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6日,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及歐萊雅中國共同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京隆重舉行。來自全國5個省市的10位青年女科學家獲得該項殊榮。從追溯動物起源到解密大腦神經,從研發(fā)納米材料到探索浩瀚星空,從研究優(yōu)良農作物到航空特種醫(yī)學,她們用青春灌溉科學之美,用科學書寫人類美好的未來。
頒獎典禮結束后,主辦方還特別設置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論壇,10位獲獎者與現場100多名高中女生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和精彩互動。圍繞“愛上科學的理由”和“發(fā)現科學之美”兩個話題,獲獎女科學家們用親身經歷的故事生動演繹了科學的無窮魅力,為莘莘學子點亮一盞明燈,指引她們通向科學的夢想國度。
科學之美,女性力量
縱觀現代人類的科學發(fā)展史,女科學家以其獨有的細膩和感性情懷拓展對科學的想象空間,同時又以其睿智與理性的邏輯思維捕獲那些至關重要的科研細節(jié),她們在科學領域的成就和貢獻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和認可。
自20世紀90年代末,從事科研的女性隊伍以12%的增長率日益壯大,但縱觀全球,科研人員中女性所占比例仍不足三分之一;在諾貝爾獎得主里,女性獲獎者的比例更是不足3.5%——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科研領域男女比例失衡、實現性別上平等的問題仍舊任重而道遠。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
作為一家以美為核心事業(yè)的公司,女性始終是歐萊雅關注和鼓勵的社會群體。創(chuàng)立自一位化學家之手,歐萊雅集團對科學的執(zhí)著與生俱來。1998年,歐萊雅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設立“為投身于科學的女性”計劃,在全球范圍支持處于科研事業(yè)發(fā)展不同階段的女性,至今已有來自100多個國家的超過2000名女科學家獲得殊榮。
作為“為投身于科學的女性”計劃在中國的延伸和發(fā)展,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于2004年創(chuàng)立,致力于表彰在基礎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杰出女性。11年間,共有來自全國21個?。ㄗ灾螀^(qū)、直轄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的96位女性獲此殊榮,歐萊雅的捐助總額達810萬元人民幣。
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共收到來自111個單位和22名專家的提名、推薦有效候選人183位;候選者最小年齡下探至30歲,少數民族的候選者比例達到7.65%,在西部地區(qū)工作的候選者攀升至22.95%,來自香港和澳門的候選者比例接近5%;候選者研究領域覆蓋數理科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生物學、醫(yī)藥衛(wèi)生、地球科學、農林科學、信息科學七大學科。這些喜人的數字印證了該獎項在中國的輻射范圍愈加廣泛、影響力度日趨深入,對培養(yǎng)更多才華橫溢的女性科研人才起到了有力的導向作用。
突破十一載積淀,依托全新的高度,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已成為衡定中國女性科技工作者最具影響力的標準之一,深刻展示并積極改變著中國科學界的面貌,全力推動青年女性不斷攀登科研事業(yè)的高峰。
科學之美 改變世界
科學讓現代文明的浪潮充滿了進步與希望的曙光,也讓人類在永無止境的未知與挑戰(zhàn)中不斷超越自我。如今,日益壯大的女性科學家隊伍已成為科學天空里一抹絢麗的風景——從對個體生命的守候、到對國計民生的承諾、再到對人類知識領域的開拓,她們在各自的領域奉獻著自己畢生的熱忱與堅持,鐫刻出改變世界的科學之美。
面對種種“疑難雜癥”對人體造成的痛苦與困擾,她們矢志鉆研、攻堅克難,以卓越的勇氣和魄力維護生命的尊嚴。在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獲得者中,來自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陳春英嘗試在納米世界探索癌癥治療的新方式,逐漸摸索出一套既可以準確地打擊腫瘤細胞,又不對人體健康造成傷害的有力武器;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于翔發(fā)現一種比藥物治療安全許多的“感知覺干預”療法,為神經疾病患者尤其是自閉癥兒童開啟了一扇與世界溝通的窗口。
心系資源利用、環(huán)境保護等社會發(fā)展的關鍵議題,她們凝聚智慧、銳意創(chuàng)新,為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和生活境況的改善帶去福祉。在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獲得者中,華北電力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研究院教授李永平正通過恢復水系的自我凈化能力來治理水污染、調控水資源,為實現生活、生計、生態(tài)的良性發(fā)展而執(zhí)著求索;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黃如則致力于帶領團隊設計超低功耗的電子器件,以獨辟蹊徑的設計思想改良器件結構并付諸應用,幫助人們盡情享受高科技芯片技術進步帶給生活的便利。
除了解決層出不窮的社會現實問題,獲獎女科學家們還積極拓展研究領域,破解物種起源的未解之謎,探究廣闊宇宙的無窮奧秘。西北大學地質系教授劉建妮打破時間限制、扎根古生物學研究,以發(fā)現“葉足動物”的突出貢獻破解了節(jié)肢動物起源的難題,也為人類探索未知生命開拓了全新紀元。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陳雪飛多年間始終深耕天體物理研究,從構建雙星演化理論,到丈量宇宙空間,她希望通過對天文現象這種浪漫的追尋,去滿足人們對浩渺星空在敬畏之余的好奇。
科學之美 引領未來
在表彰、扶持精英的同時,歐萊雅深信,科學之美的恒久盛放需要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2013年,歐萊雅中國攜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全國工作委員會,開創(chuàng)了“未來科學家可持續(xù)成長計劃”,邀請獲獎女科學家為高中生當面答疑解惑、帶領他們探索科學的無盡樂趣。
在第十一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頒獎典禮后的論壇上,獲獎女科學家們就紛紛與高中生分享了她們愛上科學的故事和對科學之美的領悟:
西北大學教授劉建妮從有記憶開始就與自然產生了直接而親密的聯系:滿山遍野地奔跑,只為觀察蝴蝶翅膀在太陽下透出的迷人色彩;拿起小棍翻遍地上的樹葉,只為尋找一只只形態(tài)迥異的昆蟲——她也因此鼓勵青少年將興趣延續(xù)為始終的追求,只要不輕言放棄,最初的夢想就能蛻變?yōu)樽詈蟮拿利悺V猩酱髮W腫瘤防治中心研究員賈衛(wèi)華至今仍對罹患癌癥而去世的師妹記憶猶新,一個閃閃發(fā)亮的年輕生命好像花朵凋零般迅速消逝,這讓處于博士后階段的她從此堅定了“攻克癌癥”的信念,并支持她一路披荊斬棘、成為鼻咽癌研究領域的佼佼者。對于年輕學生,賈衛(wèi)華也希望她們聽從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將過程本身當作一種獎勵。
對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研究員段慧玲而言,正是充滿精細分析、嚴密推理的力學之美,以理論知識改造現實的科學能量,激發(fā)了她強烈的冒險精神和求知欲望,促使她從工程師成功轉型為一名科學家;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李英賢眼中,科學從來都不枯燥,在逆水行舟中尋找柳暗花明,通過面向航天的前沿研究造福全人類,正是科學所蘊含的真、善、美;華南農業(yè)大學亞熱帶農業(yè)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廖紅教授,通過農作物養(yǎng)分高效利用的植物生理學與分子遺傳學研究,提升了植物根系對養(yǎng)分的吸收能力,依靠自然的方式降低種植成本、減少施肥量,減輕污染,讓萬物靈動地生長。
肩負著全面的責任與使命,歐萊雅中國表示:將繼續(xù)專注求索、履行承諾,并通過攜手各界共同努力,讓科學之美持續(xù)綻放,讓美在科學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