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昌海 彭俊云 葉建俊
急性顱腦組織損傷可激活活化機體內的凝血系統(tǒng)造成異常的高凝病理狀態(tài),而此種狀態(tài)及其所致的纖溶功能亢進均可加重腦組織的損害嚴重程度,最終對患者預后情況造成嚴重影響[1-4]。P-選擇素(P-selectin)是黏附分子選擇素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成員,其主要表達在已激活活化的血小板和血管內皮細胞表面,通過介導細胞最初的黏附啟動過程而在白細胞黏附、遷移等級聯(lián)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生理學作用。P-selectin與機體免疫防御系統(tǒng)生理功能,以及大部分疾病之間均存在十分密切的相關性,尤其在炎癥感染反應、血管內血栓形成、腫瘤細胞遠處轉移等病理生理過程中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此外,P-selectin也是血小板激活活化及釋放的特異性實驗室指標,可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等生理學功能[5]。血漿D-二聚體(D-Dimer)是纖維蛋白單體由活化因子Ⅷ交聯(lián)作用后,再經(jīng)過纖溶酶水解作用而產(chǎn)生的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其由D區(qū)α、β、γ段構成,易與E片段形成結構比較穩(wěn)定的復合物,尤其在血漿中穩(wěn)定性更好,且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作為反應機體內高凝病理狀態(tài)和纖溶功能異??哼M的特異性實驗室標志物,對高凝和血栓疾病的臨床診斷、療效評估和疾病預后判斷等多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如果血清D-Dimer表達水平明顯增高則提示體內存在著高凝病理狀態(tài)或間接性提示體內有促高凝的因素存在,且已激活火化了凝血的內源或外源途徑。D-Dimer則可反映高凝異常狀態(tài)和繼發(fā)性纖溶等[6]。因此本研究擬探討血清P-selectin在監(jiān)測急性顱腦損
傷中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90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均為本院神經(jīng)外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入院的患者,其中男60例,女30例,平均年齡(46.7±13.3)歲;腦出血44例,硬膜外血腫20例,硬膜下血腫16例,腦組織挫裂傷10例;均在傷后24 h內入院。所有患者均符合下列標準:(1)無心肺復蘇及休克等情況;(2)無急診手術治療史;(3)無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組織及其他系統(tǒng)性疾病;(4)患者均在24 h內進行顱腦影像學檢查(CT或MRI),并明確為單純性顱腦損傷。所有患者根據(jù)GCS評分分為輕型組(30例,GCS 9~12分),中型組(30例,GCS 6~9分)和重型組(30例,GCS 3~6分)。所有患者均常規(guī)予以脫水、抗感染及腦保護藥物治療,部分患者入院后行開顱血腫清除術或去骨瓣減壓術治療,同期選擇30例門診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1.2 血清P-selectin及D-Dimer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在發(fā)病后第1、3、7天和對照組均在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5 mL肘部靜脈血液,3000 r/min離心處理10 min后吸取上層血清。采用雙抗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P-selectin及D-Dimer表達水平。所有血清標本均需在預實驗后全部檢測結束,D-Dimer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太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P-選擇素試劑盒購自邁新生物技術公司,所有實驗步驟均嚴格按照試劑盒操作規(guī)程進行,通過比色及標準曲線求得血清D-Dimer和P-selectin表達水平。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實驗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 13.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和t檢驗,相關性采用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shù)予以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臨床分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血清P-selectin及D-Dimer表達水平比較 各組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血清P-selectin及D-Dimer表達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隨著臨床分型逐漸加重,血清P-selectin及D-Dimer表達水平明顯升高,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臨床分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血清P-selectin及D-Dimer表達水平比較(x-±s)
