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宇
(哈爾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史志辦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三十六棚”鐵路大廠是人們對哈爾濱車輛工廠的俗稱,原址在道里區(qū)工懋街2號(1號門,是工廠正門),占地面積84萬平方余米,總建筑面積3.7萬平方米,始建于1898年6月,是當年沙俄修筑中東鐵路建立的為中東鐵路服務的臨時總工廠,生產(chǎn)任務為檢修機、客、貨車。這個歷經(jīng)百年滄桑的跨世紀老廠在我市可以說是歷史最悠久、占地面積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大企業(yè)之一。幸運的是我家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曾搬遷到與車輛廠一墻之隔的安隆街(原名板障子街)居住,半個世紀以來使我近距離地了解見證了這個老廠的歲月軌跡和歷史變遷。
那時的車輛廠四周圍墻是用一柞多寬、一指來厚帶尖頂?shù)挠搽s木板障子圍成的,板障子很密實,兩塊之間有木榫,密不透風,厚不透亮,不像我們安隆街鄰里之間的板障子大窟窿小眼的什么都能看到。當年孩提時代的我與小伙伴們對大廠子(當年的俗稱)充滿了好奇,利用板障子年久失修底部潰爛的窟窿,經(jīng)常鉆過去一探究竟,遇到大廠子保衛(wèi)人員的喝斥再匆忙鉆回來。那時廠區(qū)空曠處被許多蒿草、雜物覆蓋,甚至能看見野兔亂串。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車輛廠圍墻才用紅磚墻替代了原有的木質板障子。
據(jù)史料載,當年的中東鐵路臨時總工廠有員工1300余人,工人勞動強度大,居住的環(huán)境非常艱苦,工人們住在陰暗的帳篷里,饑寒交迫,瘟疫橫生。冬日里破舊的帳篷便成了“冰窯”。工人們?yōu)榱松嫱瑥S方及鐵路當局展開斗爭,要求修建工棚,改善居住環(huán)境。1903年,中東鐵路當局在工廠附近擴建,搭成36個人字形棚子,專供中國工人居住,此后人們俗稱這個廠為“三十六棚鐵路大廠”。最初住在三十六棚的是單身漢,后來工人家屬也陸續(xù)來到,又挨三十六棚蓋了不少土坯房,逐步形成了中國工人住宅區(qū)。當年的寫照是:“華工有眷者住于三十六棚,周圍地面南北長35丈,東西長165丈。內住攜眷工人八百余戶,且在洼地、土屋矮窄、竇門斗室,無院無街,密如蜂房。一戶住數(shù)家,一屋居數(shù)姓??諝獠煌?,遇水火車難進,當下雨有倒塌之憂。每臨秋夏之間,滯水腐臭,百病叢生。”工人中間流行著這樣一首歌謠:三十六棚是冷寒宮,窮人過冬要人命,長夜沒火難取暖,跺腳取暖到天明。在沙俄統(tǒng)治時期,“三十六棚鐵路大廠”是哈爾濱的一個極其悲慘的貧民窟,它是沙俄奴役、剝削中國人民的歷史見證。不知有多少中國工人和他們的妻女,由于工作勞累,營養(yǎng)不足,居住條件惡劣,染上了各種疾病或流行瘟疫,而被奪走了年輕的生命。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1924年實行中蘇合辦中東鐵路,同年十月,將廠名改為東清鐵路哈爾濱總工廠,仍是修理機、客貨車。中蘇兩國工人在待遇上較為平等,經(jīng)濟收入比其他行業(yè)工人為高。1935年,日俄當局從蘇聯(lián)手中收買了東清鐵路。同年3月,日本鐵道省派員接收了該廠。將廠名改為北滿鐵路哈爾濱鐵道工廠,管理人員都換成了日本人。將中蘇合辦時的8小時工作制改為10小時,取消了原來的一切待遇,中國工人遭受大小工頭和警護隊的監(jiān)視和欺壓。
日本投降后,該廠改稱中長鐵路哈爾濱鐵路工廠。解放戰(zhàn)爭期間,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工廠承擔了大量繁重的軍工生產(chǎn)任務。哈爾濱解放后,該廠曾一度改為中長鐵路哈爾濱車輛修理工廠,后又改為鐵道部哈爾濱車輛工廠,為支援東北和全國解放,修復各種車輛3000多輛,還制造了數(shù)百門火炮和大量的手榴彈、地雷、擲彈筒,在支援東北野戰(zhàn)軍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解放全東北乃至全中國都有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50年2月,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在訪蘇歸國途中來到哈爾濱視察了該廠,給工廠及全市人民帶來極大的榮譽和鼓舞。1953—1957年,年平均檢修貨車1273輛,比中長鐵路期間增加422輛。職工總數(shù)達到8082人。1958年,根據(jù)鐵道部指示,轉向制造貨車,當年制造貨車505輛,完成工業(yè)總產(chǎn)值3481萬元。
