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惠 運
(井岡山大學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江西 吉安 343009)
?
黨的群眾路線的光輝歷史文獻
——方志敏《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的群眾觀
黃 惠 運
(井岡山大學 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江西 吉安 343009)
無產階級革命家、民族英雄方志敏撰寫的《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光輝歷史文獻。書中結合自己從事革命斗爭的實踐,闡述了關心群眾疾苦,忠實為群眾謀利益的宗旨意識;宣傳發(fā)動群眾鬧革命的工作方法;人民群眾的支持是力量源泉等群眾路線思想與群眾工作方法,至今仍然有啟示教育意義。
方志敏; 贛東北革命根據(jù)地; 群眾觀
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陽縣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民族英雄,“方志敏式”革命根據(jù)地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和領導人,紅十軍的創(chuàng)建者和領導人之一,《清貧》《可愛的中國》等膾炙人口文章的作者。他在《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中總結了自己革命的光輝的一生:在土地革命以前的六年,“是我為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的國民革命而努力的時期;在此以后的八年,直至這次被俘為止,則是我為反帝國主義的土地革命,為蘇維埃革命而奮斗的時期”[1](P38)。方志敏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積極投身國民革命和蘇維埃運動,是中國共產黨群眾工作的杰出代表,為農民運動和蘇區(qū)各項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群眾路線觀點和方法,至今仍然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方志敏《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光輝歷史文獻,本文擷取其中群眾觀的一部分精華,以紀念這位為中國革命作出重要貢獻的革命烈士。
“蘇維埃政府,是工農群眾自己的政府。”方志敏在《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中明確指出:“蘇維埃政府,是工農群眾自己的政府,非常親近群眾,傾聽群眾的意見,忠實的為群眾謀利益?!盵1](P85)方志敏十分關心群眾疾苦。他在《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中既贊美了家鄉(xiāng)湖塘村的亮麗風景,又指出了該村道路凹凸不平、柴屑糞渣塞路、蚊蟲爬動,農民“打皮寒”(瘧疾)、爛腳的特別多等落后的面貌。他為此感到十分痛心難過,希望通過革命方式改變這種貧窮和不衛(wèi)生的現(xiàn)象,為人民群眾謀幸福。他寫道:“我每年暑假回家的時候,看到村中如此情形,心里總感著難過,合得將它改良一下才好?!盵1](P24-25)1932年9月,方志敏率領紅十軍第二次進入閩北作戰(zhàn),試圖打通閩北蘇區(qū)與贛東北蘇區(qū)的聯(lián)系,“再努力作爭取群眾的工作”。在奪取浦城后,方志敏看到城中商業(yè)凋疲不堪的現(xiàn)象,指出這是反動統(tǒng)治階級壓迫剝削造成的,“福建軍閥苛捐雜稅的剝削,與無厭的需索,不但工農群眾窮苦異常,就是商家也弄得一天天的衰敗下去!”[1](P82)由此說明,是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區(qū)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方志敏群眾觀區(qū)別于剝削階級思想的主要特征。方志敏認為農民群眾因為遭受壓迫剝削才起來參加革命,千千萬萬的農民,缺地或無地,自己虧本的租耕地主的土地,“鋤頭掛上壁,馬上沒飯吃”,終年辛苦種田,弄得自己挨餓受凍,不能得到最低程度的溫飽,這種情形,能夠永久繼續(xù)下去嗎?能夠永久壓制他們不起來反抗嗎?能夠永久壓制他們不起來要求土地嗎?這是做不到的,這是誰也做不到的。方志敏、邵式平、黃道等為了解救農民的痛苦,因勢利導,發(fā)動了弋橫起義,創(chuàng)建了“方志敏式”的贛東北革命根據(jù)地,在群眾工作方面頗具成績和特色。因此,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主席稱贊贛東北蘇維埃的工作說:“贛東北的同志們也有很好的創(chuàng)造,他們同樣是模范工作者。像興國和贛東北的同志們,他們把群眾生活和革命戰(zhàn)爭聯(lián)系起來了,他們把革命的工作方法問題和革命的工作任務問題同時解決了。他們是認真地在那里進行工作,他們是仔細地在那里解決問題,他們在革命面前是真正負起了責任,他們是革命戰(zhàn)爭的良好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們又是群眾生活的良好組織者和領導者?!盵2](P143)贛東北革命根據(jù)地被稱為“蘇維埃模范省”。
