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利君
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
論中國傳統(tǒng)器物的文化意蘊
費利君
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從“道”與“器”關系的角度,分析了中國傳統(tǒng)器物文化“道器一體”的特征。傳統(tǒng)器物最初作為一種實用性器具,主要是一種工具,但在歷史的流變中,它們大都逐漸地成為社會各階層都喜歡的藝術品。傳統(tǒng)器物藝術化的歷程物化著中國文化審美的痕跡,表現(xiàn)出法乎自然、寓美載道、巧師造化、物盡其用、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蘊,是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典范。
器物;道器一體;文化意蘊
“道”“器”之辨是中國文化長久以來爭論的話題之一。一般認為,道上器下,道探索的是自然和人自身的思想觀念變化規(guī)律,是思想史范疇;器研究的是人造物的發(fā)展演變軌跡,是設計史范疇。但從中國傳統(tǒng)器物的發(fā)展軌跡看,設計史與思想史是天然地緊密交織在一起的,思想史在設計史中潛行并發(fā)揮作用;設計史又為思想史的發(fā)展提供佐證。兩者之間更多地表現(xiàn)出“道器一體”的特征。
中國文化自古就有“道”與“器”的分野?!兑住は缔o》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边@種形上、形下之分,將道、器劃歸為似乎尊卑有別的兩重世界。道高高在上,歷代論道之文汗牛充棟。相比之下,器則備受冷落,尤為文人士大夫所不屑?!皬臍v史上看,文人士子對于傳統(tǒng)物質(zhì)文化及其研究多不屑一顧,他們依照著中國古代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之說行事,崇‘上’而鄙‘下’,能夠心平氣和地‘坐而論道’,卻不愿意正眼看待器物以及制作器物的工匠,這樣的意識作為文人的傳統(tǒng)一直影響到近代?!盵1]
然而,道器之間的分野真得如此大嗎?事實并非如此。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表現(xiàn)出來的更多是道器一體,器道難分。從“道”的層面看,中國文化的主干一般被認為是儒、道、禪三家。儒家重社會之道,講道德倫理,往往借器喻德,借器論人,如對玉器的推崇,以玉比德??鬃釉澴迂曇对姟贰叭缜腥绱?,如琢如磨”,說明人格修養(yǎng)不斷提升的必要,道理就是把人的成長看作不斷琢磨成器的過程。當然,儒家重器主要是禮器。道家重自然之道,主張返璞歸真的生活態(tài)度,所以反器。但道家重技,所謂“技進乎道”,但對技的爛熟于心離不了對器的把握。禪宗講究心靈的覺悟,所以外在的器是無足輕重的,但覺悟就在此岸,就在一花一草、一碗一碟三物中,也遍及于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一切行為、思想和語言中。因此,從儒、道、禪三家思想來看,道器并不是截然分開的,道寓于器中。從“器”的層面看,中國古代的玉器、陶器、青銅、漆器、瓷器、家具、建筑等所蘊含的文化都是中國古代思想意識的物化。器首先是一種日常實用性的器具,有很強的功能性,但是在歷史的演變中,它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帶有中國文明的某種痕跡。正如錢穆先生所言:“……它們雖說是人生日用的工藝品,其實在它們的后面,都包蘊著甚深的詩情畫意,甚深的道德教訓與文化精神。”[2]它們不是載道的工具,但從中無不顯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某種信息。
中國傳統(tǒng)器物最初作為一種生活日用的工藝品,主要是以工具的形式出現(xiàn),但在歷史的流變中,它們大都演變?yōu)楣糯袊鐣麟A層都喜歡的藝術品。器物藝術化的過程,正是古人賦予器物文化特質(zhì)的過程。通過器物,可以發(fā)現(xiàn)古人的思想意識及審美情趣,如在玉器中可以發(fā)現(xiàn)美德,在青銅器中可以發(fā)現(xiàn)禮儀,在瓷器中可以發(fā)現(xiàn)詩情畫意,在明式家具中可以體味傳統(tǒng)審美的情趣等。
中國遠古玉器最初是一種工具性石器,所謂“石之美者曰玉”。到上古時代,玉器被賦予通神的功能,成為祭祀用的神器,玉器遂成為統(tǒng)治階層政治權力的象征,成為國家儀典的禮器,然后玉器被道德化,成為儒家贊美的德器??鬃诱J為玉象征六種德行:“溫潤而有光澤,仁慈;堅實而有紋理,智慧;剛毅而不屈從,道義;有棱角而不傷人,操行;寧折不彎,勇敢;玉瑕并存,坦率?!盵3]繼孔子之后,儒家繼續(xù)贊美和研究玉,并進一步把玉推舉到道德象征的高度。由于儒家的提倡,玉被社會廣泛認同,尤其為士人所重視,對玉的追求也就轉化為對一種人格美的追求?!熬颖鹊氯缬瘛薄熬訜o故,玉不去身”等都是古人將玉人格化,并賦予它美和德兩重屬性。這樣,玉器在道德化的同時也逐漸地世俗化。
當玉器作為一種美與德的理想被社會廣泛認同時,它不僅會影響到當時的人,也會影響人身邊的物。玉器在幾千年的流變中被賦予了豐富的內(nèi)涵。“玉暗示光潔、溫潤、堅固、永恒等一切玉器的物理屬性,同時也隱喻美麗、年青、華貴、健康、道德純凈和靈魂的永生?!盵4]玉器的這種外部溫潤、淡雅、光澤,內(nèi)部含蓄、純凈、健康的美,在歷史的長河中自覺不自覺地成為其他器物制作的一種模范。
