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基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的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研究綜述*

        2015-04-09 09:17:57
        社會保障研究 2015年4期
        關鍵詞:理論評價服務

        吳 娟 郭 喜

        (內蒙古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基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的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研究綜述*

        吳 娟 郭 喜

        (內蒙古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殘疾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體現(xiàn)了公平、權利與義務等社會價值。目前,學界關于殘疾人的研究成果數(shù)量眾多、內容廣泛,但對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整體性與系統(tǒng)性的評價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對中國關于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分析與總結,結合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在分析該理論對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研究所具有的借鑒意義的基礎上,提出發(fā)展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一些建議:突出“以殘疾人為本”,服務的評價應注重殘疾人的主觀滿意評價;服務的供給要突出服務整體性、多元性與具體單項服務的互動關系。

        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

        殘疾人是整個人類的一部分,是人類發(fā)展多樣性的體現(xiàn),關心殘疾人是一個社會與國家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基于底線公平的考慮,政府在保障公民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和經(jīng)濟效益的基礎上,還要特別關注弱勢群體的民生狀況,對他們要給予額外的利益補償,確保他們能夠均等地享受最起碼的底線公共服務。[1]因此,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背景下,殘疾人理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是關于社會發(fā)展的一般理論與具體理論,結合該理論的學術研究也十分豐富,如探討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的本質、價值與啟示等,探究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的中國適用性,結合全球化或社會批判等不同視域的創(chuàng)新研究,結合科學發(fā)展觀的比較研究等等。但目前,結合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對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進行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主要從CNKI選取了2005年以來的關于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相關文獻,在結合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的基礎上,展開對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內涵、理論、評價研究的視角、評價研究的方法及評價指標的綜述研究,并提出發(fā)展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一些建議。

        一、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

        馬克思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趨勢,探討了社會發(fā)展的過程、動力、目標、模式等社會發(fā)展的一般理論問題,形成了豐富而深刻的社會發(fā)展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的主題是社會發(fā)展問題,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發(fā)展的辯證法:社會發(fā)展的客觀性和主體性的辯證統(tǒng)一;社會發(fā)展的一維性和多元性的辯證統(tǒng)一;社會發(fā)展的沖突性和協(xié)調性的辯證統(tǒng)一;社會發(fā)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tǒng)一;社會發(fā)展的外生性和內源性的辯證統(tǒng)一;社會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跨越性的辯證統(tǒng)一。[2]陳先達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從根本上說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當代價值,即它的真理性和有效性。[3]而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因而,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的當代價值是其基本觀點和學說面向當代的真理性和有效性。

        二、關于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內涵的研究

        關于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內涵的研究,是展開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研究工作的第一步。要明確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內涵,需對“殘疾人公共服務”的內涵進行必要的分析,探究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因此,筆者對中國關于殘疾人公共服務與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內涵的研究進行了比較分析,并結合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提出一些思考。

        (一)關于殘疾人公共服務內涵的研究

        中國關于殘疾人公共服務內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楊宜勇與邢偉(2009)提出殘疾人公共服務應實現(xiàn)從生存型向發(fā)展型轉變,其內容包含殘疾人康復、就業(yè)、教育、文化體育、無障礙設施和殘疾預防服務等。[4]在分析殘疾人公共服務的提供主體、強調服務的時效性與質量要求、服務的“基本”與“發(fā)展”這兩個層次的基礎上,劉瓊蓮(2011)認為殘疾人公共服務是政府和社會為了滿足殘疾人基本生活和全面發(fā)展的需求而提供的及時有效的服務。[5]孫健與鄧彩霞(2011)對殘疾人公共服務的服務目的、提供方式、服務層次與公共物品屬性進行了探討,認為殘疾人公共服務具有生存與發(fā)展兩個層次,是一種特殊的、專門針對殘疾人的、為了滿足其生存和發(fā)展及自我實現(xiàn)而提供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社會服務,其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醫(yī)療康復、就業(yè)、教育、文體、無障礙環(huán)境與法律服務等。[6]由此可見,殘疾人公共服務最明顯的特征是包含“基本”與“發(fā)展”兩個層次,并且其主要內容有康復、就業(yè)、教育、文化體育、無障礙環(huán)境、法律服務、殘疾預防與殘疾人社會保障等。

