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達娜
交際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利與弊
文/肖達娜
我國大學英語教學自上世紀80年代受到教育部高度重視至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無論從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師資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各種新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其中交際法自70年代末引進我國以來,受到外語教學界的大力推崇,在實際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本文重點對交際法的概念和原則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并對其在教學實踐中表現(xiàn)出來的優(yōu)勢和所暴露的問題進行了客觀的闡釋,以期揚長避短,優(yōu)化交際法在教學中的作用。
交際法;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教學
19世紀晚期,各種關于傳統(tǒng)的以語法結構教學為主導及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方法如語法翻譯法等的批評在歐洲大部分地區(qū)及世界各地逐步蔓延。為改善當時的教學狀況,英語教師及語言學家們紛紛研究設計出一些新的外語教學方法如直接法、聽說法、符號認知法和交際法。其中運用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要數交際法。
交際法標志著20世紀語言教學中主要的思考模式轉移的開始,其衍生出來的教學模式沿用至今。它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采用真實、地道的語言材料,主張鼓勵學生利用句型加情景的模式進行交流并學習語言,其主要原則如下:
1.學生通過交流學習外語。
2.交際法的目的是讓學生具有較強的交流能力。
3.交際法的課堂教學活動是為學生設計真實有意義的情景交流。
4.流利性是交際法的重點教學目標。
5.交際法中,學生應該重點注意他們交談或是寫作的內容,而不是特定的語言形式。他們應該使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自己。
6.交際法的交流活動中沒有固定材料的控制。
7.交際法旨在訓練學生運用恰當的語言形式來達到不同的教學目的。
從長遠看,交際法可以促使學生獲取真實的生活場景中的一些有用的交際技巧,并通過多姿多彩的課堂活動和合作學習的模式來刺激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著名語言學家理查斯和羅杰斯在《語言教學和應用語言學中的教學和研究方法》(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一書中寫道:“交際法是被用來發(fā)展學習者的交際能力,而提高學習者交際能力正是其最重要的目的?!盵1]英國語言學家霍華特將交際法分為強勢交際法和弱勢交際法:“從某種意義上講,交際法應該被分為強勢交際法和弱勢交際法。在過去十年的教學實踐中,弱勢交際法或多或少的成為了一種標準,它強調為學習者提供練習交流的機會的重要性,這個特性旨在整合這樣的一些交際活動使之成為更加高效的語言教學項目……另一方面,強勢交際法聲稱語言就是通過交流而得來的,以至于它不僅僅是活化語言的存在而忽略語言知識,還刺激語言系統(tǒng)本身的發(fā)展。如果前者被說成是學來用,那么后者就可以說是用英語去學習。[2]交際法既能幫助老師提高自身的組織能力,又能激發(fā)學生們學習語言的熱情。
交際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體現(xiàn)出極大的優(yōu)勢:首先,交際法要求學生掌握更多的社會文化知識,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交流環(huán)境,提供真實的訓練環(huán)境,培養(yǎng)他們對于目的語的心理認知。其次,相對于其他的語言教學法而言,交際法不需要完全系統(tǒng)地為學生傳授語言結構及語法知識,因此為教師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交際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使用目的語的機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使整個課堂顯得更加和諧。由于它為學生提供了更為真實的對話場景,從而更好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動機。在用交際法教學的課堂中,教師只需要給學生指出并講授必要的相關語言點,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交際法課堂教學創(chuàng)建了較好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了學生更加積極的學習心理因素,讓學生感覺輕松、心情愉悅,同時給學生帶來一定的成就感,從而鼓勵他們更加努力的學習。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非常容易產生想要說出口的動機,與教師和同學分享他們對文本材料的想法和觀點,甚至還能提出對一堂課的自己的不同看法。
在交際法的實際應用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必須進行必要的轉換,從被動的知識傳輸者轉變?yōu)榉e極的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及向導;從課堂獨裁者轉變?yōu)檎n堂活動的旁觀者;從教科書的復讀機轉變?yōu)檎鎸嵔浑H場景的締造者。海默絲提出對交際能力的看法,“它是指一種能力,不僅能通過一種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形成從語法上準確無誤的句子,還能在恰當的時間和場所使用這些句子。而且這些句子還應該有正確的使用對象。[3]在交際法教學課堂中,學生們的語言運用技能得以綜合性的提高。交際法著重發(fā)展學生的交際能力,不光包含這門語言的語言形態(tài),也包含對誰說、怎樣說、什么時候正確地使用這些形態(tài)。著名的語言學家卡萊爾和斯溫(1980)指出,交際能力由四個方面形成,它們是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那些不能僅僅被以語言為中心的教學法比如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所認識到的能力。這些能力很可能在教學某種技能、開展多樣化的課堂活動、以及各種語言教學的實踐方式中被需要。交際法致力于從學習者的實際需要的角度來加強學生們的交際能力,它幫助學生在一些具體的社會情境下使用英語,然后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交流能力。
