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祥,李應紅,許 興,敖士滿,肖士文
(六盤水市盤縣第二人民醫(yī)院,貴州 六盤水,553000)
隨著微創(chuàng)器械及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成熟,腹腔鏡手術已不再局限于原有的適應證與禁忌證,但部分病例可因膽囊及三角區(qū)復雜的解剖變異及病理變化導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術中困難。對于困難LC,目前尚無統(tǒng)一定義,有學者認為是指患者的病變狀態(tài)給手術帶來困難與危險[1]。我們將術中遇到的腹腔嚴重粘連、膽囊及三角區(qū)嚴重粘連、膽囊管增粗、結石嵌頓、膽囊三角解剖變異、脂肪堆積、肝葉肥大影響操作、膽囊萎縮或嵌于肝內、瓷瓶樣膽囊或冰凍三角、膽囊結石巨大、充滿型結石、膽囊明顯炎癥、水腫、壁增厚≥0.6 cm界定為LC 的術中困難因素,本組部分病例存在兩種及以上困難因素。筆者認為基層醫(yī)院在支持系統(tǒng)資源相對缺乏的情況下,出現(xiàn)術中困難時需要更穩(wěn)健的處理措施、更高的施術技巧。2002年8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完成1 900 余例LC,其中106 例出現(xiàn)術中困難,1 例行腹腔鏡膽囊造瘺術,4例中轉開腹,余101 例均經(jīng)應急處理及靈活施術,順利完成LC,LC 成功率95.28%,均無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106 例患者中男67 例,女39 例。27~81歲,平均(50.4 ±14.4)歲。病程3 d~32年,平均(11.6 ±8.2)年。包括急性結石性膽囊炎45 例,慢性炎癥急性發(fā)作31 例,慢性結石性膽囊炎17 例,慢性萎縮性膽囊炎11 例,膽囊息肉2 例。有上消化道手術史1 例,有剖腹產(chǎn)手術史4例,合并肝硬化(肝功能Child B 級)1 例。
1.2 手術方法 均采用氣管插管全麻?;颊呷☆^高足低、左傾斜位。經(jīng)臍常規(guī)或開放法建立氣腹,壓力維持在10~12 mmHg,行三孔法LC。分離鉗、電凝鉤、吸引器、電剪刀、彈簧鉗結合分離粘連。遵循“順逆結合、鈍銳結合、膽囊前后三角分離結合”,“寧傷膽,勿傷腸、肝、管”的原則。張力大、水腫明顯時,可切開減壓,行膽囊順行切除、逆行切除、大部切除、中轉開腹或腹腔鏡膽囊造瘺術。萎縮膽囊行膽囊全切、大部或部分切除,肝內膽囊行膽囊大部切除,殘留膽囊壁電刀燒灼,殘端縫合,避免膽漏。巨大結石、充滿型結石、結石嵌頓膽囊壁水腫增厚時,可切開膽囊壁或膽囊管探查取出結石,以利抓持、分離切除或取出膽囊,取出結石及巨大結石夾碎后,置入指套取出。三角區(qū)脂肪堆積,辨認“脂肪窗”(膽總管天然的解剖標志:在膽總管的十二指腸上段的下方區(qū)域,局部的脂肪組織沉積很少,稱為“脂肪窗”),尋找哨兵淋巴結,在“危險區(qū)域”(沿“脂肪窗”向上10~1l cm,向右1 cm內的區(qū)域界定為“危險區(qū)域”)外打開壺腹部脂肪堆積層[2]。辨明三管關系,注意常見血管變異或膽道變異,對可疑管道及走向膽囊的束帶組織,仔細辨認后上夾,膽囊動脈意外切斷出血用紗布壓迫看清后電凝、縫扎或上夾,鏡下無法止血應果斷開腹。肝葉肥厚,調整體位,以清晰顯露。創(chuàng)面滲血少,電凝或噴灑醫(yī)用生物蛋白膠封閉,滲血多用止血紗布填塞。巨大結石、充滿型結石或膽囊明顯炎癥、水腫、壁增厚≥0.6 cm,順、逆結合分離切除,取石鉗夾碎結石,擴張、延長切口后取出,注意不要穿破膽囊壁,局部膽汁或結石污染的患者,充分沖洗,置管引流。