“不去團結群眾,斗爭是不會成功的?!?918年,在反對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運動中,方志敏是弋陽最愛國的一分子,他廢寢忘食地向群眾講演,宣傳抵制日貨,積極參加示威游行活動。方志敏在弋陽高等小學讀書時,即將九區(qū)在校的學生,組織了一個地方性革命小團體“九區(qū)青年社”。因大家都是小學生,社旨意識模糊不清,結果被劣紳弄得筋疲力竭,九區(qū)青年社組織無形解散了,由此給了方志敏深刻的經驗教訓,初步懂得了發(fā)動和組織群眾的重要性。他在《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中寫道:“這社自組織起來,存在了兩年,對于革命雖無怎樣重大意義,但卻給了我們一些斗爭認識,提醒我們,不去團結群眾,斗爭是不會成功的,鼓勵了我們到群眾中的意志?!盵1](P16)方志敏曾經批評在南昌成立的江西改造社的解散:“也是因為不做工農群眾的工作,社內僅只十幾個搖擺游移的學生,所以做不出什么有力的革命運動來?!盵1](P18)方志敏在分析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時,認為沒有發(fā)動群眾是重要原因。他指出:“辛亥革命的方法和手段,也只注重在清軍和會黨中活動,在廣大被壓迫的工農勞苦群眾中,就根本沒有怎樣注意,沒有做過什么工作。下層廣大工農群眾,對于這次革命,只是袖手旁觀,沒有廣泛的發(fā)動起來參加革命。”[1](P4-5)因此,在鄉(xiāng)村中,并沒有因為辛亥革命而有過任何新的改革,一切都照舊樣,沒有什么與前不同的地方。鄉(xiāng)村中的工農群眾,看不出這次革命與本身利益有一點什么關系。
在五卅運動期間,方志敏加入了“江西滬案后援會”,后援會派他去贛東各縣工作,他也曾盡力去做發(fā)動群眾工作,“將反帝運動,相當?shù)纳钊胗谶@些偏僻縣份的群眾之中”[1](P12)。方志敏認為,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革命形勢下,“擁護中山北上”與“追悼中山逝世”的兩次運動,是做得比較廣泛而深入的,“喚起了江西廣大群眾對國民革命的認識和同情”[1](P25)。關于第一次大革命的失敗,方志敏認為,主要原因是由于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了革命的領導權,“阻止工農群眾斗爭的開展和深入,以致黨脫離群眾,不能領導群眾”[1](P27)。
朱培德“禮送”共產黨員出境后,方志敏被迫到吉安,在吉安縣、吉水縣、安??h、蓮花縣一帶,進行社會調查和發(fā)動群眾,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革命道理,開展“二五減租”運動。他在《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中寫道:“我從南昌秘密到達吉安的時候,正當著秋收要交租了,于是,我在黨的決議之下,經過農民協(xié)會的組織,深入群眾去進行減租運動?!薄拔业竭_吉安、吉水、蓮花、安福四縣工作,在這四縣,都召集過農民代表大會及農民群眾大會?!盵1](P30)“在吉安一帶兩個月的工作中,我才算真實的實習了群眾工作,我學得了怎樣去宣傳、組織、領導群眾斗爭的方法;回憶在省農民協(xié)會批批公文的工作,不過是官僚的工作而已,真沒有什么意思?!盵1](P32)1927年8月中旬,方志敏化裝隱秘回到家鄉(xiāng)弋陽,聯(lián)絡失散的同志,大家開了一個會,一致反對悲觀動搖,灰心消極,決定“重起爐灶,再來干吧!”“決定從下層群眾做起?!盵1](P36)他們分頭到各村去活動,在七天內,居然組成了二十幾個黨的支部,“群眾團體,也組織了同樣的多”[1](P36)。
“我們在紅軍和工農群眾中,進行廣泛深入的戰(zhàn)爭動員?!毙麄鲃訂T群眾是方志敏群眾觀的工作方法,在群眾工作中經常使用,并且取得顯著成效。宣傳群眾的主要口號是:打倒豪紳地主,實行平債分田,建立工農政府等?!斑@些口號,很能吸引勞苦群眾來參加革命?!盵1](P44)有些做群眾工作同志比較幼稚,不知道怎樣去開會說話,方志敏就帶他們一路去開會,叫他們坐在旁邊聽著看著,“如此幾次,他們也學會了宣傳、組織群眾的辦法。分派他們在各地進行工作,各地的農民革命團也逐漸建立起來”[1](P44)。有時,由于受著白軍的追逐,方志敏等不得不飛快地爬山越嶺,一旦脫離白軍追逐時,他們又唱起革命歌來了,“又找到群眾開會談話了”[1](P49)。由于方志敏在橫峰縣有力的群眾動員工作,只用了25天時間,橫峰年關暴動的范圍,卻占了橫峰全縣的一半地區(qū),參加暴動的群眾有五萬余人,這也可見工農群眾經過宣傳后要求革命的迫切心情!
