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品 石廣清
(天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市 300384;天津大學文法學院,天津市 300071)
長期以來,歐洲主流社會在再現(xiàn)印度和南亞次大陸時,帶著一種“東方主義”的觀點。講述者們描述的不是自己的觀察,或與當?shù)厝说闹苯咏佑|,而是自己的幻想和感覺。這種描寫有兩大類呈現(xiàn)形式,其一是將具有地方地理與文化特色的民間傳說進行加工和整理,追求異域風情,加上講述者們浪漫的想象?!皷|方幾乎是歐洲人的發(fā)明,一片浪漫之地,充滿了珍奇異物”①。
另一種呈現(xiàn)形式則帶著“優(yōu)勢文化”對“劣勢文化”的居高臨下的優(yōu)越感。描寫者把包括南亞次大陸在內的東方人當成低劣的、不堪教化的,對殖民地充滿了蔑視。
當今,越來越多的非白人敘述者也要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這其中就包括拉什迪。
拉什迪排斥東方主義的描寫。引用《羞恥》中的一段話:“外來者,闖入者,你沒資格寫這個題材!偷獵者,侵權者,我們拒絕你的權威。我們認識你,身上裹著外語像裹著一面旗;用你的叉狀舌頭談論我們,你除了說謊還能干什么?”②
這激烈的言詞表達了作者堅定的態(tài)度,還有莫名的焦慮。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創(chuàng)造一種文學語言和文學形式,通過它們,前殖民地那些仍然處于弱勢的人們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經歷?!雹劢o長期以來失語的南亞次大陸以自我展現(xiàn)的機會。
拉什迪最大的成就,正是對南亞次大陸的描寫。他寫作內容涉及到民族敘事、文化身份、移居、混雜、邊緣性等諸多問題。拉什迪《午夜之子》(1981年)、《羞恥》(1983年)與《撒旦的詩篇》(1988年)是描寫南亞次大陸的三部曲,以自己的視角再現(xiàn)南亞次大陸現(xiàn)代史。
第一部《午夜之子》榮獲英語界最有影響力的文學大獎—布克獎,代表了他創(chuàng)作的巔峰,描寫南亞次大陸從1915年到1980年幾十年間的歷史,既有波瀾壯闊的印度獨立,也有同年的印巴分治,還涉及到1971年孟加拉國的獨立;既描寫了獨立前殖民者、被殖民者之間的關系,還描寫了獨立后不同的利益群體間的爭奪。小說抨擊了當權者因一己之私而罔顧民眾利益,加劇了種族間、宗教間的矛盾,以及財富與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從而造成了長期以來社會和民族的痛苦和矛盾。
第二部《羞恥》則以巴基斯坦為描摹對象,也是一部充滿諷刺、揶揄與怪誕的小說,試圖闡述“非理性的宗教和政治暴力是導致社會的羞恥以及無恥的根源”④這一主題。小說講述了巴基斯坦自獨立后動蕩不安的歷史,影射兩位主要政治人物:前總統(tǒng)布托及總理齊亞·哈克。以復雜的人物與虛實交錯的情節(jié),鋪陳了一部似真似假的歷史鬧劇。
第三部是給他帶來諸多麻煩的《撒旦的詩篇》。作品圍繞兩個試圖離開印度的移民不同的經歷展開。拉什迪深刻描述了現(xiàn)代印度人的生活。作品對于伊斯蘭教的影射,以及對于印度教的攻擊,使得他受到了伊斯蘭和印度教會的激烈批判。
拉什迪的創(chuàng)作長期以來引發(fā)了太多的爭議,對他的代言的解讀也有非同尋常的批判之聲。他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也遭受到眾多非議。他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后現(xiàn)代寫作手法,將幻想與自然主義混合起來,這使得讀者對他的講述產生了不同的解讀。一些批評家從中看到的是拉什迪是“東方主義共謀”的結論。他使用的刺激性描寫,對南亞次大陸政治、歷史及文化方面的負面陳述,觸犯眾多人的利益和情感,讓自己陷入了被動境地。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拉什迪出生在孟買一個篤信伊斯蘭教的富商家庭,但他自5歲便在英國接受英語教育,直至大學,并加入英國國籍,這種環(huán)境導致他獨特的混雜地位。他是個“被剝掉歷史”的移民,“在陌生人的鄙視下赤裸裸站著?!雹?,他的文化身份認同方面出現(xiàn)困惑。無論是在印度人還是英國人當中,他都是異類。拉什迪在英國社會顯然面臨著一個“我究竟是誰”的問題。其實這就是“后殖民”批評話語中的“文化身份”問題。作為一個有著伊斯蘭教背景的印度移民,這是他的尷尬所在。他對自己的伊斯蘭教信仰感情日益淡漠,這使得他在創(chuàng)作中對伊斯蘭教,以及自己的出生地和國家攻擊時毫不手軟。
這種混雜的身份給他帶了積極的影響。他有機會接觸到來自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的影響和洗禮,這身份也拓寬了他的眼界,他得以從不同角度來看待周圍的世界,特別是南亞次大陸的文化、歷史、宗教等現(xiàn)象。他這樣“生活在兩個世界,試圖溝通兩個世界?!雹?。
