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克敏,焦旭愛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陜西西安 710119)
2014年西安唐代文化史學會學術沙龍綜述
梁克敏,焦旭愛
(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陜西西安710119)
摘要:2014年西安唐代文化史學會學術沙龍在陜西師范大學舉行。來自西安高等院校、科研究機構和文博系統(tǒng)的40多位專家參加了會議。與會代表圍繞唐代文化史研究的新材料與新方法、唐代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和唐代歷史文化遺存的搜集、整理與研究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一些新的學術見解。
關鍵詞:唐代文化史;學術沙龍;成果綜述
2014年12月13日,西安唐代文化史學會學術沙龍在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來自陜西師范大學、西北大學、西安文理學院、陜西師范學前學院、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以及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4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會議。西安唐代文化史學會會長、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王雙懷教授在開幕式上對各位專家表示熱烈歡迎。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何志龍在致辭中對各位會員在隋唐史研究方面的努力表示贊賞,并就隋唐史研究的國際化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會專家就三個方面的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提出了不少有新意的學術觀點。
一、 唐代文化史研究的新材料與新方法
近些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展開,在全國各地陸續(xù)發(fā)現了大量的唐代墓志銘,這給唐史研究提供了相當豐富的新史料來源。第一場討論中,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王其祎教授的報告《枕上浮生:長安新出隋代梁衍墓志銘與枕銘》,首先解讀了長安新出土的隋代梁衍墓志銘,認為梁衍家族屬于安定梁氏,為當地望族,而梁氏家族的郡望經歷了一個由安定到長安再到洛陽,不斷向中原遷移的過程;梁衍葬地—雍州大興縣高望原,這一地名目前還沒有在其他隋唐墓志中看到;他還提到梁衍之妻韓氏為北周將軍韓歡之女。在報告中他重點介紹了梁衍墓出土的枕銘及在性質、用途和內容上的特殊性。這款枕銘尚屬首次出現在墓葬中,且字數較多,具有墓志銘性質,與傳世文獻所見的純粹文學性質的枕銘有很大不同;梁衍枕銘是刻在為死者安葬用的枕具上,而傳世枕銘則是書刻在生人日用枕具上。這種具有墓志銘性質和內涵的枕銘何以所見稀缺,是一個值得審慎追究的問題。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朝軍隊內調平叛,吐蕃攻占河西走廊,到咸通二年(861)張議潮率軍收復涼州,后來唐政府設置涼州節(jié)度使。西北大學李軍教授在其題為《清抄本〈京兆翁氏族譜〉與晚唐河西歷史》的報告中,首先通過與敦煌文獻、傳世文獻及其他譜牒資料相對應證明了《京兆翁氏族譜》的可信性。在此基礎上,他借助《京兆翁氏族譜》中保存的七件相關的重要文獻,梳理了晚唐曾任河西節(jié)度使的翁郜的生平事跡,并由此探討了晚唐河西軍政府機構的基本運作情況及形態(tài)演變軌跡。他認為,晚唐政府在政局動蕩的情況下,仍致力于涼州地區(qū)最高軍政長官的任命、軍政機構的改置,顯示出力圖控制河西的迫切愿望。這些措施對歸義軍起到了重要的制約作用。然而,隨著唐政府控制力的衰落,河西節(jié)度使幕府的運作又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歸義軍的影響。另外,他通過對《京兆翁氏族譜》的研究,對以往學者關于河西概念的界定提出了質疑,提出晚唐史籍中的“河西”很可能是指河西都防御使或河西節(jié)度使所統(tǒng)轄的區(qū)域。
