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qū)莊邊中心小學 吳錦壽
設境悟情以文會情
——小學高年級語文情感激發(fā)閱讀例談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qū)莊邊中心小學 吳錦壽
情感如文章的血液,文章有了情感,生命力才更旺盛。閱讀就要閱讀出文章蘊含的情感。沒激情的閱讀課堂,如同一潭死水。作為語文教師,應以文本為依托,通過聲音、圖畫、音樂、動畫等方法挖掘文本中的親情、友情等真情因素,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引讀,有激情地觸情、釋情、煽情,為語文課堂增輝、增彩,讓學生學得快樂、激動,讓學生在情緒高昂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在智力振奮中得到知識的領悟。
體驗情感;親情測試;演中煽情;圖畫釋情
教育大家葉圣陶說過:“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蔽恼嘛@有情,情到自然濃。入境始于親,入心始于情。不管是什么年代,文章情感是不會減弱的,小學高年級語文課本里的范文,大都情感豐富,作者往往以文載道,以文寄情。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悟情情境,想方設法讓學生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文章不是無情物。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痹娢亩际且郧殍T成的,文字不是無生命的符號,都是有血有肉、給人豐富情感的東西。語文教師要有一顆敏感的心,在閱讀教學中,要憑借文本挖掘情感因素,讓學生從心底體悟文中情感。如《竊讀記》一文,可以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學成就,問:作者家境如何?讀書容易嗎?課文標題為什么不用“閱讀”而用“竊讀”呢?你家有藏書嗎?你平時是怎樣讀書的?作者的竊讀給你怎樣的啟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要引導學生去了解作者的悲慘遭遇,從作者貧困的家境入手,讓學生同情作者,把情感投入到書中,催生他們的嘆息、傷心、同情的情感;再通過補充閱讀《竊讀記》的原文等途徑,進一步體會“讀書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這一隱性情感因素。還有《窮人》可讓學生查電腦資料,了解沙俄時代窮人窮的原因?!蹲詈笠活^戰(zhàn)象》也可通過查資料,了解戰(zhàn)象以前鏖戰(zhàn)疆場奮勇殺敵的情景,而現(xiàn)在舊地重游,佇立江灘,激越悲壯,英雄末路,悲從中來,學生讀了,淚就情不自禁了。朗讀時體態(tài)語言與情感自然流露,二者融為一體。這種情感因素的挖掘,使情更濃,使學生對課文理解更透徹。
親情測試,能激發(fā)情感的迸發(fā)。以《慈母情深》一課的教學為例,可以結合《幸福賬單》和古詩《游子吟》及閱讀短文《為生母洗腳》等,以親情測試的方法,先讀后測的方式展開。
在這節(jié)課中,筆者引入心理學的一個測試。我對學生發(fā)出指令:請你們拿出一張最干凈的白紙,畫成圖表,一邊寫上自己最愛的人的名字,一邊是他(她)最愛你的幾件事。拿起你的筆,劃掉一個名字,等于這個人不存在了,然后再劃去一個,依次劃下去,直至只剩下一個。當學生劃名字時,有的學生滿面通紅,有的眼淚在眼眶打轉,有的在小聲啜泣,他們都舍不得,還小聲抗議。這個案例,虛擬“生死抉擇”,并讓學生在抉擇中不停地思考、傾訴、交流,學生在學習中反思。有的說:我剩下媽媽和奶奶時,我內心十分復雜,因為這兩個人都是我生命中最舍不得的人,她們都非常愛我,叫我難舍難分。
這時再導入課文,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劃出母親坐、轉身、又彎曲了背、又將頭發(fā)扎起、立即又陷入忙碌等動詞。
我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xiàn)母親為兒子辛勞的字詞,讓學生反復推敲關鍵詞,在現(xiàn)實與想象中比較,讀中想象,讀出感情。
在閱讀前設置一些讀前導問。
教師:母親這樣瘦弱,如此疲憊,勞苦掙錢,為的是什么?她在這么差的環(huán)境下,如此拼命掙得這么微小的收入多么不容易,但為了給兒子買書,竟一點兒不吝惜,這是為什么?“我鼻子一酸”又是為什么?
