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芳 茹文淵 余文友
腎綜合征出血熱(ha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ERS)也叫出血熱,該病屬于傳染病的一種,對人類健康有著非常大的威脅,該病主要是因流行性出血熱病毒所致,即漢坦病毒,該病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傳染源為鼠類。根據(jù)腎臟是否有損害可將該病分為兩大類,一是有腎損傷的腎綜合征出血熱,二是無腎損傷的腎綜合征出血熱。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熱、低血壓休克、出血、充血、腎臟損害等癥狀,嚴重威脅著患者身體健康。近些年來,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腎綜合征出血熱的發(fā)生率也逐漸升高,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有極大的影響。血清肌酐(CREA)屬于人體肌肉代謝產(chǎn)物的一種,是一種小分子物質(zhì),血清肌酐可通過腎小球濾過,是目前臨床上檢測機體腎功能常用的一項指標。然而血清肌酐在患者體內(nèi)其他因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其產(chǎn)生影響,故以血清肌酐為依據(jù)對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腎損傷情況進行檢測通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會產(chǎn)生一定的誤差。為加強對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急性腎損傷檢測的重視,提高檢測準確率,探討不同時期腎綜合征出血熱急性腎損傷檢測中血清、尿胱抑素C的臨床價值,本次研究中采用酶法與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收集的36例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及35例健康體檢者的血清肌酐、血清及尿胱抑素C水平進行測定比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0年3月-2012年10在本院就診的36例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根據(jù)臨床分期將患者血液及尿標本分為發(fā)熱期/低血壓休克期47份、少尿期28份、過渡期31份及多尿期/恢復期58份;觀察組男32例,女4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54歲,平均(35.2±2.6)歲;其中8例患者展開血液凈化治療(凈化組),另28例未展開血液凈化治療(非凈化組)。同時選取同期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35名正常體檢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照組,其中男32例,女3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55歲,平均(34.1±9.2)歲;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臨床表現(xiàn):早期癥狀及體征:發(fā)病急,患者發(fā)冷,體溫超過38 ℃;患者伴有全身酸痛、乏力、頭痛、腰痛、眼眶痛等癥狀;面、頸、上胸部充血潮紅;結膜充血、水腫、眼瞼浮腫;上顎黏膜有網(wǎng)狀充血現(xiàn)象,且可見點狀出血現(xiàn)象;患者腋下皮膚可見線狀或簇狀出血點;患者束臂實驗結果呈陽性。
實驗室檢查:(1)血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正?;蚱停?~4 d后白細胞計數(shù)顯著增加,且桿狀核細胞量增加,有較多異型淋巴細胞出現(xiàn),且血細胞計數(shù)顯著降低。(2)尿檢查:患者尿蛋白檢查結果呈陽性,且快速增加,并伴有顯微血尿、管型尿等癥狀。(3)血清特異性IgM檢查結果呈陽性。(4)恢復期血清特異性IgG抗體顯著增高,為急性期4倍甚至更高。(5)檢查患者血液白細胞或尿沉渣細胞可見EHF病毒抗原或EHF病毒RNA。
1.3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經(jīng)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等確診為腎綜合征出血熱;(2)患者均無慢性腎病史;(3)所有患者均資源簽署知情同意書且均經(jīng)本院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排除標準:(1)排除未確診為腎綜合征出血熱的患者;(2)排除有慢性腎病史的患者;(3)排除合并有精神疾病的患者;(4)排除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疾病的患者;(5)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患者;(6)排除不能正常配合治療的患者。
