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寧
法國“原樣派”對魯迅作品的譯介
劉宇寧
“原樣派”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活躍在法國文壇上的一個左翼前衛(wèi)文學團體,其成員都為當下公認的極具影響力的作家和文學理論家。該團體的骨干成員們信仰馬克思主義,贊同毛澤東思想,推崇魯迅,以《原樣》雜志為平臺,積極譯介魯迅的作品,將他視為“文學革命”的導師。然而,“原樣派”對魯迅的關(guān)注,是在特定歷史和社會背景下,帶有鮮明意識形態(tài)特征的解讀,旨在為自身的先鋒文學實踐確立理論依據(jù)。對中國文化的借鑒也成為了他們沖破傳統(tǒng)文學形式束縛的有力武器。隨著時代的變遷,該團體的文學主張已然轉(zhuǎn)變,而法國文學界對魯迅作品的譯介也開始更多地關(guān)注作品本身的文學性。
原樣派 魯迅 譯介 文學革命 索萊爾斯
[Résumé] Fondée en 1960, Tel Quel fut une revue littéraire d’avant-garde réunissant les intellectuels tels que Philippe Sollers, Julia Kristeva, Roland Barthes, etc. Certains de ses membres étaient disciples du mao?sme et publièrent des traductions et critiques sur Lu Xun, qu’ils considéraient comme le précurseur de la révolution littéraire. Il est pourtant à noter que cette interprétation inévitablement marquée par l’idéologie avait pour objectif de théoriser la pratique anticonformiste des telquelistes. La référence à la Chine était également pour eux une arme pour se libérer du joug de la littérature antérieure. De nos jours, les traducteurs fran?ais de Lu Xun s’intéressent davantage au texte et à la littérarité de ses écrits.
【項目】北京語言大學校級科研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專項資金資助)13YBG01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文藝思潮涌動,催生了結(jié)構(gòu)主義、新小說、新批評和精神分析等理論熱點。與此同時,大批西方知識分子開始接觸并研究馬克思主義,在此過程中毛澤東思想自然而然地被他們發(fā)現(xiàn),并迅速擁有了大批擁躉。隨著“毛主義”在西方影響力的不斷擴大,法國知識界對中國文化及文學愈發(fā)加以關(guān)注。在這一時期,魯迅的數(shù)篇雜文被譯成法文并在先鋒雜志《原樣》(Tel Quel)①亦稱為《如是》或《泰凱爾》,該雜志于1983年結(jié)束與瑟伊出版社(Seuil)的合作,更名為《無限》(L'Infini),現(xiàn)由伽利瑪出版社(Gallimard)發(fā)行。上刊登,在法國掀起了譯介魯迅作品的熱潮。
創(chuàng)刊于1960年的《原樣》雜志以“文學、哲學、科學、政治”為主題,聚集了一大批法國當時的先鋒作家和文藝理論家,刊登了大量激進的宣言和熱烈的文學辯論,成為當時先鋒文學和理論的主要論壇。
“原樣派”的文學探索過程與中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其領袖索萊爾斯在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戲劇》 (Drame)(1965)、《數(shù)》(Nombres)(1968)和《法》(Lois)(1972)都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中國元素。在索萊爾斯自稱為“已經(jīng)很中國的書”《戲劇》當中,他借用了《周易》里的六十四卦來設計小說的結(jié)構(gòu),在《數(shù)》和《法》中則出現(xiàn)了多處漢字和漢語拼音。另外他本人還聘請私人教師學習過兩年中文,而他志同道合的生活伴侶克里斯特瓦也曾取得過中文學士文憑,她也坦言自己深深地被中國文化所吸引并一度想成為漢學家①見Julia Kristeva, ? La Chine telle quelle ?, L'Infini, no90 printemps 2005, p. 135-139.。同時,在1968年“五月風暴”的社會背景之下,法國的左翼知識分子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推崇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主義”。1969年至1971年之間,“原樣派”與法國共產(chǎn)黨決裂,內(nèi)部成員也進行了重大調(diào)整,最終“親華派”的毛澤東思想追隨者們獲得了勝利。此間,索萊爾斯深入研究了毛澤東思想及其理論著作:1970年,索萊爾斯在《原樣》雜志刊登了自己翻譯的《七律·答友人》等十首毛澤東詩詞,并于 1971年撰寫了隨筆《論唯物主義》(Sur le matérialisme)。雖然其創(chuàng)作風格幾經(jīng)轉(zhuǎn)變,但“中國”始終是索萊爾斯作品中永恒的主題,也是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