陜西師范大學黃壽成教授針對墓志資料利用時所存在的問題,作了題為《石刻材料與文史研究》的報告。他從主次、郡望、世系、職官、地理等方面進行了闡述,認為碑石雖為第一手史料,但完整史書的資料價值要高于零星的碑刻,治史者應以史書為主,以旁采碑刻為輔,不能顛倒主次。另外,碑志中所涉名字除少數民族外,均可信據,但郡望未必是其真實籍貫,有假托的情況存在。同樣碑志中的有些世系也存在偽造,不可輕信,應利用史書加以考證。至于職官,他提出碑志所述逝者歷任職官可與史書互證,補充史書之所遺逸,但逝者是否真正任過某官,需要用心考證。碑志所記地理主要涉及到逝者生前任官所在的州郡縣邑名稱,第宅在長安或洛陽之坊里名稱和葬地名稱等地理信息。因此,在運用碑石材料時,可以將碑石與史傳相結合,進行發(fā)微探幽。
陜西師范大學介永強教授就唐代僧尼墓志、塔銘研究進行了論述,在題為《唐代僧尼墓志、塔銘研究》的報告中指出,就目前所掌握的三百多例僧尼墓志、塔銘來看,其內容涉及佛教徒日常生活、剃度制度、高僧與達官貴人的交往情況、寺院歷史,而整個僧尼墓志、塔銘的情況反應了佛教興衰與國家政治的關系,具有很高研究價值。唐代僧尼墓志、塔銘的學術價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有助于解決目前研究所面臨的疑難問題,糾正學界在一些問題上存在的偏差,例如佛教和道教的關系問題;另一方面,僧尼墓志、塔銘可以補充傳統(tǒng)史料對于僧尼記載的缺失,有助于正確認識當時佛教的發(fā)展狀況。
西安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張全民研究員對以上專家學者的發(fā)言分別進行了精彩點評,認為各位專家學者所引材料新穎,考證嚴密,用工頗深,很多問題給人以啟發(fā)。他還針對其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指出運用新材料,對某個類型群體進行綜合研究是隋唐史研究今后發(fā)展的方向。
二、唐代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
唐代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取得了輝煌成就,這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陜西師范大學杜文玉教授的報告《關于大明宮研究的幾個問題》對唐代大明宮中左右朝堂的功能、命婦朝見皇后的地點以及大明宮內朝機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認為,大明宮朝堂的位置與之前的朝堂有所不同,由宮門外移到了宮門內,位于含元殿左右閣下。大明宮朝堂有多種職能,既是百官議事、舉行重大禮儀之所,又是百官候朝、舉行冊禮之處,同時還兼具上表與待命、宴集、待罪、決獄,杖刑、舉哀等功能。他通過對文獻的分析,考證出唐代命婦朝見皇后、皇太后的地點在光順門外的命婦院朝堂,并非含元殿朝堂。另外,因工作需要,包括中樞與政務機構等外朝機構、為宮廷生活服務的機構和一些事務性機構也會在大明宮內設立分支機構,因而設在大明宮內的機構并非都是內朝機構。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穆渭生教授的報告《唐楊貴妃入宮時間再考訂》通過對傳世史料的梳理,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楊貴妃入宮的時間進行了再考訂。他指出,在考證楊貴妃入宮的時間問題時,應當注意史料產生時間的排比以及史料的解讀,并且要符合常情和倫理。關于楊貴妃入宮的時間,陳寅恪先生曾推斷為開元二十八年,此后學界相沿不疑;目前則認為,陳先生所依據的史料為北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不僅其中錯誤較多,而且其成書時間要晚于唐人陳鴻所作《長恨歌傳》,因此后者所載楊貴妃入宮時間較為可信。另一方面,從情理上看,唐玄宗對寧王極為敬重,而壽王從小又在寧王家長大,與之關系密切,因此,玄宗度壽王妃入道應在寧王逝世之后,即開元二十九年之后。穆教授據此推斷,楊貴妃入宮時間應比陳寅恪先生所推測的開元二十八年推遲一年或兩年,即開元二十九年或天寶元年。
唐代長安經常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對木材的需求量較大,這些木材主要來自哪里,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西北大學賈志剛教授的報告《唐代長安的木材供應》分析了唐代長安城的木材供應模式,并以此為據對長安木材供應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程度進行了估計。他指出唐代長安城木材供應模式主要有三種:專監(jiān)專供、專材專供、制度性供應和非制度性供應相結合,這種供應模式決定了長安城的木材供應對周邊環(huán)境影響并不大。他強調:唐長安城龐大的木材需求量考驗著其木材供應能力,而木材的大量供應也考驗著長安城周邊環(huán)境的承受能力。如何平衡木材供應與環(huán)境承受能力,是唐代長安城和現代都市共同面臨的問題。
