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再發(fā)
(福建工程學院 軟件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大學生不良社會心態(tài)的矯治策略
吳再發(fā)
(福建工程學院 軟件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當前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總體呈現出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主流趨勢,但受各種外部因素影響及自身因素制約,部分大學生產生了諸如焦慮、浮躁、頹廢、極端、炫耀、怨恨、無所謂、功利等不良社會心態(tài),嚴重困擾了青年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應正視大學生不良社會心態(tài)的表現形式, 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揮引領功能;完善相關機制體制,發(fā)揮保障功能;主動占領網絡媒介高地,發(fā)揮導向功能;注重心理教育與干預,發(fā)揮疏導功能等方面幫助大學生矯治不良社會心態(tài)。
大學生; 不良社會心態(tài); 心理; 矯治
社會心態(tài),主要指一段時間內彌散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類別中的宏觀社會心境狀態(tài),是社會的情緒基調、社會共識和社會價值觀的總和。[1]十八大報告強調: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tài)??梢?,培育良好社會心態(tài)已上升至黨和國家的戰(zhàn)略規(guī)劃,是當前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是社會心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對社會現實所普遍呈現的認知感受、情緒體驗、價值取向和行為傾向的總和。大學生群體作為中國夢的未來承載者,能否樹立起積極向上、理性平和、正面健康的社會心態(tài),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更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當前,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的主流是積極、健康的,主要表現為成熟自信、務實進取、追求個性和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們的開放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包容意識和理性意識很強。[2]但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多元文化和各種社會現象的激烈撞擊中,一些不良社會心態(tài)在大學校園內滋生和蔓延,其表現形式可謂色彩斑斕,就其典型的體現主要有:
(一)焦慮心理與浮躁心態(tài)
當前部分大學生在學業(yè)、就業(yè)、情感、生存等壓力下產生焦慮情緒。如因憂心學業(yè)問題,部分學生產生學習焦慮;因憂心就業(yè)問題,部分學生產生生活焦慮;因憂心未來收入低,部分學生產生金錢、房子等方面的焦慮。種種焦慮讓部分大學生感到迷茫、無助和惶恐。在各種焦慮短期內難以舒緩的情況下,容易導致產生浮躁以及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幻想通過簡捷的途徑獲得最大收益。如部分學生學習不為求學問而為求學分,不愿潛心鉆研而迷戀投機取巧;就業(yè)上期望一步到位、創(chuàng)業(yè)上夢想一夜暴富、干事上幻想一鳴驚人;男生期望能伴富家女、女生期望能嫁豪門男,甚至“不顧貞操愿以身體換旅行”等荒唐之事也時有發(fā)生。同時校園內學生考試作弊、論文抄襲、學術造假等現象層出不窮,這些都是當前大學生焦慮和浮躁不良心態(tài)的體現。
(二)炫耀心理與仇視心態(tài)
當前社會貧富差距較大,階層固化日益明顯,不同“X二代”的生存發(fā)展境況迥異。“高富帥”“白富美”與“矮矬窮”等網絡熱詞表象體現的是不同社會群體劃分階層歸屬的身份標簽,本質上這些網絡流行語卻折射出青年群體介于不同社會處境而形成的兩極化社會心態(tài)。[3]一方面,官、富二代們不斷上演“微博炫富”“飆炫豪車”“我爸是XX”等鬧劇。同時,校園內也常見名車護送上學,個別學生消費一擲千金,在同學中炫耀背景、關系、財富,這些反映出既得利益階層扭曲的價值觀和日益膨脹的炫富心態(tài)。另一方面,“校漂族”“蝸居族”“房奴族”等群體受困于就業(yè)難、住房難等現實重壓,對強勢階層群體部分人奢侈糜爛的生活、飛揚跋扈的行為及一些不公的社會現象日益不滿,“官必貪,富必腐”成為部分學生的“常態(tài)化思維”,“仇官仇富”心態(tài)在各種不滿中不斷滋長,進一步強化了不同階層間的對立情緒,這種對立在校園中就體現為部分學生的炫耀沖動和部分學生對強勢階層的仇視心態(tài)。
(三)弱勢心理與頹廢心態(tài)
