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振雄
(福建省建甌市城郊林業(yè)站 353100)
泡桐是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唇形目泡桐科植物,是喜光的速生樹種,樹冠擴展,葉大枝疏,野生狀態(tài)下多為散生。該樹種生長速度快,繁殖快,材質好,用途廣,10年即可成材,是上等的家具用材。泡桐樹高可達27 m,胸徑可達2 m。葉心狀長卵形,全緣。圓錐狀聚傘花序,花冠白色,花萼淺裂。蒴果橢圓形,蒴果成熟期9~10月。閩北山區(qū)的氣候環(huán)境和土壤條件很適合泡桐的生長與栽培?,F(xiàn)將泡桐生長特性及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泡桐對氣候適應范圍廣,氣溫在38℃以上生長受阻,絕對最低溫度在-20℃時易受凍害。泡桐怕水淹,在粘重的土壤中生長不良,種植在微酸性至中性土壤為宜,pH值6.0~7.5為好,土壤偏堿性泡桐生長受抑制。泡桐根系含水量高,新陳代謝旺盛。栽培林地不能積水,否則會造成泡桐樹死亡或嚴重根腐。
宜選擇土層深厚透氣、濕潤肥沃、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作為造林地。
在零星地塊可采用穴狀整地,穴深70 cm,長、寬20~100 cm,每667 m2施基肥300 kg。農(nóng)桐間作的農(nóng)耕地經(jīng)過施肥和全面整地后,可按原穴狀整地規(guī)格挖穴造林。山地造林采用帶狀整地,深挖坑,刨石換土,要求松土層在70 cm以上,以保證泡桐的正常生長。
在適地適樹前提下,根據(jù)泡桐生物學特性,在不同地塊采用不同造林密度。①在路旁、渠旁、河旁,泡桐可成行栽植。單行栽植,株距3~5 m;雙行栽植,株行距可采用3 m×3 m或3 m×5 m的三角形排列。②在村旁、宅旁可因地制宜進行帶狀或塊狀栽植,株行距4 m×4 m。③農(nóng)桐間作,應根據(jù)立地條件和經(jīng)濟條件設置造林密度,以不影響農(nóng)作物生長為原則??刹捎每s小株距、加寬行距的方法,如株距4~5 m,行距30 m或40 m或50 m,均可達到良好的生長效果。
在秋季落葉后到第2年春天發(fā)芽前均可造林,早春2月下旬至3月中旬栽植較好。栽植苗木規(guī)格為1年生苗,苗高4 m以上,地徑5 cm以上。栽植時,泡桐不能栽太深,以埋至高根頸以上10~15 cm為好。樹苗垂直放在穴中央,填表土埋根,使根系和土壤充分接觸。為了保證苗木成活率,要注意保護根系不受損傷,不宜用木棍搗砸,以免影響苗木成活。
泡桐主要病蟲害有掃帚病、炭疽病、大青葉蟬、泡桐灰天蛾等。
掃帚病病原為類菌質體,對苗木和幼樹的生長影響很大。病苗木會顯現(xiàn)叢生狀,莖葉細小黃化,當年冬季地上部枯死。幼樹發(fā)病后,多在主干或主枝上部叢生小枝小葉,形如掃帚或鳥窩。防治方法:選擇好的繁育材料,為了避免苗木患病,應嚴格選擇繁殖材料,若發(fā)現(xiàn)病枝及時除去。帶病根插穗可用50℃左右的溫水浸泡10 min。對于病株可用石硫合劑噴灑在病株根部,也可用0.3波美度石硫合劑噴打病株以抑制病害發(fā)展。
炭疽病是泡桐發(fā)生比較嚴重的病害,主要為害泡桐苗木的葉片、葉柄、嫩莖,5~7月容易發(fā)生。在潮濕天氣情況下病部產(chǎn)生黑色小病斑,病斑上形成粉紅色分生孢子堆,病斑不斷擴大并匯合成片,使莖葉枯死。炭疽病常造成苗木大量死亡,成年樹也時有發(fā)生,引起早期落葉。防治方法:培育的苗木密度要適當,在生長后期要及時間苗,以后要施肥、葉耕、排水,培育壯苗,提高抗病力。播種前對土壤進行處理,以消除土壤病菌,每667 m2可用硫酸亞鐵5.0~7.5 kg均勻撒在地表,然后翻入土中。出苗后每隔10 d左右噴1次50%退菌特800~1000倍液,以防止病菌發(fā)生和病原蔓延。
大青葉蟬成蟲體長7.5~10.0 mm,深綠色,頭頂有2個黑點。為害泡桐幼樹,每年發(fā)生3代,以卵在幼樹和苗干皮下越冬,被害處呈泡狀,若蟲孵化后,枝干出現(xiàn)病斑,嚴重影響樹木生長。防治方法:成蟲發(fā)生期間可用氧樂果800倍液防治,秋末用石灰水加樹膠粉刷樹干,防止產(chǎn)卵,保護樹體來年不受為害。
泡桐灰天蛾成蟲體灰白色,每年發(fā)生1~3代,以蛹在土中過冬。幼蟲取食植物葉片表皮,使受害葉片出現(xiàn)缺刻、孔洞,甚至將全葉吃光。防治方法:冬季翻土,殺死越冬蟲蛹;根據(jù)地面和葉片的蟲糞、碎片,人工敲打滅除;可用50%乙硫磷乳劑1000倍液噴殺幼蟲;保護其天敵二點螳螂,可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