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習勤
(安徽師范大學 政治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美國公民教育及其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余習勤
(安徽師范大學 政治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是政治上的優(yōu)勢所在。而在美國,雖然沒有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相當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民教育,在美國歷史發(fā)展中同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經(jīng)濟全球化、社會一體化的今天,研究并借鑒美國的公民教育,對于創(chuàng)新和改善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積極作用。
美國;公民教育;中國;思想政治教育
美國作為現(xiàn)今的世界超級大國,在科技、文化、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都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由于美國其自身形成的發(fā)展史,導致了國家文化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多元,在美國也并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這一說法。能夠讓一個如此多元化的國家擁有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是因為他們有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公民教育”。
1991年美國頒布了公民教育大綱,1994年制定了《公民學與政府國家標準》。美國人的眼中,公民教育源于民主社會的自治政府。林肯在演說中將民主看作為“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1],這里強調的就是公民的地位。教育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培育公民,自由的社會需要公民道德、文化來支撐。公民教育實際上就意味著:讓每個公民主動地參加到對自己的管理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他人的要求。美國將公民教育視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通過公民教育,來培養(yǎng)有積極性、負責任的公民。
(一)公民教育的方式
美國的文化是多元的,公民教育的方式同樣也是多元化的,它通過間接的政策形勢,各個州根據(jù)自己的情況編寫教材,對公民教育學習的時間也沒有具體的要求。美國的公民教育在宏觀上可以劃分為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或者說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主要采取的是一種實踐教學模式。第一,學校教育就是通常所說的課堂教育,這種課堂教育并非是我們所認為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中國式”教學,美國的公民教育多采用師生互動的形式進行,像是:課堂討論、辯論、模擬法庭等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教師通常在課前提前讓學生自己動手收集上課所需的材料,用生活中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實例,在課堂上進行現(xiàn)場學習,學生在親自需找素材、親身進行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學習,避免了生搬硬套、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方式,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學生之間在相互交流,說出自己想法,并與辯駁他人時,不僅讓學生們增加了公民教育方面的知識,也提高了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訓練了他們的思維邏輯能力。第二,社會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另一個重要構成,是非正式形式的公民教育,校外的社區(qū)活動、服務學習(sever learning)[2]已經(jīng)得到政府積極的支持。服務學習是一種體驗式教學,強調課程學習和實踐服務相結合,學生把在課堂中所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學生通過參加社區(qū)的活動,學會關懷他人,為他人服務,為他人著想。教育者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不斷進行反思,實踐服務與課程學習相聯(lián)系,使學生將學與用更好的結合。社區(qū)服務學習已成為美國學生提前接觸社會的平臺。
(二)公民教育的內(nèi)容
美國公民教育的內(nèi)容是滲透在各類的課程教學之中的,美國教育家大衛(wèi)·克爾指出:“公民教育作為一門特殊的課程,它應該是廣泛課程整體的一個重要的部分,跨學科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所以公民教育應該滲透到所有的課程中去?!盵3]美國的公民教育滲透到了看似沒有關聯(lián)的音樂、美術、地理、自然科學等等各個學科之中,公民教育滲透為核心教育。對于美國孩子的公民教育,不僅是在學校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潤物細無聲的滲透著。一個口號經(jīng)常掛在美國孩子嘴上“永遠忠于美國!”他們對孩子從小就進行愛國和愛國旗等公民意識教育,長此以往,最后根深蒂固。美國政府每年都要將幾十幾百億美元投入大眾傳媒、廣播電視等媒體中,積極宣揚傳播他們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這也是對公民進行教育的主要渠道。政府也經(jīng)常鼓勵孩子們?nèi)⒂^博物館、藝術館、紀念館等有著特殊意義的文化設施,在耳濡目染中了解接受美國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信念。宗教活動也是公民教育的一個特色方面,宗教在美國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敬畏上帝,通過對上帝的虔誠來規(guī)范其言行舉止。
(三)公民教育的目的
美國將思想政治教育換了種稱謂——公民教育,表面目的是讓公民獲得技能、知識,但實質上就相當于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但與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顯性不同的是它的內(nèi)隱特性。美國教育部門指出,公民教育就是要把青年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備必備道德品質的“責任公民”[4]。美國沒有直接以公民教育命名的課程,而是通過綜合課程以達到教育的目的,這類綜合課程被稱為“社會科”[4],包含了法律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歷史等十幾門課程。他們也很少提及“愛國主義教育”之類的字眼,但實際上時刻都在進行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他們把公民教育內(nèi)化到各門課程中去,看似沒有進行任何政治教育,實際上已經(jīng)把本國的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都融合其中,學生們的思想中已經(jīng)不自覺的慢慢接受。美國人將所有能夠與思想政治教育聯(lián)系在一起的機構,都納入其進行教育的載體,像學校、媒體、社區(qū)、教堂等,對公民在思想政治方面進行無聲無息式的教育。美國不僅僅注重培養(yǎng)本土居民的美國精神,而且著力于將所有移民者“美國化”,從而使得美國更加的和諧強大。