陜西省社科院的劉思怡研究員的報告《唐代宗室管理制度研究中的困惑與經驗》就其最近研究中所面臨的困惑和經驗與與會專家學者進行了分享和探討。她從自身的經歷出發(fā)提出學術研究要把功夫放在平時,處處留心,注意資料的分類搜集。另外,研究過程中還要十分注意時間的安排和分配,提高質量和效率。
王其祎教授有對以上專家學者的報告一一點評。他認為,杜文玉教授關于大明宮的研究既涉及宏大的主題,也有一些微觀研究,對于帶動政治制度以及相關問題的專業(yè)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穆謂生教授就楊貴妃入宮這一小問題展開討論,列舉了許多學者的考證,考訂了眾多史料,角度新穎,考證扎實。而賈志剛教授所做研究的關注點特別巧妙,有現實意義,其主題涉及環(huán)境地理史和城市建筑史,屬于學科交叉,有利于對秦嶺植被史以及植被保護的研究。
三、唐代歷史文化遺存的搜集、整理與研究
西安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張全民研究員在《隋唐長安城佛寺遺跡的發(fā)現》的報告中,系統(tǒng)介紹了長安城佛寺的勘探、發(fā)掘情況,對這些佛寺的勘探、發(fā)掘情況進行了梳理,并展示了其中出土的器物、造像、遺跡等文物的圖片資料,例如青龍寺出土的珍貴的“盈”字款白瓷器殘片、西明寺石茶碾、小雁塔塔基、醴泉寺造像等,對這些文物說明的問題進行了進一步闡述,對目前西安隋唐佛寺發(fā)掘過程中的問題進行了說明。
陜西師范大學焦杰教授的報告《唐代比丘尼的種類、受戒習業(yè)以及弘法活動》探討了唐代比丘尼的主要種類以及受戒習業(yè),論述了比丘尼社會地位的變化及其弘法活動對佛教發(fā)展的作用。他指出,隨著唐代大量女性走入了比丘尼的行列,而當時的比丘尼隊伍主要由出家的比丘尼、掛籍寺廟的比丘尼和私度的比丘尼三部分組成;唐代女性要想獲得僧伽資格必須經過兩次受戒,即沙彌戒和比丘戒。唐代的大德尼已經獲得了為女性出家者授具足戒的權力,一些大德尼還代表政府為人剃度。比丘尼們積極從事寫譯、造像、講經等弘揚佛法的活動,她們的宗教活動主要包括日常的持戒、誦經和不定期的抄經、寫經、造像等,大多數功德活動都是圍繞著寺院進行。在講經的比丘尼中,出身士族、有著良好教育背景的比丘尼所講多為僧講;社會下層比丘尼的講經活動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被迫中止。由于中原地區(qū)女性地位較低的緣故,唐代的比丘尼很少或基本沒有在街頭巷尾做俗講的,這種情況與唐晚期敦煌地區(qū)有所不同。
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楊效俊的報告《淺談隋代京畿地區(qū)仁壽舍利石函的裝飾——以耀縣神德寺舍利石函為中心》,闡述了隋唐京畿地區(qū)仁壽舍利石函的裝飾圖像與風格。首先,她從神德寺舍利塔基地宮地理、地宮形制、舍利石函及其他物品進行了綜合研究,指出仁壽年間在京畿地區(qū)精通涅槃經典的高僧和活躍在隋文帝身邊的高僧的主導下,形成了仁壽舍利的瘞埋制度,并形成了京畿地區(qū)舍利石函的裝飾風格。這一地區(qū)舍利石函以“四面八樹”為圖像特征,寓意釋迦牟尼涅槃的過程和涅槃四德“常、樂、我、凈“,并以中國傳統(tǒng)的方位意識與佛教天界圖像的結合來表現佛教的世界圖像。這種京畿地區(qū)舍利石函的裝飾風格融合了陵墓石質葬具精致繁復的裝飾風格和佛教紀念碑藝術的風格,反映了隋代長安地區(qū)佛教藝術融合性與多樣性的特點。
西安文理學院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潘明娟教授的報告《唐代大明宮的節(jié)日風俗——以<全唐詩>中相關節(jié)日詩為例》,對詩歌反映的唐代大明宮的元日、人日、上元節(jié)、立春、中和節(jié)、寒食和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重陽節(jié)等九個節(jié)日的風俗作了介紹,說明了唐代宮廷節(jié)日習俗與民間節(jié)日風俗有一定不同之處,并對所摘錄的宮廷節(jié)日詩的特點進行了歸納,認為這些節(jié)日詩所反映的節(jié)日多為傳統(tǒng)歲時節(jié)日,而民間較為流行的佛誕日、盂蘭盆節(jié)、臘日等佛道節(jié)日在大明宮中幾乎沒有,這個現象值得深入研究。另外,這些宮廷節(jié)日詩反映了大明宮節(jié)日慶祝的基本模式,即賜宴、賦詩、君臣同樂;而且因為其多為應制詩,故內容多為感恩和憧憬,其基調也較為愉快,這與民間節(jié)日詩有很大的不同。宮廷節(jié)日詩在內容上帶有明顯的節(jié)日特色和季節(jié)特色,例如人日的彩縷人勝、中和節(jié)的中和酒、端午節(jié)的長命縷等節(jié)日習俗都在詩中有所體現。此外,這些節(jié)日詩反映了宮廷節(jié)日的娛樂性比較強,說明唐代節(jié)日一定程度上拋棄了原有的信仰和巫術的意義而添加了當時人們對于生活、生命以及歲時的認識,神秘氣息比較淡薄。