1.4 方法 本次研究中均采用酶法對兩組血清肌酐進行測定,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兩組血、尿胱抑素C進行測定。即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清晨8點前空腹抽取患者左臂3 mL靜脈血,將采集的靜脈血置入無菌抗凝試管中,并離心分離血清,盡可能每期采集一份;同時所有患者均采集尿液標本,且應所采集的尿液標本置于-70 ℃冰箱內(nèi)保存。第2天對所采集的尿液標本及血標本進行解凍處理及檢測。采用同樣方法采集35名健康體檢者的血清及尿液作為標本,并利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血清及尿液的胱抑素C水平進行測定,血清及尿液的胱抑素C試劑盒由四川麥克公司提供;采用酶法對血清肌酐水平進行測定,血清肌酐試劑盒由上海駿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在進行各項檢測時均嚴格無菌操作。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各指標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發(fā)熱期/低血壓期、休克期、少尿期、過渡期及多尿期/恢復期血清胱抑素C、尿胱抑素C及血清肌酐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指標情況比較
2.2 凈化組與非凈化組各指標比較 凈化組與非凈化組血清肌酐及血、尿胱抑素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凈化組與非凈化組各指標比較(±s)
表2 凈化組與非凈化組各指標比較(±s)
血清肌酐(μmol/L)組別 血清胱抑素C(mg/L)尿胱抑素C(mg/L)凈化組(n=8)4.35±0.78 5.78±1.02 598±122非凈化組(n=28)2.24±1.45 1.43±0.90 211±68
腎綜合征出血熱系指因漢坦病毒感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主要傳染源為鼠類,在我國該病人數(shù)可高達10萬以上[1-2]。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充血、出血、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其中最為常見的表現(xiàn)即為急性腎功能損害,癥狀嚴重者通常需接受血液凈化治療[3-4]。雖然科技的進步及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大大降低了該病的死亡率,然而每年仍有2%~20%的患者死亡,對患者的生命安全仍有較大威脅[5-6]。故而及時尋找敏感且對患者預后及治療有重要作用的急性腎損傷標志物就顯得尤為重要。
以往急性腎損傷分級標準通常將血清肌酐作為評估腎小球濾過率的標準,然而血清肌酐和患者腎小球濾過率的變化情況存在有一定的差異性,因而難以準確地對腎小球濾過率進行評估[7-8]。胱抑素C也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是一種新型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是從血清中分離所得,屬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超家族的一員[9-10]。臨床研究表明胱抑素C為管家基因的一種,全部有核細胞都可以恒定速度生成低分子質(zhì)量蛋白,因分子質(zhì)量較小,電荷中性,可在腎小球濾過膜內(nèi)自由通過,且可避免被腎小管分泌,進而可避免重新進入血液循環(huán)中[11-13]。研究表明血清胱抑素C僅受腎小球濾過率的影響,年齡、性別、肌肉、體重、膽紅素及炎性反應等通常都不會對血清胱抑素C造成較為明顯的干擾及影響,故而有較高的應用價值[14]。雖然胱抑素C未在尿檢中得到廣泛應用,但臨床研究顯示尿胱抑素C在腎功能檢測方面有較高的價值。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慢性腎病、腎移植等疾病中還可準確反映腎小球濾過率,其診斷效果明顯好于血清肌酐,并可預測預后。腎臟是唯一可以清除胱抑素C的器官,因而,臨床上可將胱抑素C作為內(nèi)源性腎功能標記物[15]。
胱抑素C在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的應用的相關研究不多,臨床研究表明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通??芍斡浜图毙阅I損傷的發(fā)病機制以腎小管病變?yōu)橹?,腎間質(zhì)和腎小球無嚴重損傷有密切的關系,然而無論病變在何處,均可引起較為嚴重的急性腎損傷,進而可對預后造成影響。本次研究中對血、尿胱抑素C在不同時期腎綜合征出血熱急性腎損傷檢測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探討,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血清及尿胱抑素C水平明顯高于健康體檢者,因而,臨床上也可將血清及尿胱抑素C水平作為檢測腎損傷的有效標志物。研究結果顯示發(fā)熱期/低血壓休克期時患者血清胱抑素C較血清肌酐先升高,顯著高于健康體檢者,這就表明血清胱抑素C相對于血清肌酐的敏感度高,可更早發(fā)現(xiàn)腎損傷現(xiàn)象。
