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波 劉躍亭
(山西醫(yī)科大學 山西 太原 030001)
顱腦損傷,是一種常見性的腦外科臨床外傷,其根據患者損傷的位置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即腦損傷、顱骨損傷以及頭皮損傷。顱腦損傷按照傷情程度一般分為四種,即輕度損傷、中度損傷、重度損傷以及特重度損傷[1]。重型顱腦損傷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脅嚴重,且腦損傷情況多屬于不可逆轉的,因此,在進行重型顱腦損傷的臨床救治時,預防繼發(fā)性顱腦損傷是治療的重要內容之一[2]。本文抽選2011年04月~2014年03月以來,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52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他們平均的劃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患者26例,采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臨床治療;觀察組患者26例,采用大劑量納洛酮進行臨床治療,并統(tǒng)計、分析和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診治情況和效果。現(xiàn)匯報具體結果。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1年04月~2014年03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搶救治療的52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患者年齡大約在25 歲~53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6 ±5.7) 歲; 女性20例患者,男性32例患者; 損傷時間大約在30min~6h 之間,平均損傷時間為(2.4 ±1.1) h; 損傷部位中,6例為腦內血腫,15例為硬膜下血腫,14例為硬膜外血腫,17例為硬膜下血腫加腦挫裂傷。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52例患者平均劃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26例,患者年齡大約在25 歲~50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3 ±4.5) 歲;女性11例患者,男性15例患者;損傷時間大約在30min~5h 之間,平均損傷時間為(2.1 ±0.6) h;損傷部位中,2例為腦內血腫,11例為硬膜下血腫,10例為硬膜外血腫,3例為硬膜下血腫加腦挫裂傷。觀察組26例,患者年齡大約在28 歲~53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3.5 ±6.1) 歲;女性9例患者,男性17例患者;損傷時間大約在1h~6h 之間,平均損傷時間為(2.9 ±0.7) h;損傷部位中,4例為腦內血腫,4例為硬膜下血腫,4例為硬膜外血腫,14例為硬膜下血腫加腦挫裂傷。經診斷,兩組患者均不存在新、腎、肺等器官功能不全癥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無過敏史、藥癮史,且在年齡、性別、損傷時間、損傷部位等方面的比較不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患者采用常規(guī)方法進行臨床搶救。即在患者入院后,要立即給予其常規(guī)性的止血、降顱壓、抗氧自由基、抗感染以及手術等對癥治療,并做好酸堿平衡以及水電解質代謝的維持治療。
1.2.2 觀察組 給予患者采用大劑量納洛酮進行臨床救治。即在給予患者常規(guī)治療(方法與對照組一致) 的同時,還要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對其進行大劑量納洛酮治療,具體方法為:將0.2mg/kg·d 的鹽酸納洛酮融入到500ml 的生理鹽水中進行靜脈滴注,1 次/d,連續(xù)用藥2d。而后將納洛酮減為0.1mg/kg·d,療程為7d。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15.0 軟件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診治情況(如格拉斯哥評分、治療效果) 進行統(tǒng)計學對比和分析,并采用T 檢驗表示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表示計數資料。當比較差異值P<0.05 時,則組間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后,其格拉斯哥評分均較之治療前有明顯的提高,組內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 <0.05) 。且觀察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存在較大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格拉斯哥評分比較
統(tǒng)計學對比顯示,對照組26例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61.54%(16/26) ,其中有3例患者治愈,治愈率為11.54%;觀察組26例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31%(24/26) ,其中有10例患者治愈,治愈率為38.46%。觀察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組間比較的差異性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納洛酮,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類阿片受體拮抗藥物,其主要的藥理作用是對急性麻醉性鎮(zhèn)痛藥中毒、急性乙醇中毒以及拮抗類藥物呼吸抑制等進行迅速的緩解[3-4]。同時,患者在應用此類藥物后,能夠迅速透過血腦屏障,并通過尿液代謝掉,因而,它的安全性較高,對患者的毒副作用?。?]。本次臨床研究顯示,采用大劑量納洛酮進行治療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其治療后的格拉斯哥評分為13.91 ±2.03,較之治療前有顯著的提高,且明顯高于采用常規(guī)治療的患者(11.10 ±2.04) 。在臨床療效方面,其臨床治愈率為38.46%,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92.31%,遠遠高于常規(guī)治療患者(11.54%,61.54%) ,組間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由此可見,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采用大劑量納洛酮進行治療的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降低死亡率,從而更好的幫助和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 陳洪武,金波,李祖晟.兩種劑量納洛酮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的療效觀察[J].海峽藥學,2012,24(06):150-151.
[2] 涂艷陽,田小溪,曹義戰(zhàn),等.不同劑量納洛酮對重型顱腦損傷后β-內啡肽影響的實驗研究[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1,18(03):494-495.
[3] 王文宜,王月芳,張海春,等.大劑量納洛酮持續(xù)微泵注入在重型顱腦損傷中的早期應用[J].臨床醫(yī)學工程,2009,16(12):18-19.
[4] 沈斌,董廣佩,方久強,等.早期運用參麥注射液聯(lián)合大劑量納洛酮治療重型顱腦損傷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22):2761-2762.
[5] 劉世平,周述博.大劑量納洛酮治療急性重型顱腦損傷臨床療效觀察[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4,30(08):1161-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