        (二)關于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內涵的研究

        關于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內涵的研究,中國國務院發(fā)布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guī)劃》有所提及。規(guī)劃強調了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應基于殘疾人的特殊需求,明確了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主體及主要內容,認為國家要“按照平等、參與、共享的原則,以重度殘疾人、農村殘疾人和殘疾兒童為重點,優(yōu)先發(fā)展社會急需、受益面廣、效益好的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其主要內容有殘疾人社會保障(即殘疾人社會保險與殘疾人社會救助等)和殘疾人基本服務,基本服務包括康復與托養(yǎng)服務、教育服務、就業(yè)服務、城鄉(xiāng)低收入殘疾人家庭基本住房保障、文化服務、體育服務、無障礙服務、殘疾預防服務等。

        通過上述比較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中國殘疾人公共服務與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及研究內容十分相近,可以作為同一概念。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對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內涵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對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內涵的啟示主要有兩點:殘疾人的發(fā)展要與社會發(fā)展同步,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內容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同步。

        1.殘疾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同步

        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的“社會發(fā)展的客觀性和主體性的辯證統(tǒng)一”表明,社會發(fā)展離不開人類歷史活動的第一個前提,即現(xiàn)實的人,社會發(fā)展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為了人本身?,F(xiàn)實的人既是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起點與邏輯起點,也是社會發(fā)展的目的與歸宿;社會發(fā)展只有以人為目的,只有以人為本,才能突顯出其本身價值。[7]基于此,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應“以人為本”,尤其是“以殘疾人為本”,注意到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目的是讓殘疾人獲得好的服務,是為了殘疾人生活與發(fā)展得更好,平等與無障礙的融入社會。

        基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應強調以殘疾人為本的、重視殘疾人的需求并依其需求而提供服務;服務應凸顯服務的目的性、層次性及服務對象的全面性。因而,可以將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理解為,是由政府與社會提供的,主要針對殘疾人及殘疾人家庭的,旨在保證公平、保障殘疾人基本生活及促進其全面發(fā)展的實物性與非實物性的服務。

        2.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內容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同步

        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的“社會發(fā)展的一維性和多元性的辯證統(tǒng)一”強調發(fā)展的多元性,把社會發(fā)展看作是在經(jīng)濟發(fā)展基礎上的包括政治發(fā)展、文化發(fā)展、生態(tài)發(fā)展與人的發(fā)展在內的全面發(fā)展的過程。這一發(fā)展理念為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內容的發(fā)展提供了思路: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應該注重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從以往只重視提供康復醫(yī)療等保障性服務到康復醫(yī)療、就業(yè)、教育、文化體育、殘疾預防等服務相結合的多元服務體系。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內的各個具體服務是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殘疾人的康復服務是殘疾人參與就業(yè)、文化體育活動等的前提;殘疾人接受教育服務,增強了其參與就業(yè)、參加活動及參與社會的能力;殘疾人無障礙服務為殘疾人接受其他服務提供環(huán)境保障;殘疾預防服務從源頭上減少了康復、教育、就業(yè)等服務的成本,是急需重視與積極研究的服務。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種類的多元化,是與殘疾人服務需求的多樣性及殘疾人全面發(fā)展的理念是相呼應的,這也更加突出了“以殘疾人為本”的發(fā)展觀。

        基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殘疾人社會保障與殘疾人基本服務兩大部分,其中殘疾人社會保障包含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殘疾人基本服務包含康復服務、教育服務、就業(yè)服務、文化體育服務、無障礙環(huán)境服務、殘疾預防服務和法律服務等。