2.2 兩組不同時間血清P-selectin及D-Dimer表達水平變化 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發(fā)病后第1、3及7天血清P-selectin及D-Dimer表達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隨著發(fā)病日期逐漸延長,血清P-selectin及D-Dimer表達水平明顯降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血清P-selectin及D-Dimer表達水平變化(±s)
表2 兩組不同時間血清P-selectin及D-Dimer表達水平變化(±s)
*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第1天比較,P<0.05;△與發(fā)病后第3天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P-selectin(ng/mL)D-Dimer(μg/L)對照組(n=30)發(fā)病后第1天 16.1±3.4 342.7±125.6急性顱腦損傷組(n=90)發(fā)病后第1天 43.7±6.2* 5474.2±1175.4*發(fā)病后第3天 31.5±5.5*# 3736.4±968.3*#發(fā)病后第7天 25.6±4.7*#△ 1987.1±537.8*#△
2.3 血清P-selectin表達與D-Dimer表達的相關性分析 血清P-selectin表達與D-Dimer表達呈正相關性關系(r=0.635,P<0.05)。
急性顱腦損傷是臨床發(fā)生率較高的創(chuàng)傷性顱腦疾病,腦組織嚴重損傷后產(chǎn)生的腦微循環(huán)狀態(tài)障礙是導致腦微血栓和腦組織水腫等病理改變的重要基礎,而損傷后出現(xiàn)的炎癥反應和微循環(huán)功能明顯改變可對患者病情發(fā)展及預后情況造成嚴重影響[7-8]。血管早期損傷事件可使得血小板和白細胞大量
黏附在受到損傷的血管壁上,與血管內皮細胞發(fā)生相互作用,與血管內血栓形成及炎癥病理改變成密切的相關性。又比如在炎癥病理狀態(tài)下,血管內皮細胞和白細胞過度黏附和作用,可導致白細胞明顯激活活化,并合成和釋放大量炎性介質因子,從而誘發(fā)和促進隨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上訴
因素均是導致血栓性疾病等臟器持續(xù)或復加損傷的重要原因。D-dimer是機體內交聯(lián)纖維蛋白降解而產(chǎn)生的物質,也是降解物中特異性程度較高的部分,可特異性反映異常高凝病理狀態(tài)和繼發(fā)性纖溶功能亢進的實驗室指標[9-10]。血清D-dimer表達水平顯著性升高,提示患者體內出現(xiàn)異常高凝血狀態(tài),繼發(fā)性纖溶功能亢進及凝血因子消耗過度等現(xiàn)象存在。D-dimer是實驗室常選擇用于檢測機體纖溶系統(tǒng)是否被激活活化的敏感性標記物。由于其為交聯(lián)纖維蛋白原降解而產(chǎn)生的一種特異性產(chǎn)物,其血清表達水平明顯增高提示機體內繼發(fā)性纖溶活性功能顯著性增強。D-dimer還是一種結構比較穩(wěn)定的實驗室標記物,不受受到體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作用,故可作為高凝病理狀態(tài)和纖溶功能亢進的特異性實驗室指標。D-dimer反應凝血纖溶功能異常的特異性較強,可以作為判斷早期顱腦損傷患者預后情況的敏感性指標。D-dimer表達水平明顯升高,多提示血管內血栓形成與繼發(fā)性纖溶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此結果說明,顱腦損傷患者在急性期內纖維蛋白原形成和降解現(xiàn)象較為明顯,即顱腦損傷急性期內出現(xiàn)凝血功能的異常。
P-selectin主要存在于血小板α-顆粒和Weibel-Palade小體上,可有效介導中性粒細胞在急性顱腦損傷組織中出現(xiàn)大量聚集、黏附及浸潤等現(xiàn)象[11],從而明顯改變腦組織循環(huán)血流狀態(tài),進而合成、釋放較多的炎性細胞因子等[12],最終導致腦細胞嚴重受損,破壞血腦屏障保護系統(tǒng),誘發(fā)嚴重的腦組織水腫[13-14]。目前研究認為,血小板、內皮細胞與白細胞的相互作用主要依賴于P-選擇素與配體PSGL-1的黏附介導作用,上述細胞間相互作用促進了血栓和炎癥網(wǎng)絡的形成[15]。表現(xiàn)為凝血異??烧T發(fā)炎癥反應,炎癥反應也可促進血管內血栓的形成,而P-選擇素依賴的細胞黏附作用機制可將二者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作為血小板/內皮細胞活化標志和細胞初始黏附作用的啟動受體,P-選擇素可通過蛋白質和基因轉錄兩次表達方式,發(fā)揮病理生理效應[16]。如上述,其可通過存在于白細胞表面PSGL-1,介導血小板、內皮細胞及白細胞間的細胞黏附,以及白細胞沿血管壁于內皮滾動,啟動和促進血栓形成及局部白細胞黏附聚集。活化后血小板明顯表達P-選擇素,后者結合于白細胞可促使其表達組織因子(TF)[17]。釋放入血的TF,即可與血中FVIIa結合形成FVIIa/TF復合物,始動血栓形成過程中的凝血反應。相關研究表明,P-選擇素不僅與PSGL-1介導血小板與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等白細胞黏附作用,促使這些白細胞表達釋放TF并形成含脂質微顆粒,然后與活化的血小板膜融合,啟動凝血過程;并通過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徑,產(chǎn)生纖維蛋白,引發(fā)血栓前高凝狀態(tài)[18]。亦可通過血小板橋調節(jié)白細胞間相互作用,并介導白細胞與內皮細胞的相互反應?;罨陌准毎粌H能釋放組織蛋白酶和彈性蛋白酶,水解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進一步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V,還能釋放活性氧,直接或間接地激活或損傷血管內皮,從而加速血栓形成過程[19]。研究表明,P-選擇素介導參與的血小板/內皮細胞黏附及血管壁炎癥狀態(tài),是導致包括動靜脈血栓形成新的發(fā)病機制[20]。最近從深靜脈血栓(DVT)中也證實,伴隨著患者內皮細胞、血小板和白細胞活化及含TF微顆粒等產(chǎn)物增加,P-選擇素介導了它們的黏附結合及相互作用。因此隨著血小板/內皮細胞與白細胞相互作用,以及由此促進形成的血栓和炎癥網(wǎng)絡新認識在血栓性疾病中的重要意義引起關注,因而對于P-選擇素及其依賴的黏附機制亦越愈給予重視。
