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裘蓓蓓
論傳統(tǒng)媒體在新時代如何改變發(fā)展
——以惠州電視臺《午間新聞》為例
□ 裘蓓蓓
傳播媒體廣播、報紙、電視在過去具有三足鼎立之勢,但近年來,隨著新興媒介互聯網的出現,對電視的廣告投放逐漸偏重于影響力范圍廣的主流衛(wèi)視、廣播和紙媒,部分地市級媒介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而隨著汽車保有率上升、用車時間延長,且具有實時回傳消息的便利性,廣播電臺的受眾數量有回升的趨勢;報紙,雖然相對呆板和局限,視覺沖擊不足,但其有字可考的高可信度、靈活便捷的可修改方式和豐富的信息飽含量,加之與新媒體融合后電子報的誕生,也頗受一批受眾的擁護;唯有電視,受限于事實畫面的有無和采集編輯時間的長短,制作成本較高且修改不易,時效性也較弱,受眾的流失速度是最快的。這就給廣大電視媒體從業(yè)者敲響了警鐘,另一方面也迫使一些富有經驗的電視人放棄多年經營事業(yè),造成電視臺人才流失。該如何打破這一困局,我想以本人就職的惠州電視臺《午間新聞》欄目為例,談點的看法。
惠州電視臺《午間新聞》欄目開播于2010年9月1日,開播之初的設想是以短、平、快的新聞組合,不僅關注本地新聞,還將觸角延伸至全國全球,播報熱點事件,剖析新聞深層涵義,對新聞進行延伸性報道,做到新聞全球發(fā)生、惠州解讀,打造午間新聞快餐。但在開播5年后,我們看到,《午間新聞》雖然運行順利,但定位卻漸漸有了一定的偏差。首先,短平快的“快”就無法顯現出來,因為缺乏外采團隊的有力支撐,在新聞的及時獲取方面就落后了一大截。同時由于電視節(jié)目制作流程必須耗費一定的時間,在節(jié)目播出時,給受眾的感覺往往都是“炒舊飯”,試問這樣如何能吸引受眾在既定的時間里專門打開電視收看呢?
其次,很多時候無法做到對新聞進行惠州解讀。在一些受眾十分關注、社會反響大的事件上,受限于編導及地方評論員對政策的不了解或了解不深入,以及相關部門信息不夠透明,解讀往往只能流于表面、泛泛而談,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這樣的內容已無法滿足受眾的需求。
再次,對新聞進行延伸性報道過于生硬。由于節(jié)目錄制形式和地點的固定化,要想節(jié)目內容生動活潑好看,就要求相關專家或評論員既要有真本事,又要有良好的表現能力,而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人說實話并不多,更多時候為了節(jié)目的順利播出只能兼顧其一,長此以往也會影響受眾對于節(jié)目的期待。受眾對于一檔節(jié)目不滿意,自然就會選擇別的渠道去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收視率的下降,則會直接影響到廣告商的選擇,投入的資金少了,無法維持一檔節(jié)目的正常運轉,自然節(jié)目質量也會相應下降,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最終只會導致節(jié)目的退場乃至頻道的轉并。
該如何挽回受眾?歸根結底就是要做一檔讓大家愿意看、想要看的節(jié)目。其實在過去的5年中,《午間新聞》并非沒有大動作,也并非沒有新變化。從每日新聞數量的增加、新聞關注點的改變,到開辦新的版塊,特別是《兒童小主播》版塊的試水,可以說在開發(fā)兒童市場這方面,《午間新聞》走在了前列。但事實是,一系列的改變并未給《午間新聞》的未來發(fā)展指出一條康莊大道。為什么會如此?一方面,是大部分改版并未觸及節(jié)目的根本,就好比一條新聞的根本內容不變,只是寫法變了,或許短期內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時間長了大家依舊會厭倦;另一方面,則是各部門、各機構之間信息交流和工作機制的不通暢,沒有制定能激勵各部分形成合力的利益機制。就以《兒童小主播》為例,有了好的開頭和影響,不同職能的部門和機構看到后,想到的不是共同發(fā)展、齊頭并進,而是如何把唯一的資源握在自己的手里,讓自己成為老大,于是相似的發(fā)展模式一再出現,在同樣的步驟上重復耗費人力物力,這只會消耗掉市場的熱情,最終得到營收衰退的結果。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一局面,我覺得第一就要加強同集團各部門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一個欄目的想法和精力是有限的,對于新市場的開發(fā)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這種時候,與其為了獨占市場而在任何方面都成為“半吊子”,何不開誠布公地把工作分攤開來,把精力集中,在各方面都做到最好呢?