學生的真情被點燃了,情感被充分激發(fā)出來,他們有的留著眼淚朗讀,有的哽咽著讀,因為他們心底處處涌現(xiàn)愛的暖流。有感情的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性的活動。
讀文章要用心,體察文中每一個字詞,理解體會作者的情,教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內蘊的深情。邊讀邊想邊體悟。如,落葉飛花,本是平常物,在黛玉眼里,卻是自己的凄美情感和人生際遇的縮影;月缺月圓,見怪不怪,可在東坡心中,恰是作者坎坷生活的寫照。告訴學生,讀文章,要讀出情感心聲。讀梁曉聲的《慈母情深》,要讀到心底悲酸,熱淚盈眶,眼前要閃現(xiàn)出慈母慈祥善良勤勞的形象,久久不去,這樣才行;讀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要讀出黯然神傷,心如刀割,要為小女孩悲慘的命運忍不住深深扼腕嘆息才行;讀《長城》,則要讀出蕩氣回腸,對祖國歷史油然而生的敬意和自豪之感才行。要讓學生體會課文的情感因素,將心比心,以情促讀,才能撞擊心靈,撥動情感的心弦。
課堂更需有情人,師生真情共參與。教師要以真誠強烈的情感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處。教師就像導演,用真情演繹,用聲、色、心、動作來影響、感染、撥動學生之情,要會煽情。
如,教《橋》時,筆者組織學生演課本劇,我先分角色,自己先示范當“老漢”,讓一位學生當“小伙子”,一位當“大娘”,其余當逃難的群眾。我用課件配了大風暴雨的聲音,在課堂上我聲若洪鐘,精神飽滿,充當起“支書”,用很有激情的言語和表情來突出老漢的威嚴、冷靜和無私。
通過人們慌亂的狀態(tài)來表達老漢的沉著鎮(zhèn)定,并通過語言表達人物的情感,傳達老支書在洪水中搖搖欲墜的“生命橋”上自己臨危不懼讓別人獲得生的希望,給自己留下死的危險的大義,在深情朗讀中讓學生明白“橋”的含義。這樣,學生在參與“演”,模仿教師“演”的過程中,聽、說、讀、寫、做全方位調動,再配上合適的動作、神情,在聽中悟情,說中入情,想中生情,直至水乳交融,和諧共振。主動以情為動力的知識傳遞,學生易于配合、接受,在滿足他們的情感需要中,激起學生愉快的情感體驗。這種帶著濃烈感情的師生共演共讀法,能煽動情緒,主動融入到語文學習中。
教師還可適當畫畫。課堂上若能用畫表示文之言中言,能用圖表示悲中悲,其效果十分顯著。(實在不能自己作畫的可用課件圖片代替)文本中的喜怒哀樂,教師能以手中的粉筆,用簡筆畫或素描的方式,勾勒細描出一幅幅有情有義,似乎會說話,能笑能流淚的圖畫,來感染學生。如,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我用粉筆在黑板上作畫,先畫“雪花”,再畫一個赤腳瘦骨嶙峋的小姑娘,手中捏著一根火柴,讓學生學畫,再以緩慢、低沉、冰冷、哆嗦的語調,向學生講述:“天冷極了,下著雪,天又黑,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冰天雪地中走著……”學生看著畫,聽著講述的語調,全場寂靜,聲音哽咽,悲傷莫名,深深地為悲慘命運的小女孩傷感。這種以畫表情,用圖釋情的方法,大巧不工,易讓學生隨圖入境,隨畫入情,取得比單調朗讀更好的效果。
當然,這種技術要充分的備課,備學生的情感因素,根據(jù)文本的實際內容,才能確定,才能把作者情、學生情、教師情及教科書編者的情融會貫通,從而獲得“耳濡目染”的情感體驗。這樣,才能最真實地通過看圖,畫圖,讀文,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知語言和美術的魅力,獲得更充實豐富的情感感染。
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