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剛
(遼寧省遼陽市中醫(yī)按摩理療院,111000)
推拿配合鍛煉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療效觀察
王 剛
(遼寧省遼陽市中醫(yī)按摩理療院,111000)
慢性腰肌勞損是一種臨床常見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近年來隨著社會發(fā)展及工作方式、生活習慣的改變,腰肌勞損發(fā)病率上升,發(fā)病年齡呈提前趨勢[1]。腰肌勞損遷延不愈,臨床表現多樣,臨床尚無特效療法,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2]。近年來,筆者在門診應用推拿配合鍛煉治療腰肌勞損患者68例,效果較滿意,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門診慢性腰肌勞損患者68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齡28~65歲,平均42歲;病程3個月~10年,平均2.35年
診斷標準:①長期腰痛史,好發(fā)于腰部長期過度負重、長期姿勢不良、久居潮濕陰冷之地或急性腰扭傷后轉為慢性的患者。②一側或兩側腰骶臀部肌肉痙攣,酸痛不適,疼痛可牽及股內外側及膝部;勞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減輕;久站、久坐、久臥后疼痛加重,適度活動后緩解;遇寒痛增,得溫則舒;急性發(fā)作者可有劇痛和腰部活動障礙。③一側條索樣壓痛點或疼痛激發(fā)點。④部分患者腰部活動不同程度受限或脊柱側凸,部分患者腰部皮膚增厚,皮下組織與深部筋膜緊密粘連而出現橘皮樣改變。⑤腰椎影像學檢查可無異常發(fā)現或有不同程度退變[3]。
納入標準: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年齡25~65歲,近5 d未接受其他推拿等保守治療的患者。
排除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椎管狹窄等患者;合并嚴重心、腦、肝、腎疾病和血液系統等疾病患者;推拿禁忌癥患者。
鍛煉:完成腰部前后俯仰動作,左右側屈動作,左右旋轉動作,扶膝下蹲動作,每個動作重復10~20次,每日鍛煉1~3次。
療效判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腰痛消失,功能恢復;好轉;腰痛減輕,活動功能基本恢復,勞累后仍覺疼痛不適;未愈;腰痛無明顯減輕,活動受限。
本病每次推拿10~15 min,隔日1次,每周3次,10次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2個療程后68例腰肌勞損患者治愈54例,好轉13例,未愈1例,總有效率為98.53%。
腰肌勞損是由于急性腰扭傷后未能及時準確治療,或長期過度負重,姿勢不良使腰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頻繁牽拉或持續(xù)處于緊張狀態(tài),逐漸形成慢性損傷,或寒冷潮濕刺激,形成腰痛發(fā)作與緩解反復交替,活動功能受限,遷延不愈的慢性疾病。
中醫(yī)學認為,腰肌勞損因急性扭傷,慢性勞損,或正氣虛弱、寒濕外邪侵襲腰部造成經脈閉阻,氣血凝滯,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屬“傷筋”“痹證”范疇[4]。推拿是中醫(yī)治療傷筋的有效方法,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解痙鎮(zhèn)痛的功效。推拿手法刺激腰骶部腎俞、大腸俞、腰陽關、命門等穴位。局部組織溫度升高,促進毛細血管擴張,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增加局部組織營養(yǎng)物質供應,促進代謝產物和炎性介質的吸收;推拿還能增高血清β-內啡肽含量,減少5-羥色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致痛物質,消除疼痛,緩解痙攣,修復損傷[5]。
鍛煉是主動運動,肌肉充分收縮與伸展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肌肉代謝能力,以修復損傷,增強肌力和耐力;牽伸能改善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伸展性,緩解痙攣,增加或恢復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預防軟組織損傷。
推拿與鍛煉配合治療腰肌勞損能迅速緩解腰部疼痛及肌肉痙攣等臨床癥狀,有效鞏固治療效果,預防反復發(fā)作。經臨床實踐,筆者認為推拿配合鍛煉治療腰肌勞損療效確切,簡便安全。
[1]蘇全勝.蠟療配合手法治療腰肌勞損的臨床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2013,(4):63-64.
[2]賈連順.現代脊柱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802.
[3]上海市衛(wèi)生局.上海市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M].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出版社,2003:461-462.
[4]王煜.運動軟組織損傷學[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8.
[5]羅才貴.推拿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53.
201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