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201203)
施杞運用小柴胡湯治療傷科疾病驗案5則
胡軍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201203)
傷科疾病 小柴胡湯 驗案
施杞教授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50余年,博覽群書、治學嚴謹、學驗俱豐,運用經(jīng)方治療傷科疾病有著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筆者有幸?guī)煆氖╄浇淌?,受益頗多?,F(xiàn)將其運用小柴胡湯驗案5則介紹如下。
盧某,男,11歲。1998年1月6日初診。
患兒玩耍時,被同學推倒,頭部著地后昏迷被送院急診處理,頭顱CT檢查示:頂葉皮層下積液 5mL,收入神經(jīng)外科病房,昏迷 9h后清醒,頭暈,欲嘔,記憶喪失。經(jīng)西藥治療3d后,病情穩(wěn)定,記憶逐漸恢復,家屬要求中藥治療。檢查:肌力Ⅱ,病理反射陽性,舌苔薄黃膩、質偏紫,脈滑弦。診斷:腦外傷。辨證:氣滯血瘀,痰瘀互阻。治則:疏肝行氣,化瘀升清。以小柴胡湯加細辛化裁。處方:
軟柴胡9g,姜半夏9g,淡黃芩9g,川黃連3g,炙黃芪4.5g,炙細辛4.5g,制地龍6g,當歸尾9g,大川芎12g,赤白芍(各)9g,杜紅花9g,單桃仁9g,廣陳皮5g,炙甘草5g。常法煎服。
服用14劑后,諸恙均愈,記憶力恢復如常。
按:施教授認為,顱腦損傷,初期屬輕傷者,多為氣滯瘀阻,肝經(jīng)不疏,肝氣橫逆,生火侮土而犯脾胃,導致升降失調,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上蒙清竅。蓋欲其升也,先以降之。方中柴胡有升清陽、降濁陰之功;黃芩、黃連清心散瘀;黃芪、當歸、赤白芍、紅花益氣活血;細辛升散清陽,配半夏、陳皮行氣化痰;地龍疏風醒腦。全方辛開苦降,疏肝通絡,化瘀安腦。施教授“瘀阻經(jīng)絡,從肝論治”的學術思想為顱腦損傷后中醫(yī)中藥治療探索出一條有效的治療途徑。[1]
黃某,男,38歲。2008年12月8日初診。
患者右胸肋陳舊內傷,病起于半年前,因負重跌撲,右胸肋受傷,當時雖覺痛而未加以醫(yī)治,自愈后2個月,疼痛復發(fā),經(jīng)常胸悶掣痛,略拒按,外無顯著征象,脈弦而微數(shù)。診斷:胸脅挫傷。辨證:氣滯血瘀,氣機失暢。治則: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以小柴胡湯加減。處方:
柴胡9g,姜半夏9g,黃芩9g,制香附9g,當歸9g,川芎12g,杜紅花4.5g,青陳皮(各)6g,赤芍9g,前胡9g,旋覆花12g,炒枳殼9g,制大黃9g,炙甘草5g。14劑。常法煎服。
服藥后,疼痛緩解,無其他不適。
按:該病例傷在脅肋之間,脅為肝之分野,“肝膽之經(jīng),俱行于肋下,經(jīng)屬厥陰少陽”,傷后氣機阻滯膜絡之間,而敗血又必歸于肝。肝主疏泄,性喜條達,經(jīng)脈“布脅肋……別貫膈,上注肺”,猝受跌撲,氣失條達,血行瘀阻,故見脅痛等證?!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分^:“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木郁達之”。此癥之用小柴胡湯,即為厥少二經(jīng)引經(jīng)之用。方中柴胡疏肝理氣,當歸、川芎、青皮、大黃活血通絡,引瘀下行,黃芩清上焦之郁火,胸脅內傷,氣機阻滯,氣逆向上,氣滯脅痛,施教授則以旋覆花消痰降氣,常與前胡相配,以增強降氣化痰之功效。這也體現(xiàn)了施教授多路分流調治疾病的思路。[2]
張某,女,49歲。2012年8月2日初診。
患者有頸椎病史,頸項項滯時作,2天前頭暈目眩伴耳鳴,甚則惡心嘔吐,伴有頭疼,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脈弦滑。診斷:頸椎病。辨證:氣滯血瘀,痰瘀互阻。治則:活血理氣,逐瘀化痰。予以小柴胡湯加減。處方:
軟柴胡9g,姜半夏9g,淡黃芩9g,全當歸9g,赤白芍(各)9g,單桃仁9g,杜紅花9g,大川芎12g,炒枳殼9g,炙甘草5g。7劑。常法煎服。
服藥后,諸癥緩解。
按:此癥用小柴胡湯加減,施教授認為,椎動脈頸椎病屬于“脈痹”范疇[3]。脈位于半表半里,同六經(jīng)中的少陽之所相同,少陽主半表半里,為表里之樞紐,氣機升降運行的通道。肝膽之火循經(jīng)上擾清竅,而出現(xiàn)頭暈頭痛,口苦,咽干,目眩。椎動脈型頸椎病多由太陽表證之頸型頸椎病發(fā)展而來,表現(xiàn)出少陽經(jīng)證,故以和解少陽之劑治之。
