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已于2014年3月15日開始生效,在消法第二十五條,對消費者的無理由退貨權作出了規(guī)定,但從該法來看,消費者無理由退貨權的適用范圍還不夠明確,尚需進一步細化,否則在適用過程的引起的紛爭將難以化解。本文從消費者無理由退貨權適用的交易類型適用范圍、客體范圍、主體范圍、其他根據性質不宜退貨的商品范圍、以及商品完好的標準多方面進行論述,試圖使該法規(guī)在適用中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關鍵詞:消費者;無理由退貨權;適用范圍
無理由退貨是消費者的一項重要的權利,它賦予了消費者對已締結合同的單方面解除權,保證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體現其真實意愿,借以確保該消費者做出理性的選擇。消法對消費者無理由退貨權的適用范圍作出規(guī)定,但由于其規(guī)定過于概括,寬泛,在適用過程中引起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紛爭,如何界定消費者無理由退貨權的適用范圍,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論述。
一、消費者無理由退貨權適用的交易類型
依照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的規(guī)定,消費者無理由退貨適用的交易類型為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在該條中所列舉的四種類型均為遠程交易,但按照立法者對該條的說明來看,無理由退貨制度適用的交易類型也同時包括了上門推銷、直銷等非固定場所交易。其適用交易類型實質上僅排除了固定場所的交易。對于上門推銷、直銷等非固定場所交易和網絡、電視、電話、郵購遠程交易,法律上賦予這兩種交易方式的消費者無理退貨權的原因是有區(qū)別的。在遠程交易中,經營者與消費者對商品信息是不對稱的,在這種不對稱的信息中,經營者有可能利用虛假宣傳,惡意夸大等手段來騙取消費者的信任,從而促成交易,而在非固定場所的交易中,經營者的誠信無法被消費者認同,一般會認為是給予消費者以無理由退貨權的理由。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遠程交易運營規(guī)則的進一步精細化,對于網購這種遠程交易,信息不對稱,消費者了解不充分的缺陷有了一定程度的解決,因此,是否必須作為遠程交易領域的強制性規(guī)定,不允許經營者以特別的約定來排除,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有很大的爭議。
二、消費者無理由退貨權適用的客體范圍
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上理解,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客體應為商品和服務,在外國,如歐盟、德國、日本,無理由退貨制度的適用范圍也包括商品與服務,但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僅規(guī)定了“商品”,為什么在此未將服務列舉在內,立法者在此沒有作出說明,從該條的本意來看,商品是不包含服務在內的,但將服務排除在無理由退貨制度的適用范圍之外,是不準確和不恰當的。理由為,在很多遠程購物中,特別在我們最熟悉的網購交易中,存在著大量關于服務的交易,比如干洗卡、餐券等,這些雖為服務,但消費者購買時對信息了解的不對稱狀況與網絡銷售的其它商品沒有區(qū)別,基于以上所述,我們是否可以對本條所述“商品”作擴大解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的“商品”包含此類有體憑證化的服務。
三、消費者無理由退貨權適用的主體范圍
依照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的規(guī)定,該條所適用的主體范圍僅為一方是經營者、相對方是消費者的買賣合同,這在法律和實務上是很好理解了,但如果這樣定性,如百姓網、趕集網等C2C性質的交易,就不能適用本條,這種情形下的交易就排除在無理由退貨制度之外。當然,立法者在此所考慮的主要因素,是這種情況下,如果給消費者以無理由退貨權對經營者明顯不合理,因為,此時的權利很容易被消費者濫用。比如消費者定做的、鮮活易腐的商品,退貨會令經營者難以二次銷售;在線下載或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軟件,消費者可以復制方式;交付的報紙、期刊,一方面是因此類商品的時間性,退貨會令其價值下降甚至喪失。從這此方面考慮,法規(guī)對主體范圍的定位是準確的。
四、消費者無理由退貨權中其他根據性質不宜退貨的商品范圍
無理由退貨制度在不宜退貨的商品方面除對幾類商品作了列舉,還作了兜底性規(guī)定,即依商品的性質不宜退貨,何為依商品的性質不宜退貨,何為不宜退貨的商品性質,應當取決于強制性的無理由退貨權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簡單的說,如果認為在此商品上適用無理由退貨制度對于經營者過于嚴苛,那么,就應作從寬認定,甚至由經營者決定是否適用。如果認為強制性無理由退貨權在該商品中應用并無不當,就應嚴格在實踐中加以適用。另外,對此類商品的認定,還應考慮到是否會影響經營者的正當權益,是否會引發(fā)消費者濫用風險等因素,以此盡力彌補強制性無理由退貨權的不足,使之在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能夠保持利益平衡。例如保健品、化妝品、內衣等,不宜一律認定屬于此類,因為此類商品其完全有可能不會影響經營者二次銷售,也不會有消費者濫很大風險。對于不宜退貨的商品類型,也可以授權主管機關定期公布并調整清單。
五、消費者無理由退貨權中商品完好的標準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消費者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但“商品完好”標準是什么呢?假如你在網上購買了一件衣服,收貨后你將包裝打開了,吊牌剪掉了,那這樣的商品究竟能不能使用無理由退貨制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guī)僅規(guī)定,退回的商品應當完好,究竟什么樣的情況算是商品完好,對完好的理解消費者和經營者是不一致的。如上所述,這一爭議一直都在實踐中爭論不休,衣服剪掉了吊牌,是否算“商品完好”?當前,在淘寶商城、京東等大型電商中也沒有一致的答案,有的服裝品牌對于剪掉吊牌的衣服,如果仍能提供吊牌,算作“商品完好”,屬于退貨范圍,但有的店鋪中,剪掉吊牌則被認為此商品是不完好的。這一問題必須有一個明確細致的規(guī)定,規(guī)定的不明確將對于消費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造成一定阻礙。只有明確細致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因理解不一致造成的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糾紛。
作者簡介:李桂英(1983- ),女,河南安陽人,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