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穎
審視信息技術給課堂帶來的變化,教師都能很快地說出信息技術給課堂教學帶來的變革。但是我覺得就目前而言,已經有一部分教師走入了信息時代的誤區(qū),認為課堂上課件使用頻率越多越好,課件制作越復雜越能體現教者的水平,走入了信息技術使用的誤區(qū)。
一、課件完全取代了板書
在課堂上學生接受知識信息的渠道基本有兩個,一是視覺,二是聽覺。板書是使學生通過視覺而獲得知識信息的。在學生接受信息的兩個渠道中,通過視覺獲得信息的記憶時間,比從聽覺獲得信息的時間要長幾倍。因此,教學板書對學生學習效率和質量的影響是直接的,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各方面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現在隨著多媒體的廣泛應用,板書已經逐步走向了消亡。尤其在公開課上,教師為了節(jié)省時間,把越來越多的東西打在了課件上,用信息技術的手段直接呈現給學生,而忽視了板書有它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課件”代替了“教學設計”
目前,有一個怪現象成為主流:拿到課題先去找課件。找到一個好課件就等同于找到了一個好的教學設計。的確,課件里滲透著設計者的教學思想,是一節(jié)課的投射,但是,畢竟教者不同,學情不同,學生的基本經驗也不同。雖然有可取之處,但畢竟也會有其不能為你所用的東西,教師應該有所取舍,在精心備課的前提下精心設計適合自己的、適合學生的課件。只有這樣,你的課件才能為你所用,才能真正提高你的教學效果。
三、從“教師灌輸”到“機械灌輸”
信息技術的確在各科課堂教學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動態(tài)的模擬演示,把很多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化,便于學生觀察和理解。但是很多教師把教學中很容易操作的實驗也做成課件,通過多媒體進行演示,這就是一種思想上的誤區(qū)。課上,教師頻繁地使用課件向學生灌輸,一張幻燈片接著一張幻燈片地放映。很顯然,這種方式是不可取的。一節(jié)課是否有現代理念,不是由教學媒體決定的,而是由教師的理念決定的。信息技術追求的是“樸實”,是以實用為目的的,追求的是低成本、高效益,很多簡單易操作的實驗如果由教師來組織,學生體驗操作的實踐作用要比學生看著多媒體演示好得多。
希望教師牢牢記住,信息技術的追求是“樸實”的,是以實用為目的的教學手段,是追求低成本高效益的。要走出信息技術實用的誤區(qū),切不可“舍本逐末”,這樣才能真正體會信息技術的奇妙和
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