人與群眾進行大生產活動,并且大幅度進行精兵簡政。同時推行減租減息和稅制改革政策,減輕了人民負擔,增長了農民的收成,強化了黨和人民的聯(lián)系。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邊區(qū)上得群眾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并對黨和政府也更加信任和愛戴。
不僅如此,黨還注重保障人民的政治權利。給予民眾以選舉、言論、集會、結社等政治權利,并廣泛地動員民眾參政議政。從1937年5月至1946年初,陜甘寧邊區(qū)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全民普選。采取靈活多樣的選舉方式,比如投票法、畫圈法、投豆法等,成功解決了選民不識字的難題。黨在陜甘寧邊區(qū)推行的民主政治,從邊區(qū)到各級政府的成員都由選舉產生,人民切實感受到自身社會地位的提高。
當前,我們進入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的關鍵時期,面臨著新的環(huán)境和新的矛盾和困難。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思想文化的多樣性多元化;互聯(lián)網(wǎng)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海量信息廣泛傳播,不少低俗文化以及其他思想主義思想侵入我們的生活,導致社會誠信缺失、自由主義、拜金主義等思想在部分人群中大受歡迎,嚴重影響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確立……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馬列主義大眾化的教育對于現(xiàn)代教育而言顯得尤其重要和迫切。分析研究延安時期的馬列主義大眾化的經驗和教訓,對我們今天推進馬列主義大眾化教育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我們如果不加以解釋說明,它就很有可能成為高高在上的理論。所以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及中要飽含對群眾的深厚感情,站在人民的角度考慮他們需要什么樣的理論,他們擁護什么,反對什么,努力使理論符合大眾要求,增強理論的親和力和感染力。馬克思曾說過“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5]在理論的宣傳普及中,理論宣傳工作者要放下架子,與人民站在一起,平等的交流探討,用事實說話,做到以理服人,不強制不強求,使人民真正理解、相信馬克思主義。
理論形式的好壞對理論傳播效果的好壞有很大的影響。一種理論內容好,形式也要好,才能有實效。當代馬克思主義要大眾化必須走通俗化、具體化的路子。
通俗化是大眾化的重要前提。延安時期,艾思奇針對人民群眾的種種疑惑和問題,用通俗的筆法,寫了《大眾哲學》一書,對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做了淺明的解說,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在當代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同樣需要把艱澀的理論通俗化,用簡潔、樸實的語言對馬克思主義進行解說和教育,使人民能夠聽的懂、學的進。
具體化是大眾化的基本要求。首先,具體化要有針對性,要分眾。在今天,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社會觀念各式各樣,人們的差異性越來越明顯,不能指望一種形式就能滿足所有大眾的需求。根據(jù)不同的地域、行業(yè)、年齡段的人,要有不同的形式,注意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其次,具體化要求生動。當今社會,文化傳播載體多種多樣,這給我們進行大眾化教育帶來了很多的便利。我們要把理論教育與不同的社會群體的關注點結合起來,把理論融于文學、藝術、影視、廣告等形式之中,利用多重現(xiàn)代媒體的輻射作用,寓教于樂,讓人民群眾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接受并信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來源于實踐的理論。如果不作社會調查,就不可能客觀真實的了解實際,更不可能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才有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才指導了中國革命的成功。當代馬克思主義,不是書本上的教條,而是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進入21世紀以來,世情、國情、黨情都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我們必須緊跟時代潮流,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緊緊結合,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及時總結人民群眾在實際工作中的新經驗,不斷創(chuàng)新豐富馬克思主義,并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貫徹到底。
[1]毛澤東選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9.
[2]毛澤東選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
[3][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
[4]毛澤東選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137.
[6]毛澤東選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