        三、關于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的研究

        目前,對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進行系統(tǒng)性的評價還處于初始階段。所謂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評價,是對殘疾人所接受的各種服務的狀況的描述與分析。筆者從服務的理論基礎、評價的視角、評價的方法、評價的指標等方面,并結合馬克思社會發(fā)展理論對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進行評價研究。

        (一)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理論基礎

        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理論,解釋了殘疾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理論來源。

        1.底線公平理論

        底線公平理論表明,對于那些在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受益最少的弱勢群體,政府要給予額外的物質幫助和利益補償,以確保他們能夠均等地享受底線公共服務。[8]基于底線公平理論,殘疾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其中應有之義。

        2.殘疾人代償理論

        殘疾人的代償,分為自身代償與社會代償。自身代償是指殘疾人在生存與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自我調節(jié)機能,當某一器官的功能或結構發(fā)生病變時,由原器官的健全部分或其他器官來補償它的功能;殘疾人的社會代償,是由社會為殘疾人提供類似健全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所需要的支持與服務。[9]殘疾人代償理論為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和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其強調了社會對殘疾人應負一定的責任,并突出殘疾人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也表明了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目標是使殘疾人獲得必需的支持以實現(xiàn)正常生活,并且在享受服務的同時承擔必要的社會義務。

        3.公民權利理論

        《殘疾人權利公約》確立了殘疾人的人權主體地位,并以有約束力的國際人權公約的形式保障殘疾人的人權。楊思斌與呂世倫從權利的角度提出,殘疾人應當像健全人一樣享有決定自己生活的權利。[10]權利觀是殘疾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理論依據(jù)。

        4.風險理論等其他理論

        風險是一種客觀實在,也是人類發(fā)展的伴隨物。烏爾里希?貝克指出,風險是一個現(xiàn)代概念,與文明進程和不斷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緊密相連。[11]風險理論認為,殘疾人是風險社會的產(chǎn)物,各種各樣不確定的致殘因素不斷萌生,人口老齡化及其導致的老年殘疾的進程也在加快,殘疾的風險是人類社會所共同面臨的風險,因此為殘疾人創(chuàng)造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條件,是任何政府以及全社會的責任和使命。[12]公平共享理論認為,殘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務是指在堅持平等、參與、共享的發(fā)展理念下,讓殘疾人在平等享有社會權利的同時,能夠與其他社會群體一樣合理地分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

        (二)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的研究視角

        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的視角,是指從什么角度對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進行評價研究。學者們主要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視角、區(qū)域視角、公平視角、新公共服務等視角展開研究。

        1.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視角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包括殘疾人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均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務。

        基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視角,楊宜勇等人(2009)對中國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發(fā)展成就及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服務的建設提供了政策思路。他們認為中國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正由生存型向發(fā)展型轉變,但仍需提高特殊教育、就業(yè)、社會保障等服務的供給,推進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13]王旭東(2012)以甘肅省殘疾人狀況的調研數(shù)據(jù)為基礎,分析了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意義和現(xiàn)狀,并探討推進殘疾人公共服務均等化思路和措施。[14]

        2.區(qū)域視角

        區(qū)域視角,是指對某些地區(qū)的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進行評價研究。該視角下的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研究十分豐富,涉及的地區(qū)很廣泛。

        郝同枝(2006)對內蒙古自治區(qū)特殊教育的狀況進行了簡要的概述,通過對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分析主要探討了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的發(fā)展狀況。[15]齊銀昌(2009)對內蒙古自治區(qū)的殘疾人就業(yè)狀況進行研究,得出內蒙古自治區(qū)的殘疾人就業(yè)層次低、就業(yè)方面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不健全、殘疾人基本生活及收入水平低下、殘疾人就業(yè)環(huán)境不佳、殘疾人整體素質和就業(yè)能力不高的問題,并就此提出相應的一些建議。[16]

