遆廣凱
仲春二月,陳州大地繡出勃勃生機,徐徐的春風掠過鵝黃的柳枝,柔媚的春光傾瀉在行人的臉龐,不想怠慢了春天的盎然,騎上單車,跟隨心靈的腳步,走訪躑躅在湮遠年代中的廟會。一路風景,一路歡歌。聆聽著鶯鶯絮語,攜著釅釅的芬芳,來到心馳向往的淮陽廟會,赴一場二月二的盛邀。領略厚重的文化底蘊,屏息凝視氣勢恢宏的建筑,陳楚文化在這片土地生根發(fā)芽,崇敬始祖的拳拳之心隨之沸騰了起來。
陳州古跡太昊陵
太昊伏羲陵靜靜地座落于河南周口淮陽縣城北三里處。淮陽古時稱作陳州,是中國歷史傳說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風雨飄搖中幾經(jīng)變遷的太昊走過了兩千多年的光景,保存至今的太昊伏羲陵為明正統(tǒng)十三年所建,后經(jīng)明、清兩代多次增建修葺而成。
只身駐足太昊陵前,占地875 余畝的太昊陵為陵園建筑中所罕見,走在堅硬的石板路上,墓地和廟宇將陵園總體格局一分為二,放眼望去陵園四周有高墻圍護,如北京“紫禁城”那般莊嚴。整個陵園建筑以陵墓為中軸線,由南向北展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午朝門,依次是玉帶河石橋、道儀門。匆匆穿過道儀門,來到磚拱大門的臺閣式建筑先天門。在擁擠中向北穿行便是太極門,門上掛有“太昊伏羲之陵”藍色匾額。此時的人更加擁擠,雙腳仿佛離開了地面,只能向前擠去,沒有一步后退的空間,無論男女老少皆帶著虔誠祈愿走進陵園的最大建筑——統(tǒng)天殿。統(tǒng)天殿位于陵園正中,飛檐抖拱,紅墻黃瓦,龍鳳大脊,氣勢恢宏。人祖太昊伏羲氏的神像就供奉在統(tǒng)天殿內(nèi)。伏羲像蓬首跣足,頭生雙角,身披樹葉,腰圍獸皮,手托先天八卦。此時的香客早已按捺不住,統(tǒng)天殿內(nèi)的每個角落都跪滿了人,只是為那份對伏羲祖先的敬意。統(tǒng)天殿后為顯仁殿,距離人祖太昊伏羲氏的陵墓越來越近了。沒有片刻的停留再次被人潮推到了伏羲墓前,當香客把手中的香跟燒紙投入熊熊的烈火中墓前煙霧繚繞,第一次明白什么是“香火鼎盛”,太昊陵前香火之盛,令人叫絕,陵前十幾米香池,香灰堆積如山,青煙漫天蔽日,云霧蒸騰,池旁跪滿香客,祈求各自帶來的對新的一年的展望。鏟香灰的服務人員多達十幾個,每天都用卡車清理香灰。如此壯觀場面是其他寺廟很難與之媲美的。陵是磚圍土堆,形如小山,墓高20余米,周長150 多米,上圓下方,闡釋著天圓地方之意。陵墓前有一通巨大的青石墓碑,雖歷經(jīng)千年“太昊伏羲”幾個大字還依稀可辨。相傳,墓碑上所刻之字,為宋代才女蘇小妹用汗巾蘸香粉所寫。真所謂處處是傳說?。?/p>
陵墓的后面就是伏羲的蓍草園。相傳,伏羲曾用蓍草畫卦占卜,為民除災祛病。因此,后人稱蓍草為“神草”,太昊陵廟會每年自農(nóng)歷二月二俗稱“龍?zhí)ь^”之日始,至三月三日止,會期長達一個月。會期之長為中原地區(qū)廟會所獨有。
登上太昊陵高處極目望去,萬畝龍湖碧波蕩漾,周圍的勝景盡收眼底,岸上的行人來去匆匆,舟上的游客安然輕輕。不一樣的位置,不一樣的心境,龍湖的湖面平靜的如一面鏡子,沉淀出太昊陵千年的歷史獨韻,將來往的游客迷戀得如癡如醉。
孕育希望的“泥泥狗”
