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梅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福建 福州350117)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激烈的競爭與挑戰(zhàn),片面追求升學率形成的應試教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需要,其弊端日趨明顯(宋彥萍,2001)。許多學者根據(jù)不同的教育理論對此種現(xiàn)象進行多種視角的分析與思考。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了“洞穴隱喻”的哲學寓言,這是一個關于人從黑暗走向光明,從無知走向知識,從被束縛狀態(tài)走向被拯救狀態(tài)的神話(田海平,2000)。柏拉圖力圖說服人們努力擺脫現(xiàn)實世界的桎梏,進入真實而永恒的理智世界,從而實現(xiàn)靈魂的轉向。這也應是教育的本質所在,然而當今教育一味地追求高分和升學率,家長和學校都為孩子營造了一個黑暗的“洞穴”,孩子們成了被束縛的囚徒。為此,剖析這樣的教育現(xiàn)實,提出具有建設意義的策略至關重要。
在一個黑暗狹長的洞穴里,住著一群形似木偶的囚徒,在他們身后有一條窄窄的小道通向外面,可以隱約感覺到外界明媚的陽光。然而,這些囚徒的頭頸和腿腳都被牢牢地捆綁著,既不能四處走動,也不能左右轉動自己的腦袋,只能直直地看著前方的洞穴后壁。在囚徒們身后不遠處,有東西像火一樣燃燒著,發(fā)出了亮亮的火光,矮墻與火光之間另有一些人將各種假人怪獸高舉過墻,影子就投射到墻壁上。這些囚徒就把墻壁上的影子當成真實的物體,并且從不懷疑,一直信以為真。突然某一天,其中的一個囚徒掙脫了地穴里的枷鎖,走向了洞外(柏拉圖,2012)。起初,他害怕光芒四射的太陽,眼睛感到無比的疼痛,他不敢看周圍異樣的世界??墒?,慢慢地他適應了外面的這種生活,覺得非常幸福和美好。慶幸自己終于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從此不愿回到洞穴過囚徒般的生活,同時他為其他人感到悲哀痛惜。假設這個人要再次回到洞穴里,希冀救贖那些囚徒,并告訴他們事情的真相,然而其他人會以為他瘋了,不會相信他所說的一切,甚至想置他于死地。
這是一個獲得理性的過程,也是獲得真理的過程,更是獲得善的理念的過程,這個過程充滿荊棘和坎坷。在洞穴中,囚犯們把矮墻上的影子當成真實的物相,當其中一個囚犯萌生了擺脫束縛的想法后,他看到了影子的來源。并毅然決然地走出了洞穴,真正獲得了自由,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但走出洞穴的那一刻,刺眼的光線使得他的眼睛疼痛難忍,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來適應。他首先容易看到的是水中的倒影,其次才是物體本身,再次是夜空中的星星和月亮,最后就是直接觀看懸掛高空的太陽。影子、物體、天象、太陽,這正好分別是柏拉圖所強調的想象、信仰、理智和善的理念。每一個階段都伴隨著痛苦,最終要獲得善的理念必須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包括犧牲自己的寶貴生命。
洞穴隱喻揭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獲得知識,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充滿著荊棘和坎坷,甚至潛藏著生命的危險。
1. 可見世界和可知世界。柏拉圖把世界分為可見世界和可知世界兩部分,分別代表“洞穴隱喻”中的洞內世界即影子世界和洞外世界即陽光世界。可見世界由物體本身和其影像構成,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感官感受到,因為它是直接而具體的,但它卻是流動、變化、表面、欺騙和非真實的??芍澜缬纸欣砟钍澜缁蚶碇鞘澜纾亲罡邔哟蔚?,由理性引導,由形式組成,是真實、普遍、永恒、穩(wěn)定而值得信賴的。兩個世界的關系惟妙惟肖,可見世界是可知世界的影子,而我們所追求的知識在可知世界里,為了獲得知識我們必須跨過可見世界進入到可知世界里。
2. 柏拉圖理解的教育——靈魂的轉向。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靈魂是由欲望、激情和理性三部分組成的,三者在理性的統(tǒng)治下和諧一致,“各司其職”。理性是金子氣質,象征最高護國者——哲學王;激情是銀子氣質,代表衛(wèi)國者——軍人;而欲望是銅鐵氣質,是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的化身。理性能進行思考和推論,控制思想活動;欲望的本性是貪婪,是非理性組成部分,與各種滿足相關;激情卻介于理性與欲望之間。其中,理性起領導作用,讓激情服從它、協(xié)助它,一起監(jiān)督欲望。針對當今教育而言,是要拯救在應試教育的壓迫下,過著如囚徒一樣生活的莘莘學子,解除他們身上欲望與激情的枷鎖,把握理性的精髓,促使靈魂轉向。教育育人的過程就是促使靈魂離開感覺世界到達理念世界,獲得真知與善 (畢世響,2009)。任何一個人只要能實現(xiàn)靈魂的轉向,不論時間的早晚,都值得肯定。靈魂獲得了轉向的人,光明就會伴隨永生。