        在2006年中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的基礎上,張延輝(2008)等人對吉林省城鄉(xiāng)殘疾人的教育、就業(yè)、收入、社會保障、扶助等服務狀況進行分析,并介紹了英國、日本及中國其他省市的殘疾人服務的成功經(jīng)驗,最后提出減少吉林省城鄉(xiāng)殘疾人生活差距與改善全省殘疾人整體生活水平提出政策建議。[17]

        林瑜勝(2011)調查了山東省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狀況,通過對相關服務狀況的指標的分析,及與江蘇、浙江、廣東的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狀況指標的對比,得出山東省殘疾人在服務機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教育、醫(yī)療康復、就業(yè)、文化、無障礙等服務方面均與三省存在一定的差距與不足,認為山東省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要從加強教育機構和隊伍建設、完善社會保險政策、加強公共服務機構建設、加強醫(yī)療康復機構建設方面著手。[18]

        賈玉嬌(2012)對東北的8個縣與黑龍江農墾總局下的兩個農場的農村殘疾人社會服務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并認為現(xiàn)階段我國農村殘疾人服務政策與殘疾人實際需求之間存在差距;殘疾級別、類型與家庭結構是影響農村殘疾人服務需求意愿的顯著因素;重度殘疾人和精神殘疾人應成為殘疾人社會服務的重點對象。[19]

        姚引妹等人(2013)利用2007-2011年度浙江殘疾人狀況監(jiān)測數(shù)據(jù),對浙江省殘疾人收入、消費、康復、教育、就業(yè)、社會保障、環(huán)境等狀況進行分析,得出2011年浙江殘疾人小康實現(xiàn)程度為75.3%,高于全國殘疾人平均水平,但與浙江總體小康水平相比仍差距很大。[20]

        3.公平視角

        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研究的公平視角,突出殘疾人公平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務。

        李莉與鄧猛(2007)對近現(xiàn)代西方國家關于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價值理念及實踐做了評價分析,認為公平與權利均等是中國殘疾人社會福利的價值取向,中國殘疾人社會福利目標應由“醫(yī)療模式”轉變成“社會模式”,福利主體應實現(xiàn)多元化。[21]

        孟萬金、劉在花與劉玉娟(2007)從殘疾兒童教育公平性視角出發(fā),論述了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及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性及迫切性。[22]

        喬慶梅(2008)對德國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歷史及演變、服務內容進行分析,認為中國的殘疾人服務存在諸多不足,應該保障殘疾人平等的服務權利、便利的殘疾人福利與主動性的服務、保障服務的全面性與特殊性。[23]

        4.新公共服務等視角

        新公共服務理論強調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公共利益至上的服務理念、權利保障的服務宗旨和民主參與的服務方式。

        談志林(2010)在對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現(xiàn)存問題進行分析,得出殘疾人服務理念尚未形成、服務供給嚴重不足、服務城鄉(xiāng)差距明顯、服務體制不健全與運行機制不暢通的基礎上,基于新公共服務的視角,認為構建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應該從強化服務型政府意識、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公平優(yōu)先并促進服務均等化、發(fā)展社區(qū)殘疾人服務等方面著手。[24]

        劉瓊蓮(2012)對影響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九個環(huán)境變量進行探討,即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主體、客體、可誘發(fā)性因素、服務的可獲得性、硬實力、軟實力、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在多個維度的沖突、提供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沖突的數(shù)量與類型、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要遵循的原則,并認為通過對九個環(huán)境變量進行分析可以實現(xiàn)對殘疾人公共服務的評價。[25]

        (三)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的研究方法

        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的方法,是指用什么方法對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進行評價研究。

        1.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是通過向調查者發(fā)放問卷,請示填寫對有關問題的意見和建議來間接獲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種調查方法。

        周林剛(2011)以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為依據(jù),選取了深圳、南昌和蘭州三個市作為調查地點,就當前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的覆蓋水平、滿意度和需求趨勢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得出殘疾人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偏低的結論。[26]