然而,為減少腎綜合征出血熱給人類健康造成的威脅,其根本還需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臨床研究表明為預防腎綜合征出血熱發(fā)生,必須要加強對以防鼠滅鼠為主的綜合性防治措施的重視。加強政府組織領導,加強對城鄉(xiāng)環(huán)境質(zhì)量的重視,將鼠類隱蔽、棲息、繁殖的場所、食物來源等鏟除,注重滅鼠與防鼠結合,盡可能切斷腎綜合征出血熱的傳染源。另外,對于野外作業(yè)工地需在實施開工前做好流行病偵查及疫源地檢測。同時還應做好預防接種工作,尤其應加強對腎綜合征出血熱的高發(fā)地區(qū)及其他疫人群接種的重視,嚴格按照疫苗使用說明進行接種,對于有禁忌證的患者應嚴禁接種,且應嚴格避免使用過期疫苗,以有效防治出血熱的發(fā)生。此外,個人應加強自我防護,避免接觸鼠類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以防接觸感染現(xiàn)象發(fā)生。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發(fā)熱期/低血壓期、休克期、少尿期、過渡期及多尿期/恢復期血清胱抑素C、尿胱抑素C及血清肌酐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凈化組與非凈化組血清、血清肌酐及尿胱抑素C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就表明血清及尿胱抑素C都可作為腎綜合征出血熱急性腎損傷的標志物,可有效反映患者急性腎損傷病情,腎綜合征出血熱急性腎損傷時尿胱抑素C和腎小管損傷情況更加一致,臨床價值顯著,可在臨床上得到較大范圍的推廣應用。
[1]余平,程慧健,熊英,等.江西省2008-2012年腎綜合征出血熱監(jiān)測結果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4,41(13):2446-2449.
[2]楊衛(wèi)紅,李文娟,周濟華,等.云南省2005-2012年腎綜合征出血熱流行現(xiàn)狀[J].中國人獸共患病學報,2014,30(6):594-598.
[3]李宏良,張東軍,章莉莉,等.腎綜合征出血熱患者凝血、纖溶功能和可溶性血栓調(diào)節(jié)蛋白的變化[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3,31(12):733-739.
[4]劉繼鋒,馬超鋒,邢遠,等.西安市2004-2012年腎綜合征出血熱流行特征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4,41(11):1948-1950,1959.
[5]田懷玉.基于動物宿主、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對郴州2006-2010年腎綜合征出血熱傳播的研究[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4,(6):475.
[6]孫彥峰,胡侃,張克儉,等.寶雞地區(qū) 2005-2012 年腎綜合征出血熱 IgM 抗體陽性狀況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4,41(6):1127-1129.
[7]韓旭,韓占英,魏亞梅,等.2011年河北省腎綜合征出血熱國家級監(jiān)測點宿主動物監(jiān)測分析[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3,18(15):3109-3111,3113.
[8] Clara L,Ortiz-NeiraJeffrey,Traubici Daneman Alan,et al.Sonographic assessment of renal growth in patients with Beckwith-Wiedemann syndrome:the Beckwith-Wiedemann syndrome renal nomogram[J].Clinics,2013,64(1):39-41.
[9]肖洪,林曉玲,高立冬,等.湘江中下游腎綜合征出血熱傳播風險預測和環(huán)境危險因素分析[J].地理科學,2013,33(1):123-128.
[10]王海峰,康鍇,唐曉燕.Poisson分布和負二項分布對腎綜合征出血熱病例空間聚集性的擬合[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12,29(5):719-720.
[11]楊佳琦,陳露菲,陳淑紅,等.BP神經(jīng)網(wǎng)絡在腎綜合征出血熱發(fā)病率預測中的應用[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2,16(8):717-720.
[12]張紹文,項東,高慶華,等.唐山市2005-2009年腎綜合征出血熱流行特征及相關因素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39(9):2306.
[13]劉持平,馬述波,花瑞紅,等.雙價腎綜合征出血熱純化疫苗免疫效果觀察[J].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12,7(2):113-114.
[14]馮昕,杜世宏,舒紅.空間權重矩陣對空間自相關的影響分析— —以我國腎綜合征出血熱疾病為例[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1,36(12):1410-1413.
[15]趙宏,馬韞佳,王玉華,等.腎綜合征出血熱血清sICAM-1、E-選擇素、L-選擇素和血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體的動態(tài)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3,14(4):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