隨著時代的迅速發(fā)展,信息傳播媒介越來越多樣化,這對于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沖擊力,有介于此,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然而目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各種問題亟待解決。
(一)教育手段單一,教育內(nèi)容空洞
單向灌輸式教育目前仍是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方法,死板而毫無生氣,缺乏必要的師生之間的情感、思維交流,教育者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想法,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各個方面的問題。傳統(tǒng)的封閉式教學,把學生圈在一個小范圍內(nèi),已經(jīng)難以滿足青年人對見識新思想、新事物的要求,青年人的眼界開闊、思維跳躍,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迅速,狹隘單調的教育手段,已經(jīng)無法滿足青年的興趣喜好。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人才的競爭逐漸成為國家之間競爭的必要保障,對于人才的要求也越來高,青年渴望通過更多的途徑方式來獲取知識。我國目前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已經(jīng)與時代脫節(jié),無法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大量的陳詞濫調的理論說辭,無法與學生們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知行脫節(jié),內(nèi)容空洞無趣,忽視實踐教學,教育者將自己所掌握的內(nèi)容,生硬的交與學生,通過考試的方式,檢查學生是否掌握,照成了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不良現(xiàn)象。
(二)忽視受教育者的主動性,知行分離
杜威指出“教育的理想目的是創(chuàng)造自我控制的力量?!盵5]然而,目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過多的偏重于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受教育者主動性,他們只是被動的接受教育者所傳授的知識,是一種我講你聽的單向關系,而沒有把教育過程看做是師生共同合作的整體是互動的,過分關注傳道者的權威性。教師很少會考慮到學生的想法,單單從自我出發(fā)考慮問題,過分強調“師本位”。但是受教育者才是教育的目的,學生被單純的看做是接受信息、知識的機器,大量的理論由填鴨式灌輸給學生,囫圇吞棗,效果并不理想。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都被刻意的壓制住了,久而久之,造成知行脫節(jié)。
(三)教育者隊伍整體素質不高
專職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人數(shù)不多,大部分都是身兼數(shù)職,由于其本身并不是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出身,所以專業(yè)素養(yǎng)并不高,缺乏過硬的專業(yè)知識、應有育人的經(jīng)驗和教課技巧,自己本身對于現(xiàn)實問題就存在思想偏頗,并沒有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意義所在,只是單純的說教,沒有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起足夠的重視,將它看成教育的核心,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教育者靈魂的導向。甚至有的教育者為了迎合學生的“口味”獲得學生的認同,一味的抨擊社會弊端,思想過于偏激,賣弄知識,求新求異,嘩眾取寵,反倒是使學生的行為思想更為偏離正確軌道。還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工作環(huán)境、發(fā)展前景、工資薪酬等原因,并不滿于現(xiàn)狀,寄希望于其他高薪崗位,也就無心教學,嚴重阻礙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發(fā)展水平。
中美雖然是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手段上相互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學習。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也的確存在一些問題,借鑒美國公民教育的成功之處,對于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有著積極作用。
(一)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
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作為我國統(tǒng)一規(guī)定的科目,由學校統(tǒng)一安排的教師進行課堂授課,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較少。教育者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安排,進行說教式傳授?;径际峭怙@性灌輸式教育,教育名稱“思想政治教育”也過于僵硬,教育內(nèi)容也相當抽象,勸導性過強,容易讓人產(chǎn)生逆反心理,效果微乎其微。我們可以借鑒美國式的隱性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其他學科教學中去,并引導學生對于價值觀等問題作出自主性的選擇,教育者以感化為主,將教育意圖不著痕跡的涵蓋其中,并讓學生感受到對于意識形態(tài)是自己主動選擇的,而并非政府、學校強行讓自己接受的,學生在這種“無意識”的狀態(tài)中輕松的接受了我們的思想觀念、主流價值觀。美國的“無意識性”教育充分利用了學校、社區(qū)、家庭,讓公民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我們同樣可以利用身邊的一切現(xiàn)有資源,充分調動起各方力量,擴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面,不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課上的灌輸說教,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貫穿到其他的學科其他的教育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造教育環(huán)境,營造良好氛圍,讓受教育者的思想與心靈都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有效教育是“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員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并使社會可以減少黑暗、煩惱、傾軋,增加光明、整飭、和平與寧靜”。