        賈玉嬌(2012)采用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對東北3省的8個縣與黑龍江農墾總局下的兩個農場的農村殘疾人的社會服務體系覆蓋狀況及社會服務需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農村殘疾人社會服務存在的問題及成因,認為農村殘疾人社會服務存在政策體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資源供給不足、供給模式單一、相關配套制度缺失及社會服務的社會功能發(fā)揮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27]

        2.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是主要通過查閱現(xiàn)有的期刊、論文、研究報告等,尋求對所研究問題的理解。

        程凱(2010)對殘疾人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及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與總結,得出我國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存在諸多問題:殘疾人的特殊困難和需求被掩蓋或忽視;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不完備、覆蓋面窄;殘疾人保障和服務的設施及專業(yè)人員的投入不足;資源不足和現(xiàn)有資源整合利用不足;保障與服務能力和水平與社會平均水平和廣大殘疾人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28]

        李祚山、張文默與葉梅(2010)在對殘疾人心理調查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強調殘疾人心理服務有利于殘疾人的正常發(fā)展、培養(yǎng)健全人格和預防殘疾人心理障礙的形成。[29]

        賈玉嬌(2012)通過對殘疾人相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及一些學者的研究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得出現(xiàn)有的研究大多是將殘疾人群體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而缺乏對殘疾人群體內部不同種類殘疾人的細致研究。因此,針對殘疾人群體內部的異質性,賈玉嬌專門展開了對農村殘疾人社會服務的需求與滿足情況的調查研究。[30]

        高俊杰、陳曉科、李祚山與趙均(2013)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法對殘疾兒童的心理教育服務進行研究,主要調查對象為重慶市9所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得出殘疾兒童的心理教育服務存在知識理解誤區(qū)、機構設置及管理評估不健全、師資力量不足、缺乏多元合作等問題,并強調要針對上述問題采取解決措施。[31]

        3.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也叫對比分析法,是把客觀事物加以比較,以達到認識事物的本質及規(guī)律并做出正確評價的分析方法。

        杜鵬、孫鵑娟、和紅與尹尚菁(2009)在縱向對比中國1987年第一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與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shù)據(jù),及橫向與城市殘疾人狀況比較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農村殘疾人的醫(yī)療服務與救助等服務需求突出,得出應該為農村殘疾人提供公益性康復服務。[32]

        林瑜勝(2011)將山東省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狀況與江蘇、浙江、廣東的殘疾人公共服務狀況進行比較,得出山東省殘疾人在服務機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教育、醫(yī)療康復、就業(yè)、文化、無障礙等服務方面均與江蘇、浙江、廣東省存在一定的差距與不足。[33]

        (四)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評價指標

        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指標是對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進行評價的定量測量的方法。由于針對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整體性評價研究較少,因此筆者對與殘疾人相關的研究,如進行評價,從指標設計原則與設計視角方面對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指標進行綜述研究。

        1.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指標的設計原則

        一般指標體系的設計要遵循科學性、可行性、可比性和目的性等原則。而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指標的設計在遵循一般指標設計原則的基礎上,還要遵循一些特殊的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

        苗興壯(2008)認為,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評價指標的設計應該突出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原則,要求設計的指標與殘疾人的生存與發(fā)展直接相關,能夠真正測量與反映殘疾人個體的生存和發(fā)展狀況的改善程度。[34]

        (2)層次性原則

        曹艷春(2010)應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構建了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指標,設計的指標具有“基本”與“發(fā)展”等層次,體現(xiàn)出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指標的層次性。[35]

        (3)獨立性與全面性原則

        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應該遵循一致性、科學性、整體性、可行性及可比性原則,張延輝(2008)在系統(tǒng)論與績效評價理論的基礎上,將效果、效率、效益、公平以及決定績效的支持和過程指標充分地揉進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體現(xiàn)出服務績效評價的全面性原則。[36]

        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需對評估對象有全面的認識和準確把握,保證評估的內容包含了所有與績效有關的方面。各指標之間應該獨立或者相關性小、指標內部結構良好、指標關系一致。[37]曹艷春、王華麗與黎汝靜(2013)在政府績效評估理論的基礎上認為,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應重視指標內容的全面性與指標間的獨立性、遵循全面性與獨立性原則。[38]