101 例經(jīng)應急處理、謹慎施術,順利完成LC:其中膽囊動脈變異9 例(膽囊后動脈4 例、膽囊多分支動脈5 例),局部或腹腔粘連23 例(19 例膽囊周圍及網(wǎng)膜粘連、4 例剖宮產(chǎn)術后膽囊周圍、腹腔及網(wǎng)膜粘連),局部脂肪堆積13 例,肝葉肥大3 例,膽囊管或頸部結石嵌頓11 例,Ⅰ型Mirizzi 綜合征1 例,膽囊萎縮11 例,肝內膽囊8 例,膽道變異2 例(1 例為雙膽囊管,1 例膽囊管匯入右肝管),巨大膽囊結石8 例,充滿型膽囊結石7 例,充血水腫、化膿壞疽、膽囊壁明顯增厚5 例。5 例未完成LC:1 例膽囊化膿壞疽三角區(qū)閉塞,行腹腔鏡膽囊造瘺,4 例中轉開腹,其中1 例有上腹部手術史,開放法建立氣腹失敗;1 例合并肝硬化,膽囊床滲血多,中轉開腹止血;2 例冰凍三角,開腹行膽囊大部切除術。手術時間60~240 min,平均(139.5 ±46.0)min;術中出血量10~200 ml,平均(85.7 ±49.9)ml。69 例放置腹腔引流管,術后引流液多為淡血性,引流量10~80 ml/d,平均(39.4 ±20.3)ml/d。術后3~7 d 拔除引流管,平均(4.75 ±1.09)d。術后1~5 d 開始進流質飲食,平均(2.65 ±1.12)d。術后3~11 d痊愈出院,平均(6.15 ±1.98)d。81 例隨訪3~12個月,平均(6.82 ±1.95)個月,6 例感右上腹部隱痛不適,自行服用消炎利膽片半個月后消失;5 例上腹部飽脹不適、4 例輕度腹瀉,3 個月后癥狀消失。余患者未見不良并發(fā)癥。
LC 術中困難多指因膽囊及周圍、三角區(qū)與網(wǎng)膜粘連;膽囊急性炎癥、化膿壞疽;慢性炎癥、萎縮、纖維化、冰凍樣改變;膽囊頸、管結石嵌頓,膽囊嵌于肝內;Ⅰ型Mirizzi 綜合征;上腹部手術史腹腔廣泛粘連;局部膽道、血管變異;Calot 三角區(qū)脂肪堆積、肝葉肥厚或合并肝硬化、門脈高壓等基礎病變導致氣腹建立困難、膽囊三角結構難辨認、粘連難分離、膽囊難顯露、出血難處理、膽囊取出困難等需要謹慎處理的情況。困難性LC 是相對于簡單的LC 而言的,陳春國等[3]認為,對于多發(fā)結石、結石嵌頓、膽囊管增粗、膽囊三角解剖不清、局部解剖變異等術中困難情況,選擇性膽囊管切開探查可避免結石殘留,減少繼發(fā)結石與膽管損傷。何信眾等[4]認為,發(fā)生術中困難的LC,積極術中膽道造影有助于明確膽道解剖,預防膽道損傷,避免結石遺漏。
3.1 常見術中困難及處理
3.1.1 膽囊動脈變異 膽囊動脈變異包括右肝動脈或肝固有動脈變異、膽囊后動脈及多支膽囊動脈。對復雜困難型膽囊,較常發(fā)生增生或變異血管分支,增加手術出血發(fā)生率。本組剝離膽囊時4 例膽囊動脈后支切斷、5 例膽囊動脈多分支切斷引起術中出血,迅速用紗布壓迫,吸引器吸引,看清出血部位后1 例電凝、2 例上Hem-o-lok 夾、6 例用直角鈦夾鉗上鈦夾。陳訓如等[5]認為,膽囊動脈起源與走行變異是造成手術困難、術中大出血中轉開腹的重要原因,對膽囊三角內走行較粗大的動脈,首先應考慮是否存在右肝動脈或肝固有動脈的解剖變異,處理膽囊三角區(qū)未見明確膽囊動脈時,應注意膽囊后動脈的存在,對多支膽囊動脈,應防止遺漏。注意淋巴結的動脈標志,禁忌“膽囊動脈骨骼化”,注意膽囊動脈后支或膽囊動脈多分支的存在,對走向膽囊的束帶組織先鉗夾后切斷,是預防動脈變異出血的關鍵。
3.1.2 局部或腹腔粘連 局部或腹腔內粘連可導致氣腹建立困難、術野顯露困難、手術操作困難、臟器容易損傷,必要時可選擇開放法建立氣腹。膽囊周圍中重度粘連時多伴有膽囊三角的粘連,對粘連膽囊三角的解剖是困難LC 成功的關鍵,辨清“三管一壺腹”關系,緊靠安全側對抗張力牽引分離,“寧傷膽,勿傷腸、肝、管”是處理腹腔、膽囊及周圍或三角區(qū)粘連的關鍵,仔細分離右上腹粘連,嚴重粘連適時中轉手術可避免胃腸道損傷[6]。本組19 例探查發(fā)現(xiàn)膽囊及三角區(qū)周圍嚴重粘連,4 例剖宮產(chǎn)術后,經(jīng)臍上做10 mm 切口向上穿刺建立氣腹,探查發(fā)現(xiàn)局部及腹腔嚴重粘連。急性炎癥粘連,采取鈍、銳性結合,電切、電凝結合分離;慢性炎癥粘連,采取分離鉗、電剪刀、電凝鉤、吸引器結合,鈍、銳性結合分離;肝臟臟面粘連,“寧傷膽囊,勿傷肝臟”采取電切或剪刀銳性分離,避免撕裂出血;腹壁粘連,“寧傷腹壁,勿傷腸管”,分離鉗、剪刀、電凝鉤結合分離;膽囊與腸管粘連,“寧傷膽囊,勿傷腸管”,于膽囊壁漿膜層下鈍、銳性分離,避免腸管損傷;冰凍樣粘連選擇逆行切除或開腹手術。估計腹腔粘連重,直視下建立氣腹可有效防止嚴重的大血管、內臟損傷。本組1 例有上消化道手術史,開放法建立氣腹失敗而中轉開腹,后證明膽囊周圍與腹腔廣泛粘連。