陜西師范大學拜根興教授的報告《唐都長安與新羅慶州》,探討了唐都長安和新羅千年古都慶州近三百年的友好關系,認為早在唐高祖武德年間,唐羅關系既已升溫。他關于唐羅關系的研究涉及往來于長安與慶州的使者、商人、僧侶、留學生等,同時也牽涉雙方文化交流、朝貢貿易的各個層面。特別是通過傳世的“國書”,探討了特定時代雙方友好交往的歷史。他還對包括興教寺、金仙觀、佛國寺在內的西安和慶州保存至今的歷史文化遺跡作了介紹。他強調,在新世紀的今天,西安與慶州,乃至中國與韓國,建立新型互利、和平友好、戰(zhàn)略雙贏的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是兩市民眾、兩國人民的共同心愿。
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張惟慎的報告《唐房陵大長公主墓壁畫“托果盤侍女圖”正名》就唐代房齡大長公主墓托果盤仕女畫的名稱進行了細致考證和探討,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考證了古代“盤”和“案”的區(qū)別并論述了案的主要用途;認為壁畫中的“五足圓盤”應叫“五足圓案”,它的造型承襲了漢晉以來中國傳統(tǒng)食具有足圓案的形態(tài),又知握住案足的動作叫“持”。因此,唐房陵大長公主墓壁畫“托果盤侍女圖”命名為“持果案侍女圖”是比較妥當的,其中侍女所持的五足圓案屬于低矮的小型食案,可以搬到床榻上飲茶進膳。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穆渭生教授對本場六位專家學者的報告作了點評,指出各位專家學者以小見大,題目都較為具體,涉及到了墓葬、宗教、國際關系等多個方面,而研究具體問題能體現出一個學者的學術眼光和考證功底,非常有意義。他認為宗教文化占全人類文化的三分之一,是一個不能忽視的永恒話題,但由于歷史原因,以往宗教研究的對象多集中于社會上層,學者們在研究宗教問題時應當充分注意社會中下層,從而全面反映出當時各個階層的宗教信仰。
大會還進行了自由討論。黃彥震、趙東、王蘭蘭、田曉娟等青年學者談了自己對學者們發(fā)言的感受和參加本次會議的收獲。最后,王雙懷教授對本次學術沙龍進行了總結,并對改進西安唐代文化史學會工作談了自己的設想,指出了學會下一步的發(fā)展方向。
[責任編輯熊偉]
收稿日期:2014-12-18;修回日期:2015-01-02
作者簡介:梁克敏,男,河南洛陽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2級隋唐史碩士研究生;焦旭愛,女,山西臨汾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3級隋唐史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70X(2015)02-0107-03
Topics of the Academic Salon Held by Xi'an Tang Dynasty Culture History Association
LIANG Ke-min,JIAO Xu-Ai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Abstract:In 2014,the academic salon was held by the Xi'an Tang Dynasty Culture History Association i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More than 40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Tang Dynasty from X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cultural relics and Museum System participated in the meeting. The experts made discussions and topics including: new materials and new methods to study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materi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collection,arrangement and research of Tang dynast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Key words:Tang Dynasty culture history; academic salon; achievements summ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