[6]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完全照搬強記書本要求的理論,而是引領受教育者如何提高興趣,自主學習。單靠理論教育是不完善的,必須結合相應的社會實踐,讓受教育者在親身感受中體驗式學習。校內(nèi),可以利用體驗式教學、專題討論、主題班會等形式;校外,可以通過和社會上的一些機構取得聯(lián)系,例如紅十字會、敬老院等等,合理安排學生參加有意義的社會實踐,鼓勵學生多多參加實踐活動,將他們所學到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把內(nèi)化的思想外化為行動,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的必要性,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其社會責任感,幫助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
(三)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整體性
人是社會的產(chǎn)物,生活在社會這個整體的大環(huán)境之中。古有孟母三遷,環(huán)境對于人們的生存發(fā)展所起到的作用可想而知。美國公民教育就充分重視了環(huán)境教育整體性,政府每年花在文化設施、公共環(huán)境建設上的經(jīng)費數(shù)以億計,在體現(xiàn)他們的價值觀念的同時也成為政府向民眾傳播政治思想的活生生的素材。目前,我國在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整體性上也有了一些認識,但在實踐中對于環(huán)境建設的力度單薄,資金有限,我們?nèi)孕杓訌姯h(huán)境資源的開發(fā),做到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結合,培養(yǎng)合適思想政治教育生根發(fā)芽的土壤。家庭、學校、社會都應積極配合,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參與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的滲透,通過耳濡目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形勢下,媒體、網(wǎng)絡、大眾傳媒成為傳播社會輿論的重要方式,也是最容易讓人接受的途徑,通過積極向上的輿論導向,擴充學生的政治知識、強化他們的政治信念,提高其民族自信心。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積極向上,必將孕育出良好的公民。
(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素質
美國要求最嚴格的兩個職業(yè)是教師和醫(yī)生:師者,育人;醫(yī)者,救人。從事學生教育工作需要經(jīng)過專門培訓后,特別是中小學教師,即使擁有博士學歷,沒有教師執(zhí)照也是不可以教書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作,教育者只有自身擁有較高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和各種相應的素質,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信念和正確的政治方向,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業(yè),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人才。面對目前我國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從業(yè)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的情況,應該培養(yǎng)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人才,以專業(yè)型為主,兼職型為輔,專兼職相結合。嚴格培訓制度,逐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專業(yè)化。首先,要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正確領會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堅定科學正確的立場,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yǎng),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提高綜合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一門學科,而是貫穿于我們一生,引導人們樹立正確導向的指南針,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具備相應的心理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綜合知識,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教育引導受教育者。再次,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充分的理解、尊重、關愛學生,做到“以生為本”。思想政治教育者整體素質的提高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的發(fā)展提供必要保障。
[1]袁利平.澳大利亞、日本、泰國和美國中小學公民教育比較[J].世界教育信息,2004(12).
[2]Paul Morris,John Cogan.A comparative overview:civic education across six societies[C].Educational Research,2001.
[3]Kerr,David.Citizenship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C].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Frame works,1999.
[4]陳曉芬,高峰.美國公民教育方法對我國思政教育的啟示[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12(5).
[5][美]約翰·杜威.我們怎樣思維[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6][捷克]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劉衛(wèi)財]
2014-09-1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理論與方法研究”(13AKS013)
余習勤(1988-),女,安徽銅陵人,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G416
A
1007-9882(2015)01-0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