“弱勢群體”一詞主要是指底層人群標榜其社會地位的標簽,但當前的現狀是“弱勢心態(tài)”逐漸超越底層人士的體驗,在社會各個群體中蔓延,如今這種不良心態(tài)在大學校園也經常性存在。如畢業(yè)生就業(yè)求職,表面推崇公平競爭,背后往往是“拼爹”“拼媽”的游戲,所謂的“公開選拔”卻時時有“暗箱操作”的陰影,在各種“潛規(guī)則”下,留給“窮二代、農二代”的學生也許只有 “畢業(yè)即失業(yè)”的窘迫。[4]嚴峻的就業(yè)形勢現實與人脈資源關系匱乏,及個人能力不足的疊加,既弱化一些學生的心理承受力,也使他們的底層化意識和相對剝奪感不斷增強。同時,受不良風氣影響,“讀書無用論”“60分萬歲“等心態(tài)也在大學校園盛行,部分學生認為既然沒有好爹娘,就只能“聽天由命”“游戲人生”,甚至寄望于“娶富家女”或“嫁富二代”來改變命運,弱勢的狀態(tài)沒能激發(fā)寒門學子積極向上,卻讓部分學生心態(tài)更加頹廢。
(四)冷漠心理與偏激心態(tài)
大學生群體道義上的主流是樂于助人、富有責任感,是社會正能量弘揚和傳播的主體。但受不良風氣、不公現象影響,如幫扶摔倒老人反受敲詐、救濟街頭落魄人士卻受欺詐等事件影響,部分學生產生“人心難測”“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市場經濟崇尚的“利益至上觀”也讓部分學生產生“人都是為了利益而存在”的心態(tài),導致交往之間缺少真情、友善和信任,而功利、生疏和冷漠成為常態(tài)。由此帶來的結果是麻木、不信任,更帶來偏激、殘忍。如頻頻見諸媒介的大學生輕生案例,折射出他們對生命認識的隨意、偏差及偏激;個別出現的同學間投毒案、傷害案也反映出因冷漠帶來行為的殘忍;以身體換旅行的個案更凸顯出價值取向的荒謬、極端。
此外,對體制內的盲目崇拜、對政府公信力的非理性質疑、對他人充斥的不信任感、對社會問題的非理性判斷等不良心態(tài)在大學生群體中也不同程度存在。
大學生不良社會心態(tài)的產生,具有外部客觀因素的沖擊和影響,也有其本身內在的主觀問題。
(一)不完善的體制機制
快速轉型的社會階段,舊有的體制機制已不能適應快速變革的社會需要,新的體制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完善和成熟,在此情況下,就容易導致人們社會心理的失衡,滋長不良社會心態(tài)。如經濟體制不完善帶來的收入分配不公,易導致一部分人心理失衡,產生“仇富心態(tài)”,另一部分既得利益群體卻容易產生炫耀心理。政治體制不完善導致部分人的正當權益、合理訴求無法得到伸張、滿足。權力監(jiān)督體系落實不到位、腐敗不同程度存在等問題,易導致社會公平正義及民主法治的缺失,進而產生整體的社會信任危機,如人們對政府公信力的非理性質疑就是明顯的例證。同時,高校內的學術造假、個別教師的師德淪喪、貪污腐敗等問題也對大學生不良心態(tài)的產生造成影響,這些都需要新的規(guī)章制度來約束、規(guī)范。
(二)多元文化的強烈沖擊
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心態(tài)明顯受到多元文化帶來的巨大沖擊。既廣受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又面臨西方化等其他價值潮流的沖擊。由此,大學校園內就呈現出各種積極與消極、先進與腐朽、傳統與現代等思想潮流的交融與交鋒,勾勒出大學生價值觀生長的基本文化底色。在自我認知能力相對欠缺、甄別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約下,輔以魚龍混雜的社會思潮影響,導致大學生在價值選擇方面的混亂與迷茫。這種混亂或迷茫勢必會影響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的形成及其基本走向,并通過其日常言行舉止得以體現。如校園內出現的一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及實用主義等問題背后根源就是多元文化沖擊帶來的價值選擇混亂導致的。
(三)網絡媒介的負面效應
網絡已經成為青年學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便捷性、交互性以及覆蓋面廣等技術優(yōu)勢與大學生渴望平等交流、自由交往、張揚個性的心理需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青年學生獲取知識、信息以及交往等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但其負面效應也極為明顯,如部分學生出現了 “網絡成癮綜合癥、網絡孤獨癥、網絡人格障礙以及網絡越軌行為”等問題;同時,網絡虛擬空間基于其監(jiān)管難度大、無邊界等特點,成為各種聲音、價值觀、甚至各種腐朽落后思想爭奪的陣地,眾聲喧嘩、泥沙俱下的輿論氛圍也強烈沖擊大學生的思想、行為。[4]如大學生經常借用微博、微信、QQ、論壇發(fā)帖等途徑表達自身意愿訴求,但卻無法避免碎片化、片面化的網絡信息的侵襲與“綁架”。特別是當某些敵對勢力依托網絡媒體強大的輻射功能,打著“自由、民主、普世”等幌子謀求網絡話語壟斷權,用一邊倒的話語霸權混淆青年學生的認知判斷,誤導他們對非主流輿論聲音的認同與接納,進而對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影響和刺激,使青年學生正確的“三觀”樹立出現偏差、偏離,導致不良社會心態(tài)、行為的形成和蔓延。