拉什迪的創(chuàng)作手法也是混雜的。拉什迪選擇了印度敘事傳統(tǒng)中的“折中主義”,也就是從各地素材中選擇那些適合的東西。小說中混合了來自印度的口語敘述傳統(tǒng)、英語和國際傳統(tǒng)中的文體等,這是造成閱讀爭議的另一個原因。
拉什迪在探討“英聯(lián)邦共同體文學”中,反對那種認為像他這樣的作家必須在純粹印度傳統(tǒng)中寫作的論點,認為就印度而言,不應當認為有什么所謂純粹的印度傳統(tǒng)可以汲取?!拔覀兌际莾深^沒有著落的漂泊者,只能依賴寫作來創(chuàng)作,或虛構出腳下的一方熱土?!覍懽饕驗槲覑厶摌?好撒謊。這正是體現(xiàn)了最奇妙的悖論,借非真實手段來揭示出真理的線索?!雹叩撬⒉皇呛唵蔚奶摌?,而是真實再現(xiàn)了他眼中的世界。
他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后現(xiàn)代創(chuàng)作手法,擯棄了固有生活的表面邏輯關系和簡單的線性敘述手段,去探求一種看不見的真實,被各種幻像掩蓋的真實。
拉什迪否認歷史與虛構間的差異,采取了一種修正主義的態(tài)度,“歷史總是含糊不清的;事實很難確認,會被賦予多重理解,現(xiàn)實建立在我們的偏見、誤解和無知以及理解和知識之上?!雹嗨J為歷史敘述中存在著“編造的、主觀而且片面的特性”。同時,他也迫切地希望告訴讀者什么是真實,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謬誤。所以《午夜之子》中講述了另外一個版本的歷史故事。它不僅僅試圖反對殖民主義敘述中的謊言,還反對在印巴戰(zhàn)爭中欺騙性的民族主義宣傳。同樣,《羞恥》中的懷疑主義論調也是針對數(shù)不清的謊言、非現(xiàn)實和虛偽。而《撒旦的詩篇》則對撒切爾夫人(Mrs.Torture)統(tǒng)領下的英國種族主義展開嚴厲的批判。
拉什迪抱怨說西方讀者無法理解他作品中的印度特色,也沒有能夠把握他作品的結構。這涉及到拉什迪的讀者問題。拉什迪試圖針對兩部分讀者群:西方的讀者和次大陸的讀者,這造成了對于他的作品閱讀產生不同的結果。
首先,他以英語創(chuàng)作,因此我們可以理解拉什迪確信他最初的讀者是歐美的西方人;而另一方面他的作品描寫的是南亞次大陸的生活,這樣也可理解他的第二部分讀者應該是次大陸的讀者。而這兩部分則是很難調和的讀者群。正緣于此,他的作品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屬性,對于已經習慣了東方主義敘述的西方讀者來說,他的小說充滿了流變不定的敘述,是魔幻的,甚至是浪漫的;但對于印巴讀者來說,這卻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歷史。
拉什迪希望得到這兩部分讀者的理解,但是他自己也清楚這其中的難度:他自己對于印度的理解也是不完整的。原因是拉什迪大部分時間生活在英國,他對印度的印象和記憶實際上并不完整,他的出身并不能決定其描述是準確的。所以他才會說:“作為一個流散作家,內心深處還是有某種失落感。我是帶著回憶來回首過往,找尋失去的時光。我們所塑造的是無形的想象的家園,而不是真實存在的城市或鄉(xiāng)村。我們的印度是存在于我們腦海里的印度?!雹?/p>
拉什迪在這三部曲中的描寫究竟是幻想式的,還是歷史與政治式的?換言之,他究竟是試圖以魔幻的形式,還是試圖以真實再現(xiàn)印巴的歷史與政治?對此解讀也許存在著不同讀者群之間理解的差異。有一點不容否認的是,他用魔幻現(xiàn)實主義這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敘述手段,從他自己的視角再現(xiàn)了南亞次大陸的風云變幻的近現(xiàn)代史。他的敘事也是一種真實。
注 釋:
①賽義德,愛德華.賽義德自選集[M].謝少波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206.
②拉什迪.羞恥[M].黃燦然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17.③Rushdie,Salmon.Imaginary Homeland[M].Granta Book,1991:25.
④張敬品.拉什迪在羞恥中對經典神話的重新構建[J].名作欣賞.2012(6):30-32
⑤拉什迪.羞恥[M].黃燦然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50.
⑥賽義德,愛德華.賽義德自選集[M].謝少波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76.
⑦Rushdie,Salmon.Imaginary Homeland[M].Granta Book,1991:21.
⑧Rushdie,Salmon.Midnight's Children and Shame,Kunapipi,1985:15.
⑨Rushdie,Salmon.Imaginary Homeland[M].Granta Book,19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