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公元前2 000年左右開始,經(jīng)夏、商、西周和春秋時代,大約經(jīng)歷了15個世紀。通常的看法是,夏朝是我國青銅時代的開始,商、周兩代是極盛時期,漢代為衰落期。青銅器除了作為貴族階層的一種日常器具外,在三代時期更主要的是用作禮器,是貴族階層用于祭祀、宴饗、朝聘、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的禮器,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級和權力。比如,鼎由最初的燒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變?yōu)橐环N禮器,成為權利與財富的象征。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標志著權力的大??;鼎的紋飾,如饕餮紋、夔紋或人形與獸面結合的紋飾等,象征著權力的威儀和神秘。比較三代青銅器的發(fā)展,“從實用目的來看,商代是重酒器的組合,是以祭祀用器為主,具有宗教性質(zhì)的意義;周代是重食器的組合,是以禮器為主,具有人事的意義;而進入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的組合有如鐘鳴鼎食,已失去祭祀和禮器的性質(zhì),而轉向日常生活用器方面,出現(xiàn)了許多實用為主的用器”[5]。青銅器在1 500多年的輝煌史中,從造型、紋飾以及色彩諸方面與禮儀性質(zhì)密切相關,并對其他器物的發(fā)展有多方面的影響。
中國古代瓷器歷經(jīng)2 000多年,是科學與藝術的結晶?!八仁俏镔|(zhì)的產(chǎn)品,又是精神的產(chǎn)品,同時為人類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務。陶瓷制品的造型、裝飾、釉色都同當時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水平有關,往往從某個側面反映當時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6]古代匠人根據(jù)使用者的要求在設計、制作瓷器的過程中,將社會的物質(zhì)、文化需求物化于瓷器中,將自己的情感、思想點綴于瓷器中,因此瓷器成為古代人們表達情感、思想和審美取向的載體。于是,瓷器從一般日用性、實用性器具,發(fā)展成上至帝王、下到普通百姓都喜聞樂見的藝術品,從純技術發(fā)展到融技術與藝術于一體。瓷器本來是一種日常實用性器具,這是它首要的功能,但在歷史的演變中,它暗合著中國藝術的某種精神,顯示出中國器物文化的某種特質(zhì)。徐復觀曾指出:“宋代形象素樸、柔和,顏色雅淡、簡素的瓷器,在精神上是與當時的水墨山水畫相通的?!盵7]不僅是宋瓷,元、明、清時期的青花瓷同樣有中國水墨畫的韻味,因此中國藝術精神很容易在古瓷身上找到共鳴。
中國古代家具作為一種日用器具,一直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變化。從五代開始,人們逐漸從席地而坐轉變?yōu)榇棺愣?,從而促進了家具工藝在明代的成熟,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中國傳統(tǒng)家具中最精彩和最具特色的部分,它的品質(zhì)與格調(diào)無聲地言說著傳統(tǒng)文化審美的神韻。明式家具的魅力可以從三個方面概括之:首先,極具意匠美。由于明式家具的設計大多是先由文人雅士設計出家具圖樣,再交由出色的木工制作而成,所以家具的設計構思獨特、造型優(yōu)美,尤其講究實用與審美的一致、簡樸與淡雅的協(xié)調(diào)。其次,講究自然美。明式家具在選材時追求天然美,設計者往往能巧妙地運用木材天生的色澤和紋理之美,而不做過多的雕琢。再次,獨具藝術美。田自秉用四個字形象地概括了其藝術特色:簡、厚、精、雅?!昂啠侵杆煨拖淳?,不繁瑣,不堆砌,落落大方。厚,是指它形象渾厚,具有莊穆、質(zhì)樸的效果。精,是指它做工精巧,一線一面,曲直轉折,嚴謹準確,一絲不茍。雅,是指它風格典雅,令人耐看,不落俗套,具有很高的藝術格調(diào)?!盵8]無論在造型、材料、裝飾還是工藝上,明式家具都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人文化特有的韻味——自然而空靈,高雅而委婉,超逸而含蓄,透射出一股濃郁的書卷氣,故素有“藝術家具”“文人家具”的美稱。
從中國傳統(tǒng)器物這樣一種“器道一體”的文化性與思想性特征出發(fā),要進一步追問它是怎樣發(fā)生的?物的流變背后往往是人的思想、觀念的變化,所以要把握這種特征,就要從物與人的關系入手,這也是今天學習設計史、研究設計史的意義所在。設計史表面上看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器物的展示,與今天的生活似乎很遙遠,價值也僅是古董而已,但事實并非如此。就設計的意義而言,其價值在于讓人去把握物與物背后的人的關系,用柳冠中觀點就是從“物”到“事”再到“理”的發(fā)掘,從而給現(xiàn)代設計以良多啟示。現(xiàn)代設計中出現(xiàn)的諸如物與人的關系的惡化、物之于人的壓迫感,都可以在古代設計中尋得調(diào)節(jié)的解決方案或有益的啟發(fā)。因為中國傳統(tǒng)器物設計中,有許多都是天人合一、天工開物、巧奪天工、心物平衡的佳作,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物之真、善、美。