3.1.3 局部脂肪堆積或肝葉肥大 脂肪堆積常見于肥胖患者,脂肪堆積有三種:薄層脂肪均勻堆積;塊狀脂肪均勻堆積;脂肪堆積伴慢性炎癥[7]。本組7 例為薄層或塊狀脂肪均勻堆積,處理相對容易,用電鉤打開脂肪層,分離鉗結合直角分離鉗仔細分離后顯露三管關系,順利完成LC;6 例屬于脂肪堆積伴慢性炎癥,因局部炎癥組織粘連分離困難,辨清壺腹部、“脂肪窗”及“危險區(qū)域”[1],先分離膽囊后三角,結合膽囊三角分離,在危險區(qū)域外打開壺腹部脂肪堆積層,分離鉗結合吸引器,吸分結合,鈍、銳性分離結合,逐步顯露膽囊管,順利完成手術。本組3 例肝葉肥大,經(jīng)積極調整頭高、腳低位基本顯露膽囊三角結構,順利完成手術。
3.1.4 膽囊管或頸部結石嵌頓 陳宇罡等[8]認為,術中發(fā)現(xiàn)膽汁成分異常、膽汁發(fā)黑、混有膽泥、膽汁流出動力學異常、無膽汁流出或流出困難、膽囊管形態(tài)學異常、膽囊管增粗、直徑>4.0 mm、局限性膨大、質硬等,應高度懷疑膽囊管結石,應行膽囊管切開探查或術中膽道造影明確后再切除膽囊。本組8例膽囊管結石嵌頓:(1)5 例膽囊管嵌頓結石距膽總管較遠,3 例膽囊管無擴張,直接用Hem-o-lok 夾夾閉,2 例膽囊管擴張,分離鉗將嵌頓結石推向壺腹部,階梯施鈦夾或Hem-o-lok 夾夾閉;(2)1 例嵌頓結石距膽總管較近,先夾閉近端膽囊管,將結石推入壺腹部切除膽囊;(3)2 例膽囊管結石嵌頓不易驅動,1 例切開壺腹部取出結石,觀察有膽汁溢出再夾閉,1 例無膽汁溢出證實膽囊管殘端閉塞無結石殘留后夾閉,如膽囊管殘端過短無法夾閉,可采用縫扎閉合殘端或圈套器套扎殘端。張國偉等[9]報道,結石嵌頓無法推動、膽囊管無打結間隙時,可采用“T形剪開法”(沿膽囊管長軸剪開0.5~1.0 cm,或縱行剪開)擠出結石后結扎或縫合膽囊管。本組4 例膽囊頸結石嵌頓:(1)2 例擠壓不能松動,先局部切開取出結石,膽囊管無擴張,Hem-o-lok 夾夾閉后切除膽囊;膽囊管擴張的患者,為避免結石殘留,可行膽囊管切開探查;(2)1 例逆行剝離膽囊至頸部,切開局部取石,在結石取凈情況下保留部分頸部組織于殘端膽囊管處,縫合關閉;(3)1 例頸部結石嵌頓壓迫肝總管,考慮Ⅰ型Mirizzi 綜合征,逆行膽囊大部切除[10],殘余黏膜電凝破壞后連續(xù)縫合關閉殘端。方新社等[11]認為,常規(guī)使用分離鉗輕夾膽囊管向上刮推,必要時切開取石或近端上夾膽囊管切開配合刮推,可有效避免結石殘留及膽總管繼發(fā)結石。
3.1.5 冰凍三角 2 例膽囊及三角區(qū)冰凍樣、胼胝樣改變,膽囊無法夾持,中轉開腹行膽囊大部切除;1例膽囊化膿壞疽,三角區(qū)冰凍樣改變,分離膽囊粘連后行膽囊造瘺術。采取鈍、銳性結合分離、“寧傷膽,勿傷管”是處理“冰凍三角”的關鍵。三角區(qū)纖維化嚴重,呈冰凍樣,強行分離易致意外損傷,可采用“困難膽囊簡單處理”法[12](自膽囊底部切開膽囊,取出結石,行膽囊大部切除,黏膜燒灼,殘端閉鎖)。如膽道與周圍器官難以分離,應警惕內瘺的可能,術中膽道造影或中轉開腹可減少意外損傷。筆者認為,局部炎癥較重、三角區(qū)結構無法解剖時,為減少意外損傷,選擇腹腔鏡膽囊造瘺也是可行的。詹世林等[13]認為,對于膽囊三角區(qū)機化明顯、緊密粘連的患者,分離膽囊三角區(qū)時應緊貼膽囊壁分離,甚至可保留部分膽囊壁,只剝離其黏膜層,膽囊管分離困難時,可采取順逆、膽囊前后三角分離相結合,對機化、粘連重、解剖不清的患者,應積極中轉開腹。
3.1.6 膽囊萎縮或嵌于肝內 萎縮性膽囊炎膽囊周圍及三角區(qū)粘連一般較重,在分離粘連時,以能滿足手術需要為原則,不作廣泛及不必要的分離,把握“寧傷膽,勿傷肝”的原則,膽囊萎縮后,膽囊壁解剖間隙消失,易分破膽囊及損傷膽囊床。本組11 例萎縮性膽囊炎以膽囊為中心,仔細辨認間隙,采取順、逆分離結合,鈍、銳性分離結合,膽囊前、后三角分離結合進行分離,6 例三角區(qū)結構清晰,采用上述方法行膽囊切除;5 例膽囊壁解剖間隙消失,其中2 例行保留后壁的膽囊大部切除、3 例采用“困難膽囊簡單處理法”[12],以減少術后膽漏及肝中靜脈重要分支的損傷。由于膽囊管多已狹窄或閉鎖,均采用“8”字縫合殘端,避免發(fā)生膽漏。對發(fā)生術中困難的膽囊壁局限性增厚、萎縮或冰凍三角及Mirizzi 綜合征的患者,應注意意外膽囊癌的可能[14]。本組8 例膽囊嵌于肝內,采取“寧傷膽囊、不傷肝臟”的原則,行膽囊大部切除,殘留部分膽囊壁于膽囊床上,電刀燒灼破壞黏膜,縫合殘端,避免膽漏。
