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丹丹 玉成 曾琳
?
98家企業(yè)的貨款哪兒去了
文/徐丹丹玉成曾琳
從2006年4月到2014年7月,一個以3人為核心的詐騙團伙成功地騙取了湖北武漢、江蘇蘇州兩地98家企業(yè)共計價值人民幣734萬余元的貨物。他們假冒他人姓名設立公司,通過障眼法裝扮成有“實力”的企業(yè)以獲取供貨商的信任,在未支付或僅支付小部分定金的情況下取得貨物后迅速逃匿。隨著他們的“生意”越做越多,一張無形的法網也向他們張開……
2015年4月24日,一起合同詐騙案在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qū)人民法院公開宣判:被告人黃某、何某和潘某均以合同詐騙罪被判處刑罰,其中黃某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0萬元;何某被判處有期徒刑14年零6個月,并處罰金20萬元;潘某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并處罰金10萬元。
這3個人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均為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qū)龍頸鎮(zhèn)人,只上過初中或高中,都沒有正當職業(yè)。
現年44歲的被告人黃某,1989年6月初中畢業(yè)后就在深圳、廣州打工直到1995年。爾后,黃某回到家鄉(xiāng),開了家電瓷廠,并一直干到2000年。潘某與何某是同村人,從小一起長大,兩人于2011年在江蘇南京實施詐騙時結識了同鄉(xiāng)黃某。
比黃某大兩歲的何某,1989年從廣東省清遠市中學畢業(yè)后,一直做生意為生。而比黃某小5歲的潘某,曾因犯票據詐騙罪、合同詐騙罪于2005年11月25日被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q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7年零6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7.1萬元。2006年4月12日,潘某被監(jiān)外執(zhí)行。
為實現快速“致富”,3人走到了一起。潘某想出一個“高招”——成立一家公司,然后以與廠家簽訂合同的方式進行詐騙。黃某、何某對此頗感興趣,3人一拍即合,開始踏上他們在湖北武漢、江蘇蘇州兩地實施一系列合同詐騙犯罪的“旅程”。至歸案時,3人已在兩地作案詐騙98家企業(yè)的734萬余元,包括在武漢詐騙了38家企業(yè)的214萬余元,在蘇州詐騙了60家企業(yè)的520萬余元。
為成功實施詐騙和逃避警方偵查,3人在作案前作了精心的策劃和準備,包括購買他人身份證、注冊成立公司、化身公司高管以及租房建廠等。
2006年4月至7月,被告人何某伙同潘金鋒(已判刑)、江清桃、“江小鋒”(均另案處理)來到蘇州市相城區(qū)望亭鎮(zhèn),采用欺騙手段取得了勤雜工王國林的身份材料,冒用王國林的名字通過中介公司注冊辦理了“蘇州港達電子制品廠”的營業(yè)執(zhí)照。爾后,長相斯文的江清桃假冒“陳建鋒”任該廠總經理助理,何某假冒“何海明”任該廠主管,潘金鋒假冒“王國省”任該廠車間及后勤主管,他們以“蘇州港達電子制品廠”的名義,先后與蘇州吳中經濟開發(fā)區(qū)越溪華成工業(yè)機械設備廠等60家企業(yè)訂立了書面或口頭合同,在取得對方交付的貨物、錢財后逃匿。經鑒定,被告人一伙在蘇州騙得財物價值共計人民幣520萬余元。
來到武漢實施詐騙之前,潘某在廣州火車站以每張250元的價格購買了“林永勤”“龔立新”“陸如能”3張身份證。
2014年4月至7月,3名被告人伙同黃建民、“羅鏡”(均另案處理)經預謀后,來到武漢市江夏區(qū)鄭店街同心村,冒用“林永勤”的名義租賃了位于該村的某工業(yè)園25號廠房作為公司辦公場所,然后通過中介公司注冊辦理了“武漢庭輝電器有限公司”的營業(yè)執(zhí)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并刻了公司印章。
隨后,3人對在自己公司的任職進行了劃分,因為潘某覺得黃某與“林永勤”身份證上的照片很相像,便決定由黃某假冒“林永勤”任公司總經理,何某假冒“龔立新”任公司副總經理,潘某假冒“陸如能”任公司業(yè)務經理。他們以“武漢庭輝電器有限公司”的名義,分別與武漢市千雅裝飾材料有限公司等38家單位訂立了書面或者口頭合同,要求對方將貨物送到公司,由被告人一伙安排“羅鏡”簽收,并指使黃建民(化名“李文”)和“羅鏡”將貨物運至湖北省咸寧市,一部分在當地低價處理變賣,一部分轉運至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qū)西灣路田心7號倉庫。