這樣不但是對受眾負責,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媒體人這一職業(yè)負責。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分管領導在新市場開發(fā)計劃上報之初,根據部門運營情況作出統(tǒng)籌分配,并在計劃實施途中大致掌握各部門的進展,及時協(xié)調調整,否則單靠部門負責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是很難實現的。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午間新聞》“炒舊飯”的問題。對于一些時效性強的新聞,中午時段的播出既能保證受眾的關注熱情持續(xù),又能為晚間新聞的總結和滾動更新做鋪墊,起到有始有終的效果。
第二,應多給編導提供進修的機會,增強編導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在評論類板塊中言之有物。目前,由于《午間新聞》欄目的成員大為年輕人,知識儲備不夠豐富,對于一些熱點事件無法迅速形成自己的獨特看法,很多時候只能天南海北地借鑒。別人的東西始終是別人的,如果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文稿中,只會提前禁錮看到大綱的評論員的想法,使其肚里有料卻也拿不出來。當然,知識儲備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暫時的解決方法就是編導應和評論員在節(jié)目錄制前期進行大量細致的交流,充分了解評論員的獨到見解,再綜合出稿。可惜的是,限于評論員或編導時間安排的不同,這一方法并未成為常態(tài)。
第三,目前固有的延伸性報道方式是一對一、面對面的進行訪談,對于演播室的環(huán)境,不少被訪談對象都坦言會感到壓力,影響到自身的發(fā)揮。對于這個問題,可以看到,現在大部分省級臺的訪談節(jié)目都會努力營造一個舒適放松的環(huán)境給訪談雙方,讓節(jié)目效果變得更佳。從這一角度出發(fā),我們是否能考慮把延伸性報道的制作地點更換一下呢?
第四,重視與新媒體的融合。目前,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媒體嘗試與新媒體結合,但這種結合更多的是把傳統(tǒng)媒體的作品一比一地復制到互聯網或移動端上,雖然這種方式省時省力,但其實并未真正體現出新媒體的優(yōu)勢,未能將新媒體變成提高本臺工作成效的重要一環(huán)。很多
時候,傳統(tǒng)媒體的信息在發(fā)布的時候就已經不那么有時效性了,再經過一輪的拷貝搬運,只會讓本就落后的新聞再落后一層。要讓受眾保持關注甚至通過對新媒體的關注,“愛屋及烏”到傳統(tǒng)媒體,考驗的就是工作人員的跨媒介運營能力了。哪些內容有了最新進展,哪些內容可以聯動整合,哪些內容最受受眾喜愛,這些都是需要專業(yè)人員指導且迫切需要深入思考重視的問題。
第五,對人際關系的梳理和重視,因為延伸性報道的特性,《午間新聞》能接觸到的各行各業(yè)的本省專家學者和管理人員不可謂不多,但幾年下來,我們會發(fā)現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仍無法及時地得到各行各業(yè)的第一手新聞資料。對于這些見多識廣、資源豐厚的專家學者和管理人員來說,為什么寧愿選擇廣播或報紙,而放棄有視頻有真相的電視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們平日里疏于對人際關系網的維護?!坝杏玫臅r候才想起你,沒用的時候就忘記你”,這種人際關系處理方式對于一個媒體人來說是十分致命的,會令媒體人在對方心目中的地位難以提升為“朋友”層次。好朋友是交出來,龐大的人際關系網可謂是媒體人的制勝法寶,我們應給予充分的重視。
網絡的沖擊,是傳統(tǒng)媒體新生的契機。要想抓住這一機會,除了每個媒體人要擁有充分的危機意識,積極尋求自身的增值突破,還需要傳統(tǒng)媒體自上而下進行一場思維變革。想以舊思想在新浪潮中搏出一片天地,就目前來看,難度是十分大的。
(作者單位:廣東惠州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