唐某,男,65歲。2012年8月8日初診。
腰痛1天,有急性扭傷史,酸脹摯痛,牽引少腹。檢查:腰部及少腹部壓痛,重按反痛加重,活動不利,舌紅、苔薄,脈細。診斷:急性腰扭傷。辨證:氣滯血瘀。治則:疏肝理氣。以小柴胡湯合金鈴子散加減。處方:
炒柴胡4.5g,淡黃芩9g,炒黨參9g,當歸9g,制香附9g,川楝子9g,陳橘核9g,炒川斷9g,桑寄生12g,炙甘草5g。7劑。常法煎服。
服藥后,癥狀痊愈。
按:該病例因積勞氣滯,兼受寒濕,濕將化熱,凝留厥陰、少陽,并及太陽。此癥之用小柴胡湯,即薛己所說本方“治一切撲傷等癥,因肝膽經(jīng)火盛作痛”也。方中柴胡疏肝行氣;黃芩清濕熱;川楝子、香附、陳橘核理氣,氣行則血行;川斷、桑寄生固真氣之損;黨參補氣,使氣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傷正。全方充分體現(xiàn)了施氏“以氣為主,以血為先,祛瘀通絡,內外兼顧,重在臟腑,整體調治”的學術思想。[4]
李某,女,46歲。2013年7月25日初診。
右膝疼痛半年,近1月來加重,有膝關節(jié)外傷史。檢查:右膝外形腫大,活動不利。外院X線攝片提示:膝關節(jié)呈輕度退行性改變,關節(jié)間隙尚可。檢查:膝關節(jié)外側壓痛陽性,麥氏征陰性,舌苔薄膩,脈弦。診斷:膝骨關節(jié)炎(痹癥)。辨證:氣虛血瘀,肝腎不足。治則:益氣化瘀,利水通絡。處方:
軟柴胡12g,姜半夏12g,淡黃芩9g,炙黃芪15g,白芍12g,漢防己15g,制蒼術12g,川牛膝12g,全當歸9g,仙靈脾15g,生薏苡仁15g,豬茯苓(各)12g,補骨脂12g,炙甘草5g。14劑。常法煎服。
服藥后,諸癥緩解。
按:肝主筋,膝為筋之府,筋不束骨,筋骨失養(yǎng),從而加速了膝關節(jié)的退化導致膝關節(jié)出現(xiàn)酸痛、乏力癥狀。施教授結合大量臨床實踐,認為肝主筋失常是導致膝骨關節(jié)炎的重要因素[5]。肝主筋失常,軟骨失養(yǎng)導致過早磨損、退行性變。因此在活血化瘀的同時,或疏肝,或緩肝,或清肝,其效果較單純的滋補腎陽更優(yōu)。方中柴胡疏肝,黃芪、白芍、蒼術健脾益氣,仙靈脾、補骨脂、川牛膝補益肝腎,豬苓、生薏苡仁利濕消腫。因藥證合拍,患者諸癥基本消除。
小柴胡湯主治傷寒少陽經(jīng)半表半里之證,“傷寒五六日,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耳聾,脈弦數(shù)者”。原文第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肋下”,反映了其病機?!爸w損傷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wèi)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施教授根據(jù)多年的臨床經(jīng)驗認為,小柴胡湯在傷科疾病中運用廣泛,傷科疾病雖患于體表而病變實系內臟,小柴胡湯組方寒溫并用,攻補兼施,能樞轉少陽之機,調節(jié)陰陽升降,通達內外氣機。故凡臨床病證,只要符合小柴胡湯證病機的,“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抓住主癥,莫不奏效。
[1] 吳弢,崔全起,王擁軍,等.瘀阻經(jīng)絡從肝論治:施杞臨床學術思想擷要.中醫(yī)文獻雜志,1998(3):31
[2] 吳弢.施杞臨床學術思想探析.中醫(yī)文獻雜志,1997(4):22
[3] 程少丹,王擁軍,莫文,等.施杞運用六經(jīng)辨證治療頸椎病探微.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8,42(4):1
[4] 施杞工作室.施杞學術經(jīng)驗擷英.上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2010:49
[5] 李寧,王擁軍.施杞從肝腎論治膝骨性關節(jié)炎.中醫(yī)雜志,2013,54(3):197
編輯:傅如海
R274.05
A
1672-397X(2015)02-0048-02
胡軍(1966-),女,醫(yī)學碩士,副主任醫(yī)師,骨傷科專業(yè)。Fanhu302@163.com
201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