3.1.7 局部膽道變異 局部膽道變異主要包括膽囊管匯入位置變異、副肝管、迷走肝管、膽囊下肝管(連接肝臟與膽囊之間的小膽管)。對膽囊管與膽總管共壁,雙膽囊管,膽囊管過短或直接匯入右肝管、膽總管等復雜結構應精細解剖,刮推或局部切開,慎用電凝,避免熱損傷,必要時先經(jīng)膽囊管造影,明確結構再進一步手術。本組精細解剖分離發(fā)現(xiàn)1例為雙膽囊管,1 例膽囊管匯入右肝管,辨明結構后切除膽囊。筆者認為熟悉常見解剖變異,術中精細解剖,對進入膽囊的條索狀結構仔細檢查辨認,妥當處理后夾閉可避免膽道變異導致的意外損傷。
3.1.8 巨大結石、充滿型結石或膽囊明顯炎癥、水腫、壁增厚≥0.6 cm 本組8 例膽囊結石巨大,順、逆結合分離切除,取出時用擴張器、大彎鉗擴張切口、適當延長切口或將結石夾碎取出部分后再取出膽囊;7 例充滿型膽囊結石,切除時盡量減少牽拉,4例三角區(qū)結構清晰,先分離出膽囊管,上鈦夾一枚,以避免結石滑入膽總管,打開膽囊,吸凈膽汁,取出部分結石,利于抓持后切除膽囊,取出時先將膽囊管提出體外,膽道取石鉗或腹腔鏡取石鉗分次取出結石后取出膽囊;5 例充血水腫、化膿壞疽、膽囊壁明顯增厚,先切開膽囊減壓,以利抓持,取出時延長切口,吸凈膽汁,取出全部或部分結石,然后取出膽囊。切口反復沖洗,以減少術后感染,外溢膽汁用甲硝唑沖洗吸凈。
3.2 合理置管、適時中轉開腹利于術中困難LC 的動態(tài)觀察及微損傷 對于LC 術中膽囊周圍及三角區(qū)粘連重,創(chuàng)面大,滲出多;膽囊積液、積膿,術中減壓,分破膽囊;創(chuàng)面滲血較多;膽囊動脈解剖不清,未扎;膽囊管夾閉不理想等困難情況應放置引流管[15],必要時放置雙管引流,利于術后觀察,減少意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遇術中腹腔鏡器械損壞、局部解剖變異、嚴重粘連、Mirizzi 綜合征三管關系無法分辨、發(fā)生難以控制的出血、發(fā)現(xiàn)或懷疑膽漏、懷疑膽囊及周圍惡變、腹腔空間不足、術野顯露不清無法操作等困難時應果斷中轉開腹。朱紹輝等[16]認為,術中出現(xiàn)以下情況:萎縮性膽囊炎并充滿型結石、急性膽囊炎與膽囊結石嵌頓、伴肝硬化、門脈高壓、Mirizzi 綜合征Ⅰ型,可試行膽囊部分切除術,必要時中轉開腹。本組1 例合并肝硬化,膽囊切除后膽囊床滲血多,予以電凝、生物蛋白膠噴涂、止血紗布填塞無效后中轉止血。
出現(xiàn)術中困難的LC 雖然具有較大困難與風險,對術者而言,只要嚴格遵循“結構細辨明、解剖靠膽囊、分離三結合”,“一寧三勿(寧傷膽、勿傷腸、肝、管)”的原則,穩(wěn)健處理、靈活施術,多數(shù)術中困難可安全處理,鏡下無法精細解剖,沒有充分把握安全完成手術時,應考慮中轉開腹[17],以避免意外損傷。
[1]何天時,吳勇,薛浩,等.困難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處理[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4,4(4):351,354.
[2]呂西,徐小東,李徐生,等.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化膿性膽囊炎(附156 例報告)[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9,9(4):346-347,357.
[3]陳春國,袁愛軍,胡偉,等.選擇性膽囊管切開探查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的應用[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9,14(2):138-139.