淮陽的泥土是肥沃的,泥土里孕育出先民留下的無盡財富,多少年來為始祖守陵的泥泥狗在風雨飄搖中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季節(jié)。在淮陽廟會隨處可見的便是這世代相傳的淮陽太昊陵泥泥狗,它作為淮陽廟會獨特商品深得游客喜愛。它取材廣泛,有飛禽、走獸,那些獨角獸、四不象、兩頭馬、猴頭燕、草帽虎、獅馱貓、貓拉猴等許許多多生動活潑、稀奇古怪的造型,與《山海經(jīng)》所記古代氏族圖騰的形象基本相同。泥泥狗造型美觀,精致大方,看著土里土氣、稀奇古怪,實則古樸淳厚,古色古香。黑色作底,搭配黃、紅、白、綠、粉紅五色,繪以點線結構圖案,精美絕倫,愛不釋手。拿起一個普通的泥泥狗放在手掌,它們似乎活了過來,令我驚奇的是在它們身上都可以找到一個貫通的小孔,用嘴向小孔吹氣,便會發(fā)出響亮的哨音,真不愧是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枝奇葩。
謁陵游人都要買泥泥狗作為游陵紀念,饋贈親友。據(jù)泥塑老藝人講:“人面猴和奇鳥怪獸都是人祖爺和人祖姑娘(伏羲和女媧)造的,人和‘狗有老模子代代相傳,誰也不敢改,改了就不是祖爺?shù)娜撕汀妨恕?。泥泥狗的來歷源于伏羲、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伏羲生活的時代,人煙本來就很稀少。一日,天塌地陷,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媧兄妹二人。這時,人們已從群婚過渡到對偶婚,伏羲又制定出了族內(nèi)不能通婚的嫁娶制度。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只得求上天作媒,他們從山上推下兩扇石磨,如果石磨合在一起,他們就成為夫妻,否則,仍為兄妹。結果,石磨在山下合在了一起,他們便結成了夫妻。所以,人們至今稱伏羲為人祖爺,稱女媧為人祖奶奶。后來他們嫌自己生育太慢,就用泥捏制泥人,這些泥人曬干后,便能走動、說話,變成了人。逢到下雨天,他們來不及一個一個往屋內(nèi)收,就用掃帚掃,所以,人有瞎子、瘸子等殘疾人。因為是泥捏的,所以一出汗身上就有泥灰,這個故事的發(fā)生地就在淮陽。據(jù)此可以說明,泥泥狗從遠古傳到今天,是與伏羲女媧用黃土造人的傳說緊密相關的。
傳說伏羲是人頭狗身,“伏”字便系“人”與“犬”兩字合成,所以淮陽人用泥泥狗來表達他們對人祖的崇敬?;搓柲嗄喙分凶罹叽硇缘娜俗婧镌煨退迫朔侨?,不同形態(tài)的人祖猴的下部或胸部都繪有明確的女性生殖器符號,并且十分夸張,這在我國的民間玩具中可謂是獨一無二的。涵蓋了兩個遠古信息:一是對女媧摶土造人的贊美,一是對女性生殖器的崇拜。人祖廟會的另外一種民俗活動——摸子孫窯,在太昊陵內(nèi)俗稱二殿的顯仁殿青基石上有一個深度約二寸的洼窯,被當?shù)厝朔Q為“子孫窯”,求子者虔誠膜拜時用手觸摸窯門,說出自己的愿望,可保人丁興旺,子孫繁衍不窮。誰家在太昊陵摸“子孫窯”或拴娃娃、搶旗桿得子后,待孩子長到12歲時,必定要來“還旗桿”。向“人祖爺”答謝恩賜,報告祖宗已吉祥得子,禱告“人祖爺”保佑孩子長大成人,望子成龍。而如今這個子孫窯被前來祈愿的人摸出了一個深深的小坑,可見當?shù)鼗蛲鈦淼挠慰捅凰纳衿嫠.數(shù)厝硕颊f泥泥狗帶有神靈之氣,世代相傳的泥泥狗生生不息,其形象一直傳承未變。這種稚拙的古代藝術,代表著中國古老文化的一個方面,被稱為民間藝術的“活化石”,泥泥狗所傳達的深厚文化底蘊也必將是淮陽人民引以為傲的財富。endprint
