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前后,“電子書包”悄然走進我國部分中小學課堂,尤其在東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電子書包”有大規(guī)模部署的趨勢。目前,學術界對于“電子書包”尚未形成一個明確的、統(tǒng)一的定義。國外學者從技術與應用的角度對電子書包進行了界定,認為電子書包是一個計算機支持的數字化協(xié)作學習空間,它以網絡為環(huán)境基礎,支持師生、生生間的同步或異步交流與資源共享。國內學者傾向于將電子書包理解為一種未來形態(tài)的教育電子產品,它將學生書包里的教材、作業(yè)、課內外讀物、字典等學習用品全部數字化后整合在一個輕便移動終端中。電子書包自推廣之日起,對于其利弊始終存在兩極化的評價。支持者認為,電子書包為教育發(fā)展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徑,為教育資源配置帶來了新方式、新手段,多樣性的互動教學和個性化學習方式打造出高效課堂。反對者認為,電子書包只是對傳統(tǒng)教材內容的拷貝和數字化呈現(xiàn),既缺少對教師拓展專業(yè)知識和提升教學法的支持,又缺乏對互動、探究、個別化學習等課堂教和學的附加支持,更無貫通課堂學習、網上學習和學生生活空間的設計,只是在用學校更高的電耗、學生更高的眼耗、教師更多的心耗為代價的對原有教材內容的平板搬家。在媒體進行的一項調查中,82.72%的家長對電子書包走近孩子持反對意見。那么,對于以漢字為基礎的國內中小學教育來說,電子書包能否帶來全新的學習革命,開啟“無紙書籍”學習的新時代,還是僅僅作為教改的一種輔助形式?電子書包在實際使用中究竟效果如何?我們特意約請部分教師、校長及理論工作者,請他們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