[4]何信眾,王欣,周海軍,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膽道造影的價值[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7,7(4):340-341.
[5]陳訓如,衛(wèi)仕臣.腹腔鏡膽囊切除術[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7:7-8.
[6]李奎,保紅平,高瑞剛,等.有上腹部手術史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臨床分析[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9,14(2):134-135.
[7]朱江帆.普通外科內鏡手術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53-268.
[8]陳宇罡,張岫蘭,葉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膽囊管殘余結石5 例報告[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1,11(4):365-367.
[9]張國偉.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難點及對策[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16(7):519-521.
[10]汪斌,丁佑銘,張愛民,等.困難性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方法探討[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9,9(10):931-934.
[11]方新社,韓海軍,劉溪,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膽囊管結石的處理[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0,10(8):743-744.
[12]張成,安東均,陳閣,等.困難腹腔鏡膽囊切除術311 例報告[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7,7(1):30-31.
[13]詹世林,陳建雄,彭林輝,等.膽囊切除術中膽(肝)總管橫斷傷的處理(附5 例報告)[J]. 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9,9(9):806-807.
[14]王明俊,張銀新,祁玉波.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意外膽囊癌的臨床診治體會[J]. 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16(7):522-524.
[15]余再斌,李向國.腹腔鏡復雜膽囊切除術的處理體會[J].肝膽外科雜志,2010,18(2):124-125.
[16]朱紹輝,李勝宏,羅丁,等.腹腔鏡膽囊部分切除術78 例臨床分析[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06,6(1):77-78.
[17]鐘華,張宗明,宿硯明.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腹腔鏡手術252 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6,14(14):1433-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