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李芹,葉寒輝,原津津,王爭武,黃愛瓊,陳雅紅
(福州市傳染病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1)
HIV/AIDS合并感染時中西醫(yī)結合辨治初探
陳瑋,李芹,葉寒輝,原津津,王爭武,黃愛瓊,陳雅紅
(福州市傳染病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1)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合并感染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體,選擇性攻擊免疫系統(tǒng),包括CD4+T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等,其主要表現(xiàn)為CD4+T淋巴細胞數(shù)量不斷減少,最終導致人體細胞免疫功能缺陷,引起各種機會性感染和腫瘤的發(fā)生,此綜合征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由于無癥狀感染期持續(xù)時間長(數(shù)月至十多年不等,平均約8 a),病毒變異性強,因此在防治AIDS方面面臨較大壓力。
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對AIDS的治療,主要采用抗HIV(HARRT)、治療機會性感染以及母嬰垂直傳播阻斷等方法。其中在抗HIV及母嬰垂直傳播阻斷方面,現(xiàn)代醫(yī)學療效確切[1],而在機會性感染的診治上,則存在一定難度。一方面,AIDS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除可能感染正常人群常見的病原菌外,還可能感染如肺孢子菌、結核分枝桿菌、巨細胞病毒、弓形蟲、真菌等[2]。另一方面,AIDS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可能導致感染灶快速進展,發(fā)生感染性休克、臟器功能衰竭等致命并發(fā)癥。通過詳細詢問病史,觀察癥狀、體征,結合血常規(guī)、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真菌葡聚糖以及影像學等檢查,可對病情有初步判斷,并予以經驗性抗感染治療。但對于多種病原體、多部位復雜感染部分,則存在病原體培養(yǎng)周期長、檢查陽性率低的問題,診治較為困難。
中醫(yī)學在2 000多年前即已開始防治感染性疾病的臨床實踐,從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到明清時期的溫病學派,在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上均取得一定成就。因古代技術條件所限,中醫(yī)學在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中,表現(xiàn)出的特點在于淡化病原體的概念,重視臨床癥狀、體征,發(fā)揮中醫(yī)辨證施治的優(yōu)勢,收獲良好效果。中醫(yī)藥的積極參與,在AIDS機會性感染救治方面,可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有研究[3]分析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與證型的關系發(fā)現(xiàn):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在200個/μL以下時,證型以氣虛血瘀、邪毒壅滯型(35.4%)和氣陰兩虛、肺腎不足型(31.65%)為主;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在200~350個/μL時,氣血兩虧型(22.8%)和氣陰兩虛、肺腎不足型(20.73%)多見;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在350~500個/μL時,以氣血兩虧型(25.64%)、氣陰兩虛、肺腎不足型(20.51%)和肝郁氣滯火旺型(12.82%)多見;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大于500個/μL,證型差異不明顯。結果表明: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與中醫(yī)“正氣”的強弱存在線性相關。黃麗芬等[4]研究了廣東地區(qū)HIV/AIDS患者機會性感染的特點及其與外周血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CD4+)之間的關系:其中704例(92.39%)發(fā)生機會性感染,共發(fā)生感染1 428例次,真菌、細菌、病毒感染分別占38.38%、36.20%和7.77%,以肺部、口腔、皮膚、消化道感染、敗血癥及其他全身播散性疾病為主,分別占33.05%、26.89%、10.29%、8.96%、6.58%和9.94%;CD4+≥200個/μL的患者機會性感染率為75.74%(103/136),而CD4+<200個/μL的患者則為96.01%(601/626),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所有AIDS指征性機會性感染均發(fā)生在CD4+<200個/μL患者,其中81.97%的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CP)、71.43%的巨細胞病毒(CMV)視網膜炎及所有的隱球菌腦膜炎、播散性隱球菌病、播散性組織胞漿病、播散性鳥型分枝桿菌?。∕AC)、播散性青霉病及弓形蟲腦病均發(fā)生在CD4+<50個/μL的患者。提示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越低,機會性感染特別是指征性機會性感染越常見。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對機會性感染發(fā)生的預測、預防和早期診斷與治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照上述研究,可認為從HIV感染到發(fā)生機會性感染的過程,是正氣逐漸虧耗、病邪逐漸增多的過程。所以,在AIDS患者任何階段的治療,均應予扶正治療。而不同病原體所致感染,與中醫(yī)辨證亦存在一定程度的關聯(lián)。在機會性感染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面,中醫(yī)可跳出現(xiàn)代醫(yī)學按病原體的不同分類診治的思路,根據(jù)患者臨床表現(xiàn)的特點,施以辨證論治。