三中全會以后的1979年、工廠采取有效組織管理措施,當年各項主要經(jīng)濟指標突破歷史最好水平,修造貨車4803輛,完成工業(yè)總產(chǎn)值4802萬元,被評為“大慶式企業(yè)”。1986年,工廠擴建改造工程開工,當年完成基建投資1366萬元,檢修貨車4256輛,新造貨車813輛,完成工業(yè)總產(chǎn)值6562萬元,實現(xiàn)利潤215萬元。1990年,車輛廠擴建改造工程取得決定性進展,敞、平車檢修車間和客車總裝車間交付使用,基本形成了貨車修理、貨車制造、客車修理三大生產(chǎn)系統(tǒng),并被評為省級先進企業(yè)。
跨入本世紀以來,為適應城市規(guī)劃和自身發(fā)展需要,該廠已實施整體搬遷,原哈爾濱車輛廠改制為哈爾濱軌道裝備公司。全部搬出主城區(qū),在原址興建愛建新城小區(qū),對職工進行裁員分流。新公司自2005年投產(chǎn)以來,經(jīng)營業(yè)績連續(xù)實現(xiàn)新跨越。
現(xiàn)今坐落在愛建新城小區(qū)中心區(qū)域的毛澤東主席塑像,為1968年2月為紀念毛主席視察該廠二十周年由該廠敬立的。當時塑像位置在一號門進去幾十米遠通往車間的一個十字路口上。1977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后,全國各地曾拆除了許多毛主席塑像,1978年該廠工人為保護主席塑像免遭毀壞,連夜拆下完整地埋于廠區(qū)地下,2003年7月由上海愛建集團施工人員重新出土。為昭示后人,飲水思源,人民領袖,豐碑永存,愛建集團和哈爾濱愛達投資置業(yè)有限公司為其重塑金身,并永久敬立在愛建廣場。主席塑像身后有四棵老柳樹和三棵榆樹,傳說是風水寶地,一段時期內曾有人像信奉神靈似的在此處焚香供果、燒紙朝拜。
該廠不僅建廠早,可與哈爾濱的城史并駕齊驅,而且涌現(xiàn)出許多第一。蘇廣銘同志原為一名銑工,為共和國的第一代勞動模范。1953—1977年一直被評為哈爾濱市勞動模范,連續(xù)五次被評為省勞模、省特等勞模、勞動英雄。1956、1959年兩次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13次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可以說,技術改革和發(fā)明創(chuàng)新伴隨著蘇廣銘的一生。他發(fā)明的一項革新使工效提高了88倍,被譽為“時間的主人”。蘇廣銘1973年調任省總工會副主席,1986年離休,2005年病逝,2007年9月,當選為哈爾濱市建國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勞動模范。
1948年4月,該廠創(chuàng)辦了哈爾濱市第一所技工學校——哈爾濱機車車輛廠工人技術學校,并培養(yǎng)了大批技術工人,成為企業(yè)的骨干和中堅力量。
還有車輛廠文化宮,也應為全市乃至全省首先創(chuàng)辦的,等等……不一而足。
自本世紀初年原車輛廠舊址改建為愛建新城之后,我家也從道里偏臉子安字片搬到顧鄉(xiāng)居住。但幸運的是我的工作單位與愛建新城只有一道之隔,戀舊的我時常到愛建小區(qū)光顧留連。現(xiàn)今原車輛廠舊址已被鱗次櫛比的高層民宅、寫字樓、商廈、飯店、銀行等覆蓋。但在愛建小區(qū)中心區(qū)域的哈爾濱市青年志愿者廣場對面,還保留著幾處原車輛廠遺留的百年歷史保護建筑:百年水塔、百年廠房(鑄鐵車間)和百年煙囪。百年煙囪原為東省鐵路哈爾濱總工廠鍛造車間煙囪,1903年依據(jù)圣·彼得堡繪制的圖紙動工修建,1907年建成。磚結構,俄羅斯建筑風格,還有一臺漆黑瓦亮的老式火車頭及一段鐵軌??匆姶鬅焽栉視浧鹪缒暝谖壹以鹤記鰰竦囊挛飼宦湎乱粚訜熁?看見火車頭我又會想起原車輛廠3號門與我家居住的安隆街東端毗鄰,此門是專門出入鐵路貨車的大門,經(jīng)常有滿載原煤等其它貨物的貨車出入,這條鐵路是與哈爾濱火車站相通的。我家居住過的舊址現(xiàn)在已是一個很豪華氣派的大酒店了。孩提時期的我已開始司空見慣了貨車的吼叫,貨車的笛嗚聲時常在耳際環(huán)繞。在百年城區(qū)建設不斷推進的歲月里,這一帶已發(fā)生巨大變化,發(fā)展成為主城區(qū)。而在主城區(qū)橫亙這樣一個大廠,不僅影響出行交通,污染城市空氣和環(huán)境,也給市民帶來諸多不便,工廠的搬遷實在是惠民之舉。
而今,煥然一新的愛建新城已將這個歷盡蒼桑曾經(jīng)聞名全市的百年老廠舊跡湮沒;聚集在青年志愿者廣場參加各類活動的志愿者們是否了解她的百年歷史和演進過程?
每每從愛建新城經(jīng)過,面對毛澤東主席塑像和車輛廠遺留的百年建筑,我的腦際會涌現(xiàn)出無盡遐思并肅然起敬!
[1]網(wǎng)文:《哈爾濱車輛廠》.
[2]《中俄密約與中東鐵路》——中華書局.
[3]《哈爾濱紅色遺址》——中共哈爾濱市委黨史研究室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