(四)主體的社會認知偏弱
從哲學的視角觀察,大學生社會不良心態(tài)既受外在的客觀環(huán)境影響,也需要研究當代大學生的內心世界。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更加凸顯,體現為更加注重個體感受、更強調自我價值、更敢于張揚個性。但由于該群體正處于心理發(fā)育快速成熟的年齡階段,加之較為順利的成長環(huán)境,導致該群體的心理素質、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相對較差。受社會閱歷、經驗不足制約,其主體社會認知程度也偏弱,面對現實社會的道德缺失、貧富差距、信任危機等問題,部分學生不能理性分析、看待。如由于對黨和國家開展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缺乏清醒認識,導致對防治腐敗、打擊腐敗缺乏信心;如對待改革開放進程中出現的暫時性問題、困難,個別學生不能客觀分析,產生問題和困難是由于改革開放帶來的誤解。這些認識的誤區(qū)如不能得到有效疏導、消除,就容易產生失落、不滿、消沉、頹廢、偏激甚至對抗、仇視等不良社會心態(tài)。
此外,家庭教育有缺位、應試教育有缺陷、個別事件對社會道德底線的突破等問題也是大學生不良社會心態(tài)滋生和蔓延不可忽視的因素。
大學生不良社會心態(tài)的產生和蔓延,干擾了正常的學習生活,嚴重影響了該群體的健康成長。為此,必須積極采取舉措,凝集合力,建立社會、高校、家庭、個體四位一體的不良社會心態(tài)干預矯治體系,幫助青年學生培育和發(fā)展良好的社會心態(tài)。
(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揮引領功能
在價值觀多元化的背景下,黨中央提出了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在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具有強大的價值引領功能作用,對錯誤、消極、落后的價值觀也能起著正本清源功效。[5]為此,必須加強頂層規(guī)劃,落實舉措,積極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引領功能。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更應該成為宣傳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陣地,創(chuàng)造條件,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進教室、進頭腦的“三進工程”,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入大學生的耳、口、心,逐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青年大學生的價值理念,以此引領大學生抵制腐朽的價值觀、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消除不良社會心態(tài)滋生的內心基礎。
(二)完善相關機制體制,發(fā)揮保障功能
不良社會心態(tài)形成與各種社會問題、現象有千絲萬縷的關聯。為此,必須乘全面深化改革之風強化各種機制體制建設,確保社會公平正義,營造民主法治的社會環(huán)境。如建立科學的利益協調機制,合理處理利益問題;落實有效的訴求機制,保障民意訴求渠道的通暢;執(zhí)行有效的權益保障機制,維護公民正當權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采取有效舉措,解決貧富差距過大問題;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經濟管理體制,破解壟斷問題;深化二元社會結構改革,打破社會階層固化現象;建立正常的社會階層流動機制,讓底層人擁有向上流動的機會,創(chuàng)造每個人都享有共同出彩的機會,從根本上消除“社會信任危機”,創(chuàng)造良好社會心態(tài)培育大環(huán)境。
(三)主動占領網絡媒介高地,發(fā)揮導向功能
青年學生不良社會心態(tài)的產生與網絡媒介的推波助瀾有直接的聯系。為此,在網絡媒介的應用上必須強化監(jiān)管、引導。如利用網絡媒介平臺,強化對社會問題、現象的客觀分析、引導,強化對積極向上、正面健康的行為現象及道德情操高尚的凡人善舉的宣揚。對于一些不負責任的報道、惡意的引導、謠言的散布強化懲戒,通過有效的引導和監(jiān)管,凈化網絡媒介陣地,發(fā)揮良好的輿論導向功能。同時高校應注重挖掘和發(fā)揮網絡媒介在青年學生良好社會心態(tài)形成方面的積極作用,強化校園網絡的建設和利用,如利用廣受學生喜愛的校園論壇、貼吧、微信、QQ群等媒介,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踐行,形成網絡空間正面引導的輿論強勢,以此引導學生提升明辨是非能力,樹立良好社會心態(tài)。
(四)注重心理教育與干預,發(fā)揮疏導功能
