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廉政文化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官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馮道傳》中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不廉,則無所不??;不恥,則無所不為?!薄芭R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矣”。不取不義之財、不貪不義之利,對待財物應(yīng)有正確的態(tài)度。是否廉政無私,是否不貪不欲,是我們民族衡量官吏清贓與否的標準,也是歷代選拔官員的重要條件。
在中國五千年的漫長歷史長河中,出現(xiàn)了許多官德高尚的優(yōu)秀人物,在他們身上發(fā)生了許多感人的故事,這些多被史學(xué)家們用文字記載了下來,一代又一代感動、影響、啟迪著華夏子孫。
新鞋踩泥: 《松窗夢語》的作者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延相。王延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城,路遇大雨。一轎夫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小心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臟了新鞋。進城后,路面泥濘漸多,轎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fù)顧惜了……王延相道:“為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后“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為官,后來升任被稱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
子罕辭寶: 《左傳·襄公十五年》載,春秋時,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玉石,將它獻給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獻玉石的人道:“我曾經(jīng)把這塊玉石拿給玉工鑒定過,這是一塊寶玉,因此我才敢獻給您?!弊雍钡溃?“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你把玉石作為寶物。如果你把寶玉送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還不如我們都保有各自的寶物?!弊雍便∈亍安回潪閷殹钡男艞l,巧妙拒玉,寓意深刻。
四知先生:楊震曾因王密才華出眾,向朝廷舉薦為昌邑縣令。后楊震調(diào)任東萊大守,途經(jīng)王密任縣令的昌邑。晚上,王密前去拜會楊震,暢聊至深夜,王密告辭時突然從懷中捧出黃金道:“一點小禮,以報恩師栽培之恩。”楊震道:“我了解你的為人,你卻不了解我的為人,這怎么可以呢?”可是王密還是堅持道:“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楊震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沒人知道呢?”王密頓時滿面羞愧,急忙像賊一樣溜走了。楊震為官清廉,他的子孫們生活十分簡樸,好友勸他為子孫置辦些產(chǎn)業(yè),楊震堅決不肯,道:“讓后世人都稱他們?yōu)椤灏桌糇訉O,這樣的遺產(chǎn)難道不豐厚嗎!”
兩袖清風: 于謙,字廷益,號節(jié)庵,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曾作《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币允易杂?,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這首 《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明正統(tǒng)年間,楊士奇、楊榮、楊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視于謙。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晚上便得到批準,多為“三楊”主辦。但于謙每次進京商議國事時,都是空手去,好心人勸他說:“你不帶金銀入京,也應(yīng)帶點土特產(chǎn)送一送啊?!彼e起袖子笑笑說:“誰說我沒帶東西呢?你看我不是帶了‘兩袖清風嗎?”并口占一首《入京》詩以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不懼飲貪泉:晉代濮陽鄄城吳隱之,生性耿直,德行高尚,向不取不義之財。隆安中年任廣州刺史,廣州石門有道泉水名“貪泉”,傳凡喝了泉水的人便會產(chǎn)生貪得無厭之心,百姓認為這正是歷任州官貪財?shù)脑颉请[之來后,不信這種說法,他走到泉邊舀起便喝,并賦詩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意思是,都說這道泉水一被喝下就會使人貪戀千斤之金。但假如伯夷、叔齊這兩位商朝的清廉名臣喝了它,也始終不會改變其氣節(jié)。他在任期間廉潔自律,時人認為他違背常情,但他始終不改初衷,堅持了自己的操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