本研究結果顯示,各組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血清P-selectin及D-Dimer表達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隨著臨床分型逐漸加重,血清P-selectin及D-Dimer表達水平明顯升高;隨著發(fā)病日期逐漸延長,血清P-selectin及D-Dimer表達水平明顯降低,血清P-selectin表達與D-Dimer表達呈正相關性關系。此結果提示急性顱腦損傷后的炎癥反應明顯增強,P-selectin在炎癥反應的初期階段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表達水平與顱腦損傷的嚴重程度有著顯著性的相關性,其與血清D-Dimer在顱腦損傷嚴重程度評估、療效判斷及預后預測等方面均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1] Nimmo A J,Cemak I,Heath D L,et al.Neurogenic inflamm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development of edema and functional deficits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rats[J].Neu Ropeptides,2004,38(1):40-47.
[2] Vink R,Young A,Bennett C J,et al.Neuropeptide release influences brain edema formation after diffus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Acta Neurochir Suppl,2003,86(2):257-260.
[3]萬劍.76例老年重型顱腦損傷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2):46-47.
[4]魏學霞,李化龍,張大慶,等.急性顱腦損傷外周靜脈血白細胞水平變化與SIRS發(fā)生的相關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31):27-28.
[5]梁智.P-選擇素水平與急性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4,25(8):1792-1793.
[6]張培軍,程林貴,包柳明,等.顱腦外傷后進展性出血性損傷與血漿D-二聚體濃度的相關分析[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4,19(5):773-774.
[7] Rosenfeld J V,Maas A I,Bragge P,et al.Early management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Lancet,2012,380(9847):1088-1098.
[8]王靜恩,蔡金芳,王志華,等.1,6-二磷酸果糖對顱腦損傷炎癥介質濃度的影響和預后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5):6-8.
[9] Dentali F,Squizzato A,Marchesi C,et al.D-dimer testing in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vein thrombosi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 meta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J Thromb Haemost,2012,10(4):582-589.
[10]王連運,王光民.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血清高敏C-反應蛋白、D-二聚體的變化及其意義[J].中國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4,19(4):209-211.
[11]王向東,任新亮,尚寒冰,等.重型顱腦損傷繼發(fā)外傷后腦梗死患者PAF和P-選擇素變化及意義[J].長治醫(yī)學院學報,2010,24(1):39-41.
[12]張榮軍,張建生,王維平,等.顱腦損傷后血P-選擇素及D-二聚體含量變化[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3,24(1):39-41.
[13]馮杰,楊曉明,馮貴龍,等.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血清可溶性P-選擇素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1,11(6):696-697.
[14]米慧.急性顱腦出血及損傷后血清P-選擇素、TNF-α的變化及意義[J].實用預防醫(yī)學雜志,2008,15(4):1035-1036.
[15]路長宇,楊曉明,馮杰,等.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患者血清可溶性P-選擇素白細胞介素-8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藥物與臨床雜志,2009,9(12):1199-1120.
[16]姚平波.急性顱腦損傷患者血清P-選擇素及D-二聚體水平及其預后的關系[J].中南醫(yī)學科學雜志,2012,40(4):410-412.
[17]金延成,孫奡燕.急性顱腦損傷后血P-選擇素的動態(tài)變化[J].海南醫(yī)學,2007,18(6):88-89.
[18]何來鵬,王欣.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小板膜GPⅡb/Ⅲa復合物和P-選擇素的表達[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14,32(4):462-463.
[19]易劍明,黃怡,羅立,等.P-選擇素、炎癥反應與急性冠脈綜合征相關性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8):143-144.
[20]張明吉,王剛,王麗,等.急診PCI對AMI患者血漿P-選擇素和hs-CRP水平的影響[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