1929年5月,為一舉撲滅弋橫這一小塊革命根據(jù)地,廣信、饒州十余縣的豪紳地主反動派,組織聯(lián)合“圍剿”。他們認為紅軍和革命群眾藏身之地為山林,如果樹木砍光了,紅軍和革命群眾都沒有藏匿之所,那就不難一網(wǎng)打盡了。因此,敵人在各地各村或用威迫,或用錢買組織了砍樹隊。擔任中共弋陽縣委書記的方志敏,通常每日工作14小時,除了吃飯走路,全部時間,都是開會演說,與群眾談話寫文件,總要弄到非常疲倦不能再挨下去的時候,才去睡覺。他制定實施了擊破砍樹隊的策略:一面派了很多人打入砍樹隊,從內部去活動,宣傳同階級相殘殺的錯誤,工農不打工農,窮人不打窮人,啟發(fā)他們的階級同情;另一面即宣傳紅軍打仗,十分厲害,進九區(qū)去砍樹,一定要被打死,難有生望。經過這樣的宣傳,砍樹隊十分的勁頭,已軟下了八分,都怕有進無出,有去無歸,紛紛退出砍樹隊。在擊破砍樹運動以后,群眾對國民黨政府的信仰,完全喪失了。群眾譏笑說:“砍樹!飯桶子的計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群眾斗爭的勇氣提高了,又值秋收時節(jié),群眾不愿交租給地主,就掀起了彌漫弋陽全縣的秋收暴動的風潮,并建立起蘇維埃政府,“擴大了蘇區(qū)一百余里,增加群眾八萬余人”[1](P56)。后來在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戰(zhàn)爭中,“我們在紅軍和工農群眾中,進行廣泛深入的戰(zhàn)爭動員,這種動員,不止進行一次兩次,而是不斷的進行的”[1](P89)。經過宣傳動員后,紅軍和蘇區(qū)幾十萬工農群眾的戰(zhàn)爭熱情,都提高起來了,造成了濃厚的戰(zhàn)爭氛圍。
“蘇維埃政府親密的與工農群眾聯(lián)成一片,群眾認蘇維埃是自己的。”人民群眾是革命的主體,中國革命的勝利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方志敏在《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中高度評價了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中的卓有成效的群眾工作,使得全國廣大工農勞苦群眾同情和參加國民革命,革命形勢發(fā)展迅速。他寫道:“自國共合作以來,共產黨員為國民革命所盡的力,所流的血,所付與的犧牲,不可謂不多了。正因全國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在群眾中的努力工作,使全國廣大工農勞苦群眾同情和參加國民革命,又因得到無產階級國家大力的幫助,國民革命的勢力,才能在很短時期內,由統(tǒng)一兩廣而伸長到中國的中部?!盵1](P33)方志敏認為,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蘇維埃政府為人民謀利益,得到群眾的信任與支持,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望,“蘇維埃政府親密的與工農群眾聯(lián)成一片,群眾認蘇維埃是自己的”,“蘇維埃時時刻刻都是想著如何去領導和組織工農群眾去參加國內戰(zhàn)爭,因為這種戰(zhàn)爭正是階級解放和民族解放必須進行的戰(zhàn)爭”[1](P99)。方志敏以創(chuàng)建贛東北革命根據(jù)地的斗爭實踐,說明人民群眾的支持擁護,是中國革命勝利的力量源泉。他在《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中寫道:“橫峰暴動,支持了兩個多月,全是武裝的暴動群眾的力量。”[1](P48)因敵強我弱,橫峰年關暴動被敵人鎮(zhèn)壓了。方志敏分析了橫峰年關暴動失敗的原因,除了當時我們沒有建立起正規(guī)紅軍外,就是土地問題沒有迅速解決,得不到群眾的大力支持,“田沒有著手去分配,就不能鞏固群眾堅持斗爭的決心?!秉h的領導機關尚未建立健全,“有許多暴動村坊,有了群眾的組織,尚沒有黨的組織。”領導者的幼稚和缺乏斗爭經驗,“群眾失掉了領導者,自然不能繼續(xù)斗爭”[1](P49)。在這里,方志敏強調了建立軍民魚水關系和黨群血肉關系的重要性。
橫峰年關暴動雖然失敗,但是,方志敏仍然堅持在弋橫邊界開展革命斗爭。他在《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中寫道:“我們是為著主義的信仰,階級的解放,抱定了斗爭到底的決心,所以生活雖然痛苦,而精神還是非常愉快的。愈艱苦,愈奮斗!愈奮斗!愈快樂!”[1](P50)在那種險惡的環(huán)境之下,方志敏能繼續(xù)堅持斗爭,而不至于失敗,主要是因為扎實的群眾工作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擁護。方志敏在《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中寫道:“我們當時的群眾工作,是做得很充分的。我們是親密的與群眾聯(lián)系在一起,大家都是家人兄弟一般。群眾不怕受著白軍怎樣的摧殘(這種摧殘是異常毒辣的,要敘述出來,是要寫一大篇),仍然斗爭不懈。群眾的房屋被燒毀了,飯鍋被打破了,只剩個半口鍋,用三個石頭擱起來弄飯。我問他們:‘同志們,很苦吧!’他們總是這樣答復:‘不要緊,革命成功了,就有好日子過了。’群眾既如此堅決的參加革命,擁護我們,白軍當然不奈我們何?!盵1](P50-51)