懷有激進文學抱負的“原樣派”關(guān)注被毛澤東譽為“新文化的旗手”的魯迅,這是中法文學對話中的一次必然。1972年《原樣》雜志的48/49兩期中國專號上刊登了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1933)和《對于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意見》(1930)兩篇文章。在兩文之間,索萊爾斯親手撰寫了一段對魯迅的評述:“魯迅在革命的中國被看作是‘文化革命’的先驅(qū)。1966年10月31日在北京舉行了紀念魯迅的活動(七萬多紅衛(wèi)兵、農(nóng)民和士兵、文藝工作者代表參加了集會)……”②Philippe Sollers, Tel Quel, no48, hiver 1972, p. 151.。緊接著是姚文元當天所做的題為《紀念魯迅,革命到底》的演講中部分段落的譯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期的正文之前,赫然登出了魯迅《野草·題辭》中的一個段落,上方是法語譯文,下方是手寫體的繁體漢字: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
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
以及喬木并無可腐朽。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這是《原樣》雜志中第一次出現(xiàn)漢字,工整楷體,略向左傾斜。這些漢字出自誰之手暫且無法考證,但筆者大膽猜測這很可能是法籍華裔學者程抱一的手跡。程抱一與“原樣派”成員往來密切,常有切磋,而且索萊爾斯作品《數(shù)》中的漢字皆由程抱一親手書寫。這位唯一的華裔法蘭西學院院士為中國專號謄寫魯迅的散文詩也是順理成章。魯迅的這段文字可以說是“原樣派”力圖改變法語文學傳統(tǒng)的敘述方式,開展全新文本寫作實踐的宣言書。
1973年第53期《原樣》雜志上又刊登了米歇爾·露阿(Michelle Loi)翻譯的《革命文學》和其他幾篇尚未在法國出版的魯迅作品。露阿為這些文章撰寫了長篇序言《讀魯迅》(Lire Luxun),她毫不諱言地承認:
由于其風格言簡意賅,其對一個動蕩時代的歷史參照,其語言已不再是當今的口頭語言,魯迅讓人覺得很難(懂)。因此我從未敢真正地涉及他,盡管我一直有這個愿望。今年夏天——這個應該說出來——因為菲利普·索萊爾斯在六月請求我給《原樣》一些我最喜愛的魯迅作品的譯文,我才敢于打開了這二十一卷作品的最初幾篇,像中國人說的那樣“啃骨頭”。由于我在有關(guān)中國的領域中經(jīng)常遇到(此類情況),這種大膽將我?guī)нh了。很遠,也就是很近。①Michelle Loi, ? Lire Luxun ?, Tel Quel, no53 printemps 1973, p. 49.
在這篇序言中,露阿介紹了魯迅用筆進行戰(zhàn)斗的一生,認為魯迅是一名“馬克思主義戰(zhàn)士”和“無產(chǎn)階級作家”。她多次強調(diào)魯迅贊同毛澤東的主張,關(guān)注他的著作,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同路人。她評價魯迅道:“如果我們可以說有一個人的風格是其政治斗爭和道德觀念的一部分,這個人就是他?!雹贛ichelle Loi, ? Lire Luxun ?, Tel Quel, no53 printemps 1973, p. 59.露阿進一步指出,魯迅的作品對當時的法國也十分有意義,“因為我們所生活的社會與他(魯迅)的有很多相似之處……他有關(guān)階級斗爭和不同類型敵人的分析對我們而言不是那么的陌生……我們應該學會像他那樣毫不留情,不抱無謂幻想地清除社會主義陣營里的‘蛀蟲’”③同上。。
露阿夫人是法國魯迅研究的先行者,受到結(jié)構(gòu)主義馬克思主義者阿爾杜塞(Althusser)和比較文學大師艾田蒲(étiemble)的影響,露阿夫人由研究古典文學轉(zhuǎn)向了對魯迅的譯介。她成立了魯迅研究小組,積極致力于將魯迅及其作品全面介紹給法國知識界。從她對魯迅的評價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從某種意義上說,魯迅是露阿的“精神偶像”,是她理想中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化身。
