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用典摘錄與解讀
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
——《<攜手消除貧困促進共同發(fā)展>——在2015 減貧與發(fā)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等文中引用法立,有犯而必施;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等文中引用
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釋義 根據(jù)形勢變化審時度勢,凡事深思熟慮后再付諸行動,那么天下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
出處 此酋貪縱寡謀,終當歸吾羈紲。觀其書詞,已非昔時之倔強,可用其幾而制之……但愿審度時宜,慮定而動,天下無不可為之事。況今時則易然耳。
——〔明〕張居正《答宣大巡撫吳環(huán)洲策黃酋》
解讀 在談到改革時,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diào)要胸有謀略、動有章法,要打破不合時宜的思維定式。所謂要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正是要破除妨礙改革發(fā)展的思維定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diào)的,解放思想是“總開關”,只有堅持這條一以貫之的思想路線,才能找準突破問題的方向,推動改革繼續(xù)前行。
釋義 法律一經(jīng)訂立,凡有違犯者,必須實施懲治;政令一經(jīng)發(fā)出,必定堅決執(zhí)行,決不違反。
出處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違公竊鑄者,具五刑之戮;因時力田者,懸一命之賞。不然,則賈生、晃錯,復流涕而言矣,此君侯之未諭三也。
——〔唐〕王勃《上劉右相書》
解讀 任何法律,如果沒有嚴格執(zhí)行,就會形成“破窗效應”,損害法律的尊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有了法律不能有效實施,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紙空文,依法治國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后,法律的實施就成為發(fā)展的主要矛盾。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就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守則。
釋義 善于治國的人對待百姓,就像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兄長愛護自己的兄弟一樣,聽到他們饑寒交迫,為之感到哀傷;見到他們勞作辛苦,為之感到傷悲。
出處 故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
——〔漢〕劉向《說苑·政理》
解讀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民是安邦之本,故而安民為治國要務。當下中國,雖然大多數(shù)人都已經(jīng)富裕起來,但仍有一小部分人徘徊在貧困邊緣。對于這些貧困人群,執(zhí)政者需要秉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理念,深入體察其疾苦,仔細分析其貧困之根,精準扶貧,因地制宜,讓更廣大的百姓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