3. 柏拉圖的教育終極目的——使人獲得善的理念。柏拉圖認為,世界分為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前者是通過感覺器官可以感受到的,而后者必須用理性才能感受得到,知識和善就在理念世界中,故而知識與善的獲得需要理性的指導。善,好比懸掛高空的太陽,可以用自己的光,照亮其他一切事物。而善的理念是萬事萬物的源頭,是知識與真理的本體,也是我們想獲得的最高知識,至善是理念世界中的終極價值目標。“洞穴隱喻”中,囚徒們走出黑暗凄清的洞穴,到達陽光照射的地方,既是求知的過程,也是獲得善的理念的過程。教育要啟迪人從現(xiàn)象世界進入到用知識和真理才能看到的至善至美的可知世界。在柏拉圖的理念系列中,善的理念是最高層次的,是所有理念的統(tǒng)領者,而認識善的理念是一切學習中最大的學習,最高的目的。正如他所說,知識和真理起源于善,就像光線起源于太陽一樣。
4. 敢為人先,挑起重擔的哲學王。在“洞穴隱喻”中,我們已經看到一個勇于嘗試敢于走出洞穴的囚徒,擺脫了黑暗的洞內世界,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有陽光,有雨露,有河流,有青草……盡管有許多不適應,但是這樣的世界是美麗溫馨的,令人心馳神往。他逐漸地融入了進去,才明白世界的真相,他心念著自己曾經的那些伙伴,決定重返那個暗無天日,陰森無趣的洞穴,告訴那些安于現(xiàn)狀,被假象迷惑的囚徒們,外面的世界何其精彩美麗。然而,當他付諸行動時,那些囚徒們以為他已病入膏肓,言如瘋子,不但不相信他,反而萌生殺死他的邪念。其實,冷靜一想,在試圖建立理想的城邦之時,哲學王就面臨著與這個囚徒相似的命運,為了啟迪普通人民,為了傳播智慧和真理,為了更好的統(tǒng)治整個城邦……他不得不冒著被他人殺死的危險,獨自勇敢地走向通往知識的可知世界。
1. 家庭環(huán)境對應柏拉圖“洞穴隱喻”的地穴。在柏拉圖“洞穴隱喻”里所描繪的地穴,是黑暗不見光的,與外面的可知世界隔離。如今絕大部分家長無形之中已為自己的孩子構建了一個地穴,這個地穴換言之就是我們所說的“溫室”或“溫床”。家長對子女關心過度,本應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父母們怕他們累著、傷著,千萬個擔心,總是為孩子們做這做那,使孩子們養(yǎng)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惡習,甚至連最簡單的生活常識都沒有,遇事就找父母,人類可貴的主觀能動性都將從他們的身上消失殆盡。多少個“公主” “王子”就這樣誕生了,他們生活在華麗的城堡里,過著無憂無慮的貴族生活。這樣成長在溫室里的花朵、小樹,沒有經歷過風吹雨打的苦日子,沒有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對他們的嚴峻考驗,沒有那股掙脫父母溺愛的枷鎖的勇氣和魄力,那么他們將來的人生就會面臨多重隱患。這樣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仿佛就是一個地穴,孩子就是坐著不動的囚徒,明知道外面有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但他們被父母的溺愛束縛著、困擾著,逐漸就習慣了這種生活,看見“影子”就斷定是什么,可事實真是如此嗎?腦海里浮現(xiàn)一串又一串的問號。
2. 學?!皯嚱逃睂乩瓐D“洞穴隱喻”中囚徒們樂此不疲的事——觀看矮墻上的影子。在柏拉圖看來,那些千奇百怪的影子其實是另一些人舉著那些假人假獸或者木頭樹枝而投射在墻上的影子,雖然栩栩如生,卻不是真實的物體。坐著的囚徒們卻信以為然,從不懷疑,聽到過路行人的聲音就以為是那些影子發(fā)出的,這就是他們所了解到的世界,一個荒誕不羈,非真實的現(xiàn)象世界,可以說就是一個假象世界。
如今的教師舉步維艱,教學追隨著考試大綱,評估牽扯著學生們的成績,在知識的殿堂里教師也迷失了方向?!疤铠喪健?“滿堂灌”等應試詞眼一個接著一個出現(xiàn),在絢爛年華,本是享受知識帶來的欣喜與奧妙,本是徜徉在書山辭海里,本是陶醉在幸福時光里,迎來的卻是遺憾,是學習上的壓力。而教師也只是膚淺的傳授知識,學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用柏拉圖的話說,就是沒有獲得善的理念,沒有攀登到知識的高峰——理智世界,他們的靈魂依然沉沒在現(xiàn)象世界里,這個多變,不穩(wěn)定,非永恒,帶有欺騙性的可見世界。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是要成為偉大的“哲學王”,使更多人實現(xiàn)靈魂的轉向。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最終也是希望多培養(yǎng)一批社會和世界所需要的精神統(tǒng)治者——哲學家。一個和諧的理想城邦必須要有這樣的人才。按照如今的教育,我們越來越偏離“理想國”的軌道。