傳統(tǒng)巫舞“擔經(jīng)挑”
伏羲廟會文化內(nèi)涵深厚,豐富多彩。在中原大地的廟會中熱鬧始終是主旋律,這些熱鬧源于民間藝人的鮮活表演,但精彩之處莫過于陳州故地太昊陵二月會中的“巫舞”—— “履跡舞”,俗稱“擔經(jīng)挑”,亦稱“擔花籃”。 它是一種比較原始的祭祖悅神的舞蹈。在其他廟會中我們會偶爾看到這種表演,但是它對于廟會卻是不可或缺的,廟會期間,每天都可以看到來太吳陵進香祭祖悅神求福的“經(jīng)挑班子”。這些“經(jīng)挑班子”大都是由來自周邊鄉(xiāng)村的婦女組成,舞者由當?shù)赜型闹欣夏陭D女,她們在太昊陵前載歌載舞,令觀者贊不絕口,經(jīng)挑舞每班四人,四人組成偶數(shù),象征伏羲、女媧,三人擔花籃,一人打竹板、以數(shù)唱形式伴舞,三副經(jīng)挑每副經(jīng)挑前后各一種花籃,擔在肩頭,姿勢與農(nóng)夫擔水相向,邊舞邊唱??谥幸鞒亩酁榉鸾?jīng),教導人們棄惡從善或者贊美新生活的美好,舞者衣飾著裝也與眾不同,所穿衣著莊重、肅穆,她們皆穿黑衣,黑大腰褲,扎裹腿,黑繡花鞋,頭上裹長近1 米的黑紗包頭,包頭的下邊緣留有長6 厘米的穗子。每每看到這里,獨特的情愫便會涌上心頭,我面前的舞者似乎就是我的奶奶,她們的動作使我覺得那樣的親切,因為我奶奶也曾是這種民間藝術的繼承者??此撇唤?jīng)意間的傳承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對于擔經(jīng)挑的好奇心,使我不禁想去探究它的來源。
擔花籃舞源于何時不詳,但擔經(jīng)挑的一位老奶奶告訴我這樣一個故事:“履跡舞”源于“化胥履大人跡生伏羲”的故事。傳說伏羲的母親華胥,因偶然踩著巨人腳印而懷孕,在成紀生下伏羲。“履跡舞”的內(nèi)涵所表達的仍然是二月會的主題——祈子。舞姿變化大致有三:一是“剪子股”。舞者相對穿插走十字路線,形如剪股;二是“擰麻花”(又稱“鐵索鏈”)。舞者走8字形,狀如擰麻花,反復相迭而井然有序;三是“蛇蛻皮”(又稱“履跡步”)。即一人領舞,三人相隨前者步履而舞,然后,二人從中間交叉而過,像蟒蛇逶迤而行。三者舞步交插旋轉,身后飄灑的黑紗相互纏繞而又自動散開。象征伏羲與女媧“兩尾相交”之意。都確切地表達出“生殖崇拜”是遠古人類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如今的擔經(jīng)挑也將在歲月中持續(xù)演繹下去,它獨特的精神內(nèi)涵——祈求人丁興旺,對祖先伏羲氏的崇敬之情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歷久彌新,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二月二的淮陽廟會在弦歌清韻中遣風送君歸,無論是太昊陵、泥泥狗、還是擔經(jīng)挑,它們作為淮陽獨特的優(yōu)秀文化,必將為更多的中華兒女喜聞樂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