1928年5月,白軍大舉進攻紅色區(qū)域,想一舉殲滅橫峰暴動隊伍。敵人占據(jù)著村莊,群眾躲進大山,隨身帶的糧食吃光了,難以再支持下去,是為最緊急最困難的時候。有的領導同志主張將隊伍拖往白區(qū)跑,方志敏等人堅決反對這個主張。方志敏在《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中寫道:“我們認為有群眾基礎的地方,尚站不住腳,拖到沒有群眾基礎的地方,還能存在不被消滅嗎?而且,我們一跑,群眾失掉了領導者,革命運動就要立刻失敗。經過詳細的討論,都認為逃跑主義是錯誤的,乃決定好幾種斗爭方法,分頭去進行。好的很,我們依照會中決定的方法去斗爭,都得到一些新的勝利,局面又重新開展了?!盵1](P51)至1929年6月,弋陽全縣鄉(xiāng)村都成了赤色區(qū)域,這得益于黨的群眾工作,爭取了大量的群眾。方志敏在《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中寫道:“不怕工農群眾文化知識的低下,而要不憚煩的去說服,去教育,這就是我們當時的工作精神。用這樣的精神去工作,所謂‘至誠感人,金石為開’,群眾哪有不被我們說服爭取過來之理!成千成萬的群眾,都跑向我們這邊來了。”[1](P56)1929抨8月,周坊戰(zhàn)斗的勝利,更加使群眾高興,群眾斗爭更加勇敢,貴溪蘇區(qū)得到快速發(fā)展,貴溪縣城之外的廣大農村都成了蘇區(qū)。余江、萬年兩縣的群眾斗爭也很頑強,不怕白軍怎樣摧殘,他們仍是堅持不懈。最可敬的,就是萬年東源村的群眾,拿兩枝槍同駐富林的白軍打了整整的一年,結果,駐富林的白軍,還是拋棄碉堡逃走了。[1](P56)1930年11月,贛東北蘇區(qū)第一次反“圍剿”戰(zhàn)爭時,紅軍退出景德鎮(zhèn)、樂平等地區(qū)。這些區(qū)域,雖建立了蘇維埃,名為新蘇區(qū),但群眾工作太差,土地未分配,群眾武裝和游擊隊未建立,故紅十軍退到哪里,新蘇區(qū)就坍臺到哪里。于是,蘇維埃政府立即將各村的貧農團整頓恢復起來,配合紅軍作戰(zhàn),群眾都有組織地上了火線,紅軍才不是單獨對白軍作戰(zhàn),有了群眾配合幫助,贛東北革命根據(jù)地逐漸得到鞏固。
1932年9月,方志敏率領紅十軍第二次入閩,浦城工人及貧民自紅軍入城后,即起來幫助紅軍。紅軍向他們宣傳,分散土豪的財物給他們,幫助他們組織工會和貧民協(xié)會。他們了解紅軍是為他們謀利益謀解放的,都起來幫紅軍去捉土豪,去搜取藏匿著的槍,并將他們揀到的槍送給紅軍。方志敏由此認為:“群眾對革命要求的迫切,到處都是一樣的。”[1](P84-85)中國共產黨、蘇維埃政府和紅軍是為天下勞苦大眾謀利益求解放的,“因為如此,群眾對蘇維埃的信仰和擁護,日益增高,他們誠心的服從蘇維埃的指導,蘇維埃決定要做的事,不用一點威力和強迫,他們都樂意的去做。他們寧愿犧牲一切,幫助蘇維埃,他們愛護蘇維埃,比愛護他們的家庭還更懇切!”[1](P88)
在贛東北蘇區(qū)反“圍剿”戰(zhàn)爭中,“群眾是幾千幾千的動員來造赤色堡壘,抬石頭的抬石頭,砍樹竹的砍樹竹,挑土的挑土,在革命競賽精神之下,他們忙著忙著的去做。他們雖沒有學過軍事,學過筑城學,但由于他們的戰(zhàn)爭熱情和創(chuàng)造性,他們居然能夠造出很堅固難攻的堡壘來……這些近乎現(xiàn)代式的堅壘的筑城,真不能不令我們驚嘆著群眾力量的偉大!如果不是群眾的力量,誰能在很短時間內,建筑起那么多那么堅固的堡壘來呢?”[1](P89-90)“關于五次戰(zhàn)爭的經濟動員,也得到工農群眾熱烈的響應!”[1](P93)蘇區(qū)群眾還在“節(jié)衣縮食”口號下,節(jié)省伙食費以幫助戰(zhàn)費,購買公債票,支援革命戰(zhàn)爭和經濟建設。在推銷粉碎敵人五次“圍剿”的決戰(zhàn)公債時,大部分工人都自愿地拿出三個月的工資來購買公債票;紅軍戰(zhàn)士紛紛寫信回家,要家里糶谷送錢來買公債票(紅軍這次買公債票,買了飛機!)?!疤K區(qū)的男女老少,都拿出錢買公債票。樂平有一個婦女買了三百元的公債票。發(fā)行十萬元決戰(zhàn)公債票,結果超過預定額四萬元?!盵1](P93-94)
方志敏在《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中闡明的群眾觀點與群眾工作方法,至今仍然有啟示教育意義。