強化心理教育與干預是高校幫助大學生發(fā)展健康心理、塑造積極心態(tài)的有效途徑。高校應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積極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和普及,不斷增強大學生心理保健意識、提高心理危機預防能力[1]。同時,特別關注個體學生的不良心態(tài)、心理危機問題,強化幫扶和干預。如采取專家咨詢、電話咨詢和在線咨詢等方式,實施個案的咨詢輔導,對癥下藥,幫助個體疏導心理問題,消解不良心態(tài),若嚴重的個體需制定具體的干預措施,幫助特定對象走出心理困境。
此外,社會應進一步倡導公平、公正、和諧、積極的發(fā)展環(huán)境;家庭需動態(tài)關注孩子的言行,適時予以正確引導;大學生個體也必須不斷提高甄別事物真假、善惡、美丑能力,強化自我調適能力??傊?,大學生不良社會心態(tài)的產生有其多重因素,其良好社會心態(tài)的培育也需要多層面的共同努力。
[1] 楊宜音.個體與社會宏觀的心理關系:社會心態(tài)的概念界定[J].社會學研究,2006(4):117-224.
[2] 彭文英.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tài)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50-53.
[3] 李明.轉型期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的調整與重塑[J].開封大學學報,2013(2) :44-47.
[4] 李偉,王桂菊.轉型期大學生不良社會心態(tài)的表現、成因與治理[J].中國青年研究,2013(9):7-10.
[5] 邱吉,孫樹平,周懷紅.當前社會心態(tài)的考察分析與實踐引導[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2):75-79.
(責任編輯: 肖錫湘)
A discussion on strategies for rectifying some undergraduates’ adverse social mentality
Wu Zaifa
(Software College,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
Although the present main trend of undergraduates’ social mentality appears to be rational, placid and positive, some undergraduates suffer from some psychological syndromes, including anxiety, flighty, decadence, going to extremes, flaunting, grudge, indifference and utility. The syndromes are caused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factors or personsal factors, which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ir healthy growth. It is maintained that w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main performance and the cause of the adverse syndromes. Approaches to rectify the undergraduates’ adverse social mentality are advanced, which include uplif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leading function, improving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chanisms and their safeguarding function, consolidating actively the network media and the guiding function, and stressing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inteference and the alleviating function
undergraduate; adverse social mentality; psychology; rectification
10.3969/j.issn.1672-4348.2015.02.013
2015-01-02
福建工程學院2015年度學生工作科研課題(XG2015016)
吳再發(fā)(1980-),男(漢),福建泉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
A
1672-4348(2015)02-01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