可見,“原樣派”與露阿夫人合作對魯迅所進行的譯介,與當時該文學團體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是密不可分的。1968年的“五月風暴”是法國的社會和知識界的一次“地震”。這期間,馬克思主義在法國得到了空前廣泛的關(guān)注?!霸瓨优伞闭窃谘芯狂R克思主義的同時,接觸到了毛澤東主義,并認為他是繼列寧之后最忠實、最優(yōu)秀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擁護毛澤東思想,向往中國正在進行的“文化大革命”,認為這是一場與“五四運動”一樣偉大的文化變革。這當然是對文革的一種理想化誤讀,卻是“原樣派”在法國知識界進行論戰(zhàn)的重要理論武器。他們認為當時的法國共產(chǎn)黨已經(jīng)成為資產(chǎn)階級文化的管理者,與他們所倡導的前衛(wèi)文學探索格格不入。他們一方面要與學院派的知識體系決裂,不愿意固步自封在教條化語言的小團體中,另一方面,也要與政治上的修正主義(法共)決裂。
1974年,“原樣派”代表團訪華④1974年4月至5月間,“原樣派”一行五人:菲利普·索萊爾斯、朱麗亞·克里斯特瓦、羅蘭·巴爾特、馬爾斯蘭·普萊奈和弗朗索瓦·瓦爾(Fran?ois Wahl),訪問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陽和西安等地。歸國之后,以兩期雜志(第59、60期)的篇幅介紹了在中國的見聞,并刊登了魯迅的《門外文談》(1934),依然由露阿翻譯并作序。魯迅的這篇文章探討了文言文繁復艱澀的特點,提議進行文字改革。露阿也在序言中將本文論點與中國所進行的拼音普及和文化大革命結(jié)合在一起進行了論述。魯迅在五四運動之后倡導“革命的文學”,而“原樣派”卻在“法國式文化革命”的視域中大力推動“文學前衛(wèi)實踐”,這是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背景中的同一種文學理想,也是“原樣派”推崇魯迅,譯介魯迅的初衷。
“原樣派”關(guān)注魯迅的時期也是其進行前衛(wèi)文學探索和實驗的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當屬索萊爾斯的《法》(1972)。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十分具有顛覆性,其標點和斷句方式都與傳統(tǒng)的敘事文學截然不同,語言十分有音樂感,讀起來像一首散文詩。更為特別的是,這是一部巴別塔式的小說,除了主體是法語之外,還穿插了英、德、意、西、阿、中等語言片段,甚至還有一段樂譜。文中出現(xiàn)的漢語除了漢字,還有漢語拼音,所涉及的大多是道家文化和毛澤東著作?!斗ā返母锩约捌鋵鹘y(tǒng)文學形式的挑戰(zhàn)是顯而易見的。
索萊爾斯的研究者讓-米歇爾·陸(Jean-Michel Lou)提出,魯迅和索萊爾斯是從兩個相反的方向進行的“同一種斗爭”。二人的出發(fā)點是類似的,都試圖擺脫本國文學語言的束縛,想通過語言的革新來推動精神和社會層面的嬗變。而在實際的寫作實踐當中,他們對 “文言”的態(tài)度卻背道而馳:魯迅在中國的文學語言中感到窒息,受到西方語言的吸引,他不僅致力于用口頭語言來浸染他的語句,還借用西方語言來肢解漢語句子的連貫性;而索萊爾斯對法語所進行的實驗性解體卻將他引向了漢語,尤其是文言文,從《法》開始,他在文本中大幅省略冠詞,用并列句替代從句,《法》中標點的使用已經(jīng)明顯減少,而在索萊爾斯之后的作品《H》(1973)和《天堂》(Paradis, 1981)中則完全廢除了標點符號和大寫字母??偠灾奶剿髟谟趨⒖嘉难晕牡木珶捫问?,進行法文句法的簡化。
雖然,相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學抱負曾一度讓“原樣派”將魯迅視為榜樣,也曾將中國當做革命的烏托邦,然而由于時代背景的差異和轉(zhuǎn)變,“原樣派”的中國之旅結(jié)束后,其“毛主義”的一頁隨之翻過,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漸漸遠離了政治。索萊爾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后的創(chuàng)作再次回歸了傳統(tǒng),只是對中國文化的借鑒依然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
法國文學界對魯迅的研究在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之后,逐漸進入了一個“去意識形態(tài)化”的階段,研究者和譯者已不再強調(diào)魯迅的政治立場,而是轉(zhuǎn)向?qū)ζ湮谋镜年P(guān)注。著名漢學家弗朗索瓦·儒連(Fran?ois Jullien)的《魯迅,寫作與革命》(Lu Xun, écriture et révolution, 1979)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他闡述了自己對魯迅進行研究的角度:如果有一個真實的魯迅,那就是他的文字,并且我們是通過對他文字的研究來認識他的?;蛘哒f,唯一的具體身份就是這個文字本身。近年來,在法國翻譯和研究魯迅作品的杰出代表當屬塞巴斯蒂安·韋(Sébastien Veg),他翻譯了《彷徨》(2004)和《吶喊》(2010),并撰寫了多篇有關(guān)魯迅的研究文章。他在譯介魯迅的過程中,詳盡地分析了時代背景,并密切關(guān)注了魯迅在歐洲現(xiàn)代性與中國相結(jié)合的過程中感受到的精神痛苦。他的這一角度也引領了當下法國魯迅研究的主要方向。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
(責任編輯: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