首先,要充分認識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與根本工作方法,堅定黨的信仰,踐行宗旨意識,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方志敏說他自己是“馬克思主義的篤誠信仰者”,堅信“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是他一生的追求,他來自農村,出身貧困,深知人民疾苦,從青年時代起就立志為勞苦群眾謀福利,樹立了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并為之奮斗終生,“為著共產主義犧牲”,“為著蘇維埃流血”[1](P144)。犧牲前他堅定表示:“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為著共產主義犧牲,為著蘇維埃流血,那是我們十分情愿的啊!”[1](P156)方志敏將共產黨的革命軍隊與國民黨的軍隊相對比,得出了一個結論:“凡是能夠為群眾謀利益,得到群眾擁護的革命軍隊,雖然物質條件較差,仍能勝利。反之,殘害群眾,與群眾作敵的軍隊,就是有較優(yōu)的物質條件,也必失敗。”[1](P76)他說:“蘇維埃政府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如何去改善群眾的生活,使群眾生活日漸向上,雖然群眾在革命后的生活,比較革命前有著顯著的進步,但蘇維埃仍時刻關心他們的生活,想了許多方法,幫助和指導他們走進更進步的生活?!盵1](P87-88)
其次,要加強學習與實踐,不斷提高群眾工作理論水平和素質能力。方志敏清醒地認識到,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需要培養(yǎng)造就一批高素質的群眾工作隊伍,注重在革命斗爭實踐中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群眾工作能力。他在《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中指出:“蘇維埃的工作人員,差不多全部為工人農民,他們在過去,肉體和精神都受著統(tǒng)治階級的摧殘!他們的文化水平和知識程度,都是很低落的。但他們一被群眾選入蘇維埃來工作,蘇維埃加緊的教育他們,他們加緊的學習,進步極快,不要很久的時間,他們就可以處理各種政治和斗爭問題,而且處理得很適當?shù)?。”[1](P86)方志敏注重通過舉辦訓練班來培養(yǎng)造就群眾工作人才。1929年8月,方志敏受黨的派遣到貴溪任縣委書記。他了解到貴溪有些同志較幼稚,連普通的革命常識都還沒有學到,就替他們開訓練班,從頭教起,告訴他們如何去工作,“如何去領導群眾斗爭”[1](P58)。通過開辦訓練班,所有工作同志都分派下去領導群眾斗爭,將駐貴溪周坊的白軍用群眾的力量圍困起來。群眾的斗爭情緒很高,就是靠近周坊的村坊,群眾也是在家眺高守夜,拿起武器斗爭著,白軍扎在周坊,不敢出村一步。方志敏提出黨員干部要與群眾打成一片的要求:“希望同志們更加深入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十分艱苦耐勞地教育群眾,堅決的站在群眾前面,領導群眾斗爭。”[1](P113)方志敏認為做群眾工作需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服從組織安排。1935年,方志敏在北上途中遭到敵人的圍困,他七天沒有吃飯,但他還是忍受了下去,始終堅定崇高的理想與信念。他說:“吃不得苦,革不得命,苦算什么,愈苦愈要干,愈苦我越快樂”[1](P100),“黨要我做什么事,雖死不辭?!盵1](P95)
再次,要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方法。方志敏主張在群眾工作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克服教條主義與保守主義錯誤,不斷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方式方法。他在《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一文中指出:“右傾保守主義,是贛東北最兇惡的敵人,就是這次紅十軍團受了損失,其原因也可說是由于保守主義,假若很早就注重皖南工作,就派得力人員到皖南去,這次必能幫助紅軍完成其創(chuàng)造新蘇區(qū)的任務?!盵1](P87)方志敏實事求是地指出了贛東北蘇區(qū)在1931年至1933年間的群眾工作中曾經一度出現(xiàn)保守主義錯誤,放松了白區(qū)工作,沒有將蘇區(qū)革命與白區(qū)斗爭緊密結合起來:“所有強有力的干部,都留在蘇區(qū)內工作,不舍得派幾個到白區(qū)去進行秘密工作,以擴大大塊蘇區(qū)”,“對于蘇區(qū)和白區(qū)工農群眾的革命積極性估計不足?!