2014年7月6日,被告人一伙在轉移貨物后逃匿至廣東省,將7號倉庫中的貨物銷贓后進行了分贓。后經鑒定,被告人一伙在武漢騙得的財物價值共計人民幣214萬余元。
3名被告人為何能在武漢、蘇州兩地成功詐騙98家企業(yè)?根據其在外地打工和在家鄉(xiāng)辦廠的經驗,3人是號準了被騙方的“脈”,周密地設計和策劃詐騙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以達到他們成功騙取財物的目的。
這3名被告人了解生意人相信“眼見為實”和急于成交的心態(tài),他們?yōu)槊恳淮涡序_都制訂了周密的行動方案,如租賃廠房、雇人裝修,購置辦公家具、窗簾、飲水機、租賃花卉盆景、采購空調、電腦及其他辦公用品,以及聘用員工等。設計準備好一切后,他們通過互聯網黃頁以及電信公司號碼本尋找供貨商,聯系他們送貨物到行騙的公司,并邀請他們到現場實地考察。
供貨方來到他們精心裝修的公司辦公現場,看到辦公環(huán)境寬敞明亮、辦公設施氣派上檔次、經營現場如火如荼,遂產生了這是一家長期經營、有“實力”的企業(yè)的錯覺,逐漸放松警惕,在騙子們未支付任何定金或僅支付少量定金的情況下,同意先將貨物發(fā)運過來再進行結算,使得騙子們有機可乘,迅速拖走貨物,變現后人間蒸發(fā)。并不高明的騙術就這樣蒙蔽了眾多的“客戶”,乖乖地掉進他們精心設計的陷阱。
若碰到有的供貨商不信任,他們就提出用轉賬支票和現金支票付錢,再將兌付時間延后,以穩(wěn)住供貨商,讓他們先把貨拉過來。待貨物到了倉庫以后,就會立即被轉運到廣州。
2006年4月至7月期間,3人伙同他人先后以訂立虛假合同的方式,從蘇州越溪華成工業(yè)機械設備廠等企業(yè)騙得雙邊式流水線、手動切角機、公司班桌、班椅、文件柜、窗簾、鐵絲、鋼絲鉗、線槽等各類物品,價值從4132元至37.2萬元不等。
2014年6月1日至6月底,他們以“武漢庭輝電器有限公司”的名義與武漢20多家有限公司簽訂合同32筆,詐騙文具、打印機、傳真機、電腦、鈦白粉、塑膠顆粒等價值數百萬元的貨物。
其中僅2014年6月10日一天,黃某、何某、潘某就伙同黃建民、“羅鏡”,由潘某假冒“陸如能”,由何某假冒“龔立新”,以“武漢庭輝電器有限公司”的名義分別與武漢市黃陂區(qū)李集塑料包裝廠、宏德塑料包裝廠、武漢雨坤包裝材料有限公司分別簽訂采購合同,騙得3家企業(yè)PE塑料袋3069.7公斤和13.7萬余條,共計價值人民幣17.6萬余元。
3人還如法炮制,于2014年6月11日分別與武漢市進拓五金建材經營部、永年縣族成緊固件有限公司、武漢市通力通緊固件有限公司簽訂購銷合同,騙得上述公司各種類型銅芯電線12萬米,銅雙頭螺栓2萬余根,共計價值人民幣24萬余元。
從3名被告人的供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詐騙的手段。黃某說,在武漢市江夏區(qū)作案期間,選擇該區(qū)某工業(yè)園的廠房,就是因為該廠房“新些、好看些”,而3人在支付了定金2萬元后,根本就沒有想過支付尾款。同時,為了行騙方便,他們將租用的廠房重新裝修了一遍,預訂電腦、窗簾、綠植、盆景等辦公用品和設施,并聘請了20多名員工,造成他們是一家正規(guī)公司,而且生意很紅火的假象,以取得行騙對象的信任。至于冒用假名,是為了行騙后逃避公安機關的打擊處理。
到了2014年7月6日,3名被告人給每個員工發(fā)了工錢后,以廠里大型設備未到、天氣炎熱為由給員工放假。當天下午,3人帶上公司里所有的家當,乘坐出租車經咸寧、長沙,再乘坐大巴到達廣州。在廣州,3人將貨款分贓后就分手了。據3人自己供述,黃某一共分得約20萬元,何某分得約17萬元,潘某分得約14.5萬元。
到了2014年7月8日,有供貨商到他們的“公司”討債,才發(fā)現這竟是一場騙局。
2014年7月8日,武漢市江夏區(qū)鄭店派出所接到武漢金牌電纜塑料有限公司的報案,稱公司價值7.7萬元的銅芯電線可能被“武漢庭輝電器有限公司”騙走。接到報警后,派出所值班干警立即趕赴現場,發(fā)現該公司早已人去樓空。隨后,派出所陸續(xù)又接到共計38家受害商戶的報警,反映自己的貨物被“武漢庭輝電器有限公司”以訂購合同的形式騙走。
由于案情重大,武漢市公安局江夏分局技術偵查、視頻偵查和武漢市公安局網絡偵查部門全力以赴偵破此案,在廣東清遠市公安局的配合下,很快,3名嫌疑人相繼落網。
案發(fā)后,3人分別于2014年7月26日、8月21日被刑事拘留,同年9月2日被逮捕。2015年2月6日由武漢市江夏區(qū)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2015年4月8日,武漢市江夏區(qū)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此案。