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交際法也暴露出一些問題。首先,在應用交際法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總是被期望時刻準備好應付課堂上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新情況,回答學生提出的完全無法預估的各類問題,這種課堂對于教師的英語專業(yè)素質的要求就會更高。理查斯和羅杰斯持有這樣的觀點:“交際法中的教師有責任去決定和響應學生提出的任何語言方面的需求?!盵1](2008:167)所以,他們需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扮演兩個主要角色:督促者和獨立參與者。教師應該想方設法的促進課堂上所有參與者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傾聽和回應不同的口語活動以及文本互動。同時,教師應該作為獨立參與者參加到教學討論組的交流活動之中。(Breen and Candlin, 1980: 99)如果教師無法在交際法課堂教學中成功地扮演好以上兩個角色,教學效果將會大大的受到影響。[4]
其次,交際法在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語篇的理解和分析方面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由于它引導學生一味追求表達的流利性而忽略了表述的準確性。(harmer, 2001: 86)。[5]在課堂上,為了鼓勵學生們大膽地使用交流策略,教師通常會接受學生在句子結構方面的表達錯誤,這樣容易導致學生在語言錯誤上的僵化現(xiàn)象,從而更多的使用錯誤的語言進行表達,導致寫作能力的退化。同時,由于學生在學習中若是沒有對第二語言習得知識的系統(tǒng)的學習,是很難對一些功能性和概念性較強的語言知識全部理解的。[6]在交際法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大多局限于對句子的特殊功能的了解,當被要求通過閱讀和學習來表達他們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時,由于語言知識的不足,他們很難準確地理解語篇、推斷語句含義,從而錯誤百出。
為了更真實地了解交際法在使用過程中的優(yōu)劣勢,筆者選取了四川師范大學的12名大學二年級的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進行訪談,他們分別來自通信工程、工商管理、體育教育、心理學、數字媒體藝術、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就交際法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從訪談結果看來,有些學生在課堂交際活動中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和參與熱情,如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他們表示特別喜歡這種放松的課堂氣氛,在交流互動之間,可以體會到學習成就感和學習價值,更可以自由地談論他們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然而,讓筆者意外的是,有更多的學生表示交際法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特別是體育教育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yè)的學生,他們談到,在交際法的課堂中,口語好的幾個學生總是占有較大優(yōu)勢,滔滔不絕,而口語能力有待提高的學生總是難以進入角色,甚至無法聽懂其他同學的交談,于是沮喪加上羞愧,反而變得更加不愿意開口。學生們對于這種教學方法的反應比較消極,因為他們大部分的英語水平都較低。他們在這種活動中無法表現(xiàn)得出色,因此自信心嚴重受挫,學習動機大大下降。
作為當代最受歡迎的外語教學方法之一,交際法旨在提高學生使用目的語進行交流的能力,獲得了外語教學界的普遍認可。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它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比如:過于倉促地引導學生提高語言運用的流利性而降低了對語言準確性的要求;太過自由的課堂教學形式加大了教師的教學管理難度等。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 1981)提出可理解的輸入假設理論,而斯溫Swain(1985)則提出了輸出假設理論(Wang Rongying2008: 3-33)[8]。通過多年對可理解性輸出理論的實踐,語言的輸入和輸出是語言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補充。(Wang Rongying2008:36)[7]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考慮在繼承和傳承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結合運用交際法,在保障學生準確的掌握好相關語言知識的前提下,促進學生使用目的語表達的流利性、提高他們的口語綜合表達能力,達到更加全面的教學效果。
[1](Richards and Rodgers,2008:151)Rodgers, T. S. and Richards, J. C.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2nd ed.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Print.
[2]Howatt, A. P. R.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279 . Print.
[3]Shu B. M. and Chen Y. L.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9. 181.
[4]Breen, M.P., and C. Candlin. the essentials of a communicative curriculum in language teach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5]Harmer, J.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3rd Ed. [M]. Bering: World Affairs Press, (2003): 86. Print.
[6]Xu Y. C.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ndiolingual Approach and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Second-Language Teaching. In Li Yinhua. ed. Fudan workpapers on theTeaching of English to Non-major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 90-102. . Print.
[7]王榮英. 大學英語輸出教學論[M].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肖達娜(1981.11-),女,四川安岳人,四川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及英語教學。
H319.3
A
2095-9214(2015)02-0092-02
四川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