物之真。一方面,物之真主要體現(xiàn)在“順物自然,物盡其用”的造物觀上。順物自然、物盡其用的設計思想,可以從“天工開物”的“開”字得到共鳴:不是天工造物,而是天工開物。開物意味著自然界本來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有益之物,設計師只需要去打開、去發(fā)現(xiàn)、去琢磨。如古人制玉,只需要在玉石上“切”“磋”“琢”“磨”,就自然形成了玉器。另一方面,物之真還可以從《考工記》提倡的“審曲面勢”“材美工巧”上得到闡釋:“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它道出了中國自古以來造物工藝的一個規(guī)律,即設計要從觀察物質(zhì)材料的特性開始,物質(zhì)特性決定制作工藝和設計方法?!疤煊袝r,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边@突出了造物設計相互聯(lián)系的四個方面,其中天、地、材是客觀現(xiàn)實和自然物質(zhì)因素,而工是前三者的綜合表達,也是人為因素。天時、地氣、材美通過工巧而共成一體。幾千年來,“順物自然,物盡其用”的設計思想既影響著中國古代的造物設計,又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形成了古代中國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
物之善。 一方面,物之善主要體現(xiàn)在“重己役物”的傳統(tǒng)造物觀上。重己役物,是重視個體的生命本身,控制人造物體,它始終強調(diào)任何設計都應該以人為主體?!爸袊糯脑O計強調(diào)重視人,而不要讓這種技巧把人造物發(fā)展得過分,這始終是設計思想的一個主流。”[9]另一方面,物之善,要求造物的功能與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也即儒家提倡的“文質(zhì)彬彬”思想??鬃俞槍Α拔膭儋|(zhì)”和“質(zhì)勝文”的片面性提出了“文質(zhì)彬彬”的命題,“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野,就是缺少文飾修養(yǎng);史,就是文飾脫離了質(zhì)而成為外在的虛飾??鬃又塾诠蛯徝赖慕嵌?,從倫理上對文與質(zhì)作了諧和思想的論述,要求造物“盡善盡美”。
物之美。中國造物美追求的境界是“巧師造化”。造化,首先是大自然,其次是自然而然。造物雖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但要做得跟自然一樣,要以自然為最高審美范本。這種避人工法天工的追求自然美傾向,在傳統(tǒng)造物藝術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玉器,素有“石之美者”的稱謂,人們對玉器的開發(fā),都是根據(jù)自然的啟示發(fā)現(xiàn)玉石,以切磋琢磨的工藝,讓石中玉自然地生長出來。再者如瓷器,顏色上青瓷追求“雨過天晴云破處”的色彩效果,也是借用自然景象的表達,體現(xiàn)造化之妙;瓷器“開片”的紋理效果,本身是瓷器釉面的開裂現(xiàn)象,是一種缺陷,但因其豐富的審美意蘊,從北宋開始成為時尚。園林藝術更是如此,追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園林雖是人造的,但造園要因地適宜,巧借自然,做得就像自然固有的一樣,與自然融為一體。
中國傳統(tǒng)器物作為一種物的存在,其發(fā)展表現(xiàn)出先后兩個層次:首先是工具性的,是被使用的器物,要滿足古人日常生活的需要;其次是文化性的,器物的背后物化著古人甚深的詩情畫意和精神追求,是心物平衡的佳作。從工具性向文化性的轉變中,中國傳統(tǒng)器物表現(xiàn)出“道器一體”的特征,這種特征在今天唯物之心迅速膨脹的時代,對于調(diào)節(jié)心物關系有著重要的啟發(fā)作用。
[1]柳宗悅.工藝文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
[2]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198
[3]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535
[4]朱大可.靈玉的精神分析[N].南方周末,2006-11-09(31)
[5]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5:4
[6]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7]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8]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5:300
[9]杭間.樸素而精致的古代設計思想[J].新美術,2013(4):7-11
(責任編輯:李力)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3.020
2014-09-09
費利君(1981-),湖北陽新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創(chuàng)意思維與設計文化。
J05
A
1673-2006(2015)03-00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