案件審理時,被害人之一的李某指證:“2014年5月29日,一個叫‘羅鏡’的人說他們需要一些辦公用品,要我與他們林總聯系一下。下午我到庭輝公司后,林總接待了我。5月30日我將價值945元的辦公用品、日雜用品送到該公司,是‘李文’簽收的。次日林總打電話要求再送一批辦公及日雜用品,我又將價值2451.9元的物品送到該公司,并在林總辦公室簽訂了一份供貨合同。6月4日、5日、26日,在林總的要求下,我分別把價值902元、648元、372.2元的貨物送到公司,最后一次我送了30卷封箱膠。7月15日我查賬發(fā)現貨款未到,才發(fā)現自己被騙了?!?/p>
另一被害人喻某也證實:“2014年6月6日,庭輝公司副總經理龔立新給我打電話,問我們做不做PE塑料袋,我說做。后來我去了該公司,龔立新接待了我,并把他們公司的‘三證’復印給我,還與我草簽了一份訂購合同,我要求訂一份正式的合同。次日上午,我將正式合同傳給他,他們當天回傳了。6月24日我把貨物送到該公司,是‘羅鏡’簽收的,龔立新表示要把賬號傳給他,好給我們付款。7月9日我去要貨款時才發(fā)現被騙了,被騙的1568.8公斤PE塑料袋總價值4.9萬余元?!?/p>
本案主審法官指出,被告人黃某、何某、潘某所使用的詐騙手段,涉及合同詐騙罪中的典型形態(tài),包括“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以及“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后逃匿”。每筆詐騙的金額并不是特別巨大,有的甚至沒有使用“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xù)簽訂和履行合同”這種漸進式的釣魚手法。他們每次都能詐騙成功,導致眾多商家被騙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出貨一方的輕信和大意,在初次交易中沒有要求支付任何款項,也沒有要求就款項支付提供任何擔保,甚至沒有任何中間介紹人即直接發(fā)貨交易,導致貨物被轉賣后無法追償。
一審宣判后,3名被告人均表示服判,沒有提出上訴。
案件塵埃落定后,那些經商多年的被害人也意識到,3名被告人的騙術雖然并不高明,卻屢屢詐騙得手,也和被害人的市場風險意識淡薄,急功近利,缺乏法律意識不無關系。
據武漢市中級法院刑二庭承辦法官介紹,2013年至2015年8月,武漢兩級法院審結一審合同詐騙犯罪案件169件,依法對215人判處刑罰。當前合同詐騙犯罪呈高發(fā)態(tài)勢,表現為詐騙犯罪的數額越來越大;詐騙手法多樣化,受利益驅動,行騙人員既有通過自我包裝、制造誘餌,利用小額利益設計騙局實施詐騙,也有公開冒用高知名度單位或個人名義,以及利用現代傳媒制造虛假信息實施詐騙;案件日趨復雜,合同詐騙犯罪大多與偽造國家機關公文證件、走私、偷稅、騙取出口退稅、虛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非法出具金融票證、票據詐騙、洗錢、掩飾隱瞞犯罪所得以及行賄、受賄等犯罪緊密聯系,往往是偵破一案,多案被牽連出水;復雜、巨額的合同詐騙案件涉案被害人多,社會影響惡劣,容易激化社會矛盾,危害后果嚴重。
為有效地遏制合同詐騙犯罪,提高公眾防范意識,本案承辦法官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進一步完善合同詐騙罪的法律規(guī)范,增加數罪并罰的法律規(guī)定,懲治社會危害嚴重、涉及多罪名的合同詐騙犯罪,以避免罰不當罪和執(zhí)法失衡的現象發(fā)生,加大罰金的處罰力度,對犯罪分子在經濟上起到懲罰作用。
二是加大財產保全措施的運用。對在執(zhí)法、偵查活動中發(fā)現的涉案財產,相關執(zhí)法辦案機關應當積極采取財產保全措施,依法進行查封、扣押,防止用人單位或者個人再次隱匿、轉移財產,為及時追回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提供保障。
三是堅持罪刑法定原則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并重,在加大查處打擊懲處力度的同時,始終嚴格按照法定要件認定合同詐騙犯罪,依法區(qū)分合同履行瑕疵、民事欺詐與惡意詐騙犯罪行為。對于積極承擔挽回、賠償被害人損失的被告人,依法酌情從寬處罰。
四是加強法制宣傳,提高防范能力。要加大民法通則、合同法及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知識的宣傳力度,定期公布典型案例,以案說法、正面引導,增強社會防范意識和防范能力。
責任編輯/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