耶氏肺孢子菌肺炎與巨細胞病毒肺炎,其臨床均以喘憋、咳嗽、發(fā)熱、胸悶為主要表現(xiàn),肺部陽性體征少,或可聞及少量散在干濕性啰音,體征與疾病癥狀的嚴重程度往往不成比例,肺部X線檢查可見間質性浸潤或呈毛玻璃狀陰影。根據(jù)其主癥,參照中醫(yī)“喘證”予以辨證治療,可取得良好效果。
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與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多有咳嗽、痰少、納差、消瘦、盜汗、骨蒸、潮熱等癥狀,當出現(xiàn)全身播散性病變時,多出現(xiàn)淋巴結腫大。其確診依賴于從血液、淋巴結、骨髓和其他無菌組織或體液的培養(yǎng)結果,以及活檢組織的抗酸染色圖片、培養(yǎng),并結合影像學檢查。但病原學檢查陽性率較低,且抗分枝桿菌所用藥物存在著明顯毒副作用,病人難以耐受,易出現(xiàn)耐藥株。此類病原體感染所表現(xiàn)的臨床特點,符合中醫(yī)在《外臺秘要》的記載?!锻馀_秘要》指出本病有骨蒸、煩躁、食無味、消瘦、盜汗、咳嗽、兩頰如胭脂色等癥狀,還指出本病可見“腹中有塊,或腦后近下兩邊有小結”等兼癥。中醫(yī)學在上千年的臨床實踐中,對“癆病”的治療取得了較為確切的療效。現(xiàn)代研究[5]表明:中醫(yī)藥具有抑菌、殺菌及增強免疫功能,改善相關臨床癥狀,逆轉耐藥性,提高臨床療效及降低或減輕化療藥物毒副作用的優(yōu)勢。
在AIDS患者中,真菌感染極為常見。真菌感染的中醫(yī)證型研究較少,目前臨床研究以侵襲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中醫(yī)證型及其演變情況為主。一項ICU回顧性調查[6]分析顯示:真菌感染患者病機以虛實夾雜為主,占66.06%,氣陰兩虛及痰熱互結最多。雖然該研究納入的大部分患者基礎疾病并非AIDS,但深部真菌感染患者CD4+T淋巴細胞、IgA、IgG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這與AIDS患者的免疫機制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故有參考意義。AIDS患者常見的真菌感染病原體有假絲酵母菌、新型隱球菌、肺隱球菌、馬爾尼菲青霉菌等。目前抗真菌治療藥物主要有兩性霉素B、唑類、棘白菌素類,其中兩性霉素B等藥物肝腎毒性較大,常出現(xiàn)貧血等;而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卡泊芬凈雖療效可靠、肝腎毒性較少,但價格昂貴,且目前已經出現(xiàn)抗真菌藥物相關耐藥的情況。國內外已知的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中草藥有300余種,實驗[7]證實:牡丹皮、木槿皮、知母、高良姜、黃連、丁香、肉桂、黃柏、黃芩、肉豆蔻、防己、地骨皮、木香、徐長卿、丹參、鶴虱、急性子等都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說明抗真菌并非僅限于清熱燥濕藥,還涉及溫陽、理氣、活血甚至滋陰等多種中藥。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中藥抑制真菌的作用機制主要包括對真菌細胞壁、細胞膜的破壞作用,對真菌細胞核酸、蛋白質合成的干擾作用以及對細胞能量代謝及其他方面的作用。臨床的遣方用藥,還需根據(jù)患者病機及證候予以辨證施治。依照前期臨床經驗,真菌感染病程長,較符合濕邪重濁粘滯、纏綿難愈的特點。馬爾尼菲青霉菌感染,多見皮疹、骨髓抑制,后期病機為濕邪困脾,熱入營血,耗氣傷津或傷陰;新型隱球菌感染,多見頭暈、頭痛、顱神經損傷,初期多為三陽經濕熱,后期病機為濕邪困脾,熱入營血,煉液為痰,痰熱上擾心神,甚則,耗氣傷陰,肝失所養(yǎng),引動肝風。以上疾病參照溫病學“濕溫”辨治,獲得一定效果。
AIDS是一個病程長、變化多的綜合性疾病,由于目前發(fā)病率控制在較低水平,故目前尚不能提供大樣本的中西醫(yī)結合對照研究數(shù)據(jù),有待長期的觀察。探索AIDS中醫(yī)證候發(fā)展、演變過程及其影響因素,結合病原學、病毒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和技術研究揭示的中醫(yī)證候形成的物質基礎及演變機制,以進一步認識和逐步完善AIDS中醫(yī)辨治體系,為提高AIDS患者救治水平和生存質量提供循證醫(yī)學證據(jù)。
[1]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分會艾滋病學組.艾滋病診療指南(2011版)[S].中華臨床感染病雜志,2011,4(6):321-330.
[2]汪習成,黃曉婕,張彤,等.HIV/AIDS患者機會性感染特點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07,46(5):379-382.
[3]張同芝.340例HIV/AIDS患者CD4+淋巴細胞計數(shù)、病毒載量與中醫(yī)證型分布特點關系的探討[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9:1-60.
[4]黃麗芬,唐小平,蔡衛(wèi)平,等.廣東地區(qū)762例住院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機會性感染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10,49(8):653-656.
[5]周興華,鐘森,鐘振東,等.中醫(yī)藥辨證治療肺結核證候規(guī)律研究[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14(11):49-51.
[6]楊金亮.重癥監(jiān)護病房真菌耐藥監(jiān)測及與中醫(yī)證型的關系[J].河北中醫(yī),2008,30(1):14-15.
[7]宮毓靜,安汝國,虞慧,等.164種中藥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J].中草藥,2002,33(1):42-47.
R512.91
A
1000-338X(2015)04-0054-02
2015-05-17
福州市科技計劃項目(2014-S-139-5)
陳瑋(1984-),男,主治中醫(yī)師。
陳雅紅(1974-),女,主治醫(yī)師。Email:luciolec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