盵1](P75)因此,必須克服這種右傾保守主義錯誤,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方志敏還專門闡述了“蘇維埃的創(chuàng)造精神”,指出:“蘇維埃政府是工農的政府,他具有新興階級極大的創(chuàng)造力量,它能從各種困難中,想出許多有效的新方法來解決困難。如解決被敵人嚴密封鎖的經濟問題;解決經過八九年戰(zhàn)爭的財政問題,還解決其他許多重大問題,都不是照抄前例的,而是用前所未有特創(chuàng)的新方法去解決的,表現(xiàn)出蘇維埃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1](P85-86)這種創(chuàng)造精神正是我們在群眾工作中時刻需要提倡和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繼續(xù)弘揚方志敏愛國、清貧、勤政、為民的精神,通過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學習教育活動,充分發(fā)揮群眾路線的更大作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再創(chuàng)佳績。
[1] 中共江西省委黨史資料征委會.方志敏文集[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2] 毛澤東.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A].毛澤東選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 許嬰 校對 徐平]
A Document of the Brilliant History of Our Party's Mass Line——the mass view in FANG Zhi-min'sAnOutlineofMyDevotionToTheRevolutionaryWar
HUANG Hui-yun
(The Research Center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s of CPC and Cultural Resources, 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Jiangxi 343009,China)
AnOutlineofMyDevotionToTheRevolutionaryWarby FANG Zhi-min, a proletarian revolutionist and national hero, is a document of the brilliant history of our party's mass line. In the book, FANG Zhi-min, according to his devotion to the revolutionary war; illustrated the key consciousness of his caring of the masses' life and ardently working for the masses' benefit, and publicized the working methods of mobilizing the masses to make revolution. Such thought of mass line as “the support form the mass is the source of power" and some methods of mass work still have enlightening and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FANG Zhi-min; Gandongbei revolutionary base; mass view
2014-12-25
江西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指導意義”(14ZT06)
黃惠運(1962-),男,江西吉安人,教授,歷史學博士,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廬陵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歷史教學與研究工作。
D231
A
1004-2237(2015)01-0001-05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