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存剛
(身份證號:130527198702120318)
關于中國古典園林文化語言的的分析
楊存剛
(身份證號:130527198702120318)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居住環(huán)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了。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國古典園林文化語言;希望供同行交流和學習。
中國古典;園林文化;語言
1.1人對園林景觀的要求不僅在于方便各項活動的自然功能上,而且體現(xiàn)在人類審美的精神功能上
因此,園林景觀是屬于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一直在兩難之中。作為與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緊密相關的園林景觀環(huán)境,需滿足人的越來越高層次復雜的生理與安全要求,同時滿足人類友愛、尊重乃至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因為,園林景觀涉及的是跨學科、跨文化、跨歷史的交談,而展開對話的基礎當然只能是共同語言。
1.2中國古典園林的語言學觀
(1)以神統(tǒng)形
中國古典園林的解構規(guī)則,不能以完全形式的規(guī)則——空間關系來把握。這一點和西方古典園林(英國學派除外)純粹從客體出發(fā),以構圖學為基礎的形式主義傾向有明顯的區(qū)別。中國園林是從主體出發(fā),結構規(guī)則服從于表達方式,體現(xiàn)出強烈的人本主義。
中國古典美術認為,真正的藝術形式美,不在于突出藝術形式美本身的美,而在于通過藝術形式把藝術境界、藝術典型突出的表現(xiàn)出來,不機械死板的寫實,不追求表面的形似,不重細則的真實,而重神似。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的知解力作為創(chuàng)作的客觀尺度,要求建筑物的空間比率、組合方式、裝飾手法、結構機能都是人們理解的、所接受的。因此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建筑沒有高不引擎的尺度,沒有邏輯不清的結構,沒有節(jié)奏模糊的序列,沒有不可理喻的造型,也沒有莫名其妙的裝飾。
(2)虛實格局
中國古典美學的“虛實格局”原則,是中國古典藝術不同于西方的審美特點。宗白華先生對此有精要的對比,他說:“埃及、希臘的建筑、雕刻是一種團塊造型。米開朗基羅說過,一個好的雕刻作品,就是從山上滾下來也滾不壞的,因為他們的雕刻時團塊。中國就很不同。中國古代藝術家要打破團塊,使它有虛有實,使它流通?!敝袊诺鋱@林打破了那種幾何學意義上的團塊,使之有虛有實,使之疏通傳神,削盡冗繁,不滯于形,其功能是啟示性的。常用的手法有:①虛實轉換:如長廊轉折,必有可觀之處,一線光,一叢竹,一峰石,一洞窗,常引人駐足,于是虛的部分也獲得了表達意義上的加強而顯得“實”;而當連續(xù)的院落被重復而營造一個空間序列時,院落中廳堂的地位被削弱了。反而突出了其組織方式。②虛實位次:如獨立于山頂?shù)耐ぷ雍透皆陂L廊一側的亭子表達功能強弱是不同的,因為較廳堂而“虛”的廊、亭、橋組合為廊橋或亭橋時,橋上的亭子成廊就獲得了相對較強的特征。
(3)流動建構
中國古典園林的生動之源就在于流塊頓進中顯節(jié)律,于循序漸進之中顯事理。西方古典園林常通過核心空間這一原點出“組塊”。這種方法很像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具有很強的形式內聚力。中國古典園林則通過意境與“氣”相統(tǒng)一的一個組成部分去“流塊”。這種方法很像中國畫的“散點透視”,具有很強的功能內聚力。中國古典園林追求的是向空間的直觀時間的知解滲透。以群體組合為主,平面的基本劃一的“間”為單位,結構以橫向排架的木構架為主;造型以橫向構圖為主,鋪陳舒展形成層疊的序列節(jié)奏,排出變化多端的空間藝術。建筑的藝術形象不在于單體的造型欣賞,而在于群體的序列推移;不在于局部的雕琢趣味,而在于整體的神韻氣度;不在于突兀特異,而在于節(jié)奏明晰;不在于可看,而在于可游。盡量創(chuàng)造豐富的動態(tài)的流動畫面,步移景異,曲徑通幽,提供可以馳騁想象力的廣闊場地。
(1)從方法上和品質上考慮到自然的或“軟性”的因素,因為它們往往是事物的決定性因素。因而,“至柔”的狀態(tài)可能比復雜精巧的建筑包含了更為深刻的美學意味??蓮目臻g感與豐富性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觀點中出發(fā),選擇將景觀元素分散布置而不是嚴格按功能需求布置得方法。
(2)中國古典園林中沒有形式突出的建筑單體,與西方建筑相比,是以群體組合取勝。在古典園林中,物以造象,物以造境。而園林之象,以意為終極目的。建筑形式的過分突出,會損害意象的傳真。因此,為了達意,對于建筑形式本身就需要積極的否定。所謂“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
(3)游線中心,注重觀景
許多分析園林空間的著作中常出現(xiàn)“空間”、“空間感”、“空間的對比”等詞,實際上反映的都不是形式空間,而是“心理空間”,它所強調的不是可達性,而是可觀性。在不同視點對同以景物可能形成多種景觀,這就使形式空間的組合,分割等構成規(guī)則不再適用。比如環(huán)水的游線橫式,總平面可能很單調,但實際效果卻可能豐富多彩。
(4)動態(tài)的游線組織,景觀隨時間變異
這里所說的是不同于西方建筑理論中的“動態(tài)空間”、“流動空間”。在景觀設計中,固然也有客體空間界面造成的引導、暗示,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感受。“步移景異”反映的是視覺效果的變異,不一定是主體所在的景觀空間的變異。
[1]申小龍,著.漢語語法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201.
[2]吳家驊,著.葉南,翻譯.景觀形態(tài)學.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
[3]張家驥,著.中國造園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4]申小龍,著.人文精神,還是科學主義——20世紀,中國語言學思辯錄.上海:上海學林出版社,1985.
TU986
A
1673-0038(2015)31-0220-01
201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