3. 社會絢麗多彩,卻充斥著各種欲望。柏拉圖認為,靈魂的存在離不開欲望、激情和理性,三者缺一不可。否則,靈魂就是不完整的。欲望處在靈魂的最底層,代表這一種氣質類型的是農民和手工業(yè)者,這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文化的不斷交融與互補,人們的觀念系統(tǒng)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xiàn)著令人驚嘆的多元化或多樣性。人們所追求的既有物質層面的滿足,又有精神世界的享受,這一點無可厚非。但利弊共存,人們內心的渴望不斷滋生、膨脹,社會的風氣漸趨低迷。現(xiàn)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快速且便捷,幾乎人手一部手機,寸步不離手機,“低頭族”這一字眼便應運而生。在公交車上,絕大部分人拿著手機上網、聊天、看視頻等已司空見慣,在那個虛無縹緲的世界里,人們能自娛自樂,填補內心的空虛,殊不知卻被欲望奴役著。而學校應該是一個彌漫書香氣息的圣潔之地,卻在社會不良現(xiàn)象的影響之下,變得更“社會化”。課堂上多了一股沉悶、無趣,即便是高校學生,有的也沉迷于游戲的世界里,有的游離在隔空的聊天室內,有的沉醉在網絡小說的夢幻里……欲望由心而生,無處不在,當今的教育也正經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zhàn)與考驗!
1. 父母要解除家里的“地穴”,放手讓孩子去闖蕩。獨生子女嬌生慣養(yǎng)的方式,只會縱容他們舒適地坐在“地穴”里坐享其成,不愿到外面去經歷風雨,父母溫暖的懷抱成了他們依賴的避風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孩子們過慣了這樣平靜而安詳?shù)纳?,當需要他們走出去實現(xiàn)理想時,因為畏懼電閃雷鳴、凄風暮雨,他們這時就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因此,當事情還沒發(fā)展到無法挽回的余地時,父母要狠心放開手,讓孩子多經歷才能真正得到成長。
2. 教師要做教育的“哲學王”,教授知識和真理。教師不能為了應試教育而放棄素質教育,學習知識應該是一個快樂的旅程,要讓學生享受這非同一般的旅程。教授真理和知識,要有哲學王的情懷和胸襟,要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在學生了解了現(xiàn)象世界即可見世界時,教師要因材施教幫助學生進入可見世界即理性世界。明白世界真實的一面,知道存在一個永恒不滅的理智世界。
3. 整個社會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塑造美好精神世界。柏拉圖很重視人的靈魂轉向和理性的發(fā)揮,從他的思想中,我們可以看出德育是政治論實施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保證。在今天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社會環(huán)境也日趨復雜,各種誘惑在學生的成長歷程中層出不窮。德育遭到了多種沖擊與挑戰(zhàn),因此,德育的加強與改進刻不容緩。不僅要改善整個社會風氣,也要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塑造學生美好的精神世界,促進其全面發(fā)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育人,是促進個體人格的完善,是啟迪人們獲得至善的理念,而教育本身并不能讓人唾手而得現(xiàn)實的幸福,只能在言語與對話中,幫助人們去獲得靈魂的轉向,這是每個人應當明確的。
柏拉圖的“洞穴隱喻”旨在揭示人類應如何認知世界,它形象地詮釋了人類認識的局限性,把幻想和影子當成真實的,深刻指出了人類已深陷于現(xiàn)象世界。我們要用哲學式思維和靈魂轉向式教育才能促使人類從愚昧到文明,從可感世界到可知世界(張學強和郭文博,2009)。同樣,當今我國的教育就是要求父母和教師都要當一個在教育和做人方面的“哲學王”,啟迪孩子和學生成為時代及世界的“哲學王”。
[1]柏拉圖. 理想國[M]. 郭斌和,張竹明,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75 -276.
[2]畢世響. 靈魂的轉向——教育理念[J]. 江蘇教育研究,2009 (4):92 -95.
[3]張學強,郭文博. 《理想國》中三大隱喻的教育含義[J]. 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 (9):51 -59.
[4]宋彥萍. 應試教育弊病的調查和對策研究[J]. 云南財務學院學報,2001 (1):87 -89.
[5]田海平. 柏拉圖的“洞穴喻” [J].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 (2):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