        (4)其他原則

        呂軍、魏澄敏、陳剛等學者(2007)在構建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評價指標體系時認為,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評價指標體系不僅要遵循一般評價指標的原則,還應該遵循:“評建結合、以評促建、以評促改、重在建設”的原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指標體系與國際接軌原則;促進殘疾人融入主流社會的原則。[39]

        因此,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指標的設計不僅要遵循一般指標設計的原則,如可行性、科學性、可比性和目的性等原則,還要特別注重以下原則:以人為本的原則、層次性原則、獨立性與全面性原則、注重設計過程與結果原則、與國際接軌原則等,此外,還應該堅持定量為主、定性為輔的原則。

        2.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指標體系的研究視角

        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指標體系的研究視角,解釋了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的構建思路。

        (1)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內容-資源”視角

        范雅南、蕢志華與蔡東方(2010)從殘疾人服務的內容和資源(投入)的視角,建立起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對服務的水平進行了實證分析。[40]

        殷振江(2007)與周小龍(2009)均對某一特定市的小康水平指標進行構建,在參照國家與地區(qū)小康指標體系目標值、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基礎上,從殘疾人服務的內容和資源的視角,構建了地區(qū)性的殘疾人小康指標體系。[41][42]

        (2)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資源”視角

        曹艷春、王華麗與黎汝靜(2013)從殘疾人的需求層次與資源的視角,設計了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并認為殘疾人具有“基本”與“發(fā)展”兩大層次的需求。[43]

        殷振江(2007)與周小龍(2009)均從殘疾人的需求層次與服務資源的角度,構建了地區(qū)性的殘疾人小康指標體系。[44][45]

        丁建定(2012)則在充分考慮殘疾人服務需求差異的基礎上,將殘疾人服務的投入因素(服務資金指標)考慮在內,提出構建多層次的、系統(tǒng)的殘疾人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路框架。[46]

        (3)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指標“主觀-客觀”視角

        苗興壯(2008)從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評價指標的性質方面,提出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客觀指標與主觀指標,但應以客觀指標為主。且殘疾人個體生存及發(fā)展狀態(tài)的測量是指標體系的重心。[47]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學者們大多從殘疾人服務的內容、殘疾人的服務需求,結合服務的資源基礎(投入)來構建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的一級指標。也有學者從殘疾人的需求差異與服務評價指標的主客觀性質等視角構建殘疾人服務的指標。筆者認為,可以從“投入-過程-效果”的視角構建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

        (五)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對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對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的啟示主要體現(xiàn)在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評價要與社會發(fā)展同步、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評價方法要與社會發(fā)展同步。

        1.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同步

        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的“社會發(fā)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tǒng)一”說明,不同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現(xiàn)實狀況、發(fā)展條件、發(fā)展環(huán)境、發(fā)展主體和發(fā)展機制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因此,他們的社會形態(tài)實現(xiàn)方式不盡相同,社會發(fā)展的具體道路、階段與方式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正如“極為相似的事變發(fā)生在不同的歷史環(huán)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把這些演變中每一個都分別加以研究,然后再把它們加以比較,我們就會很容易地找到理解這種現(xiàn)象的鑰匙;但是,使用一般歷史哲學理論這一把萬能鑰匙,那是永遠達不到這種目的的,這種歷史哲學理論的最大長處就在于它是超歷史的”。[48]

        基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中國的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應與中國的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結合中國殘疾人的人口特征,尋找適合中國殘疾人發(fā)展、殘疾人服務與整個服務發(fā)展、社會發(fā)展的評價模式與方式。

        2.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內容與社會發(fā)展同步

        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強調,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在物質生產(chǎn)力推動下的自然歷史過程,是社會主體在自己的實踐基礎上的自覺選擇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按_認實踐是社會的本體和存在方式”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首要的基本特征。[49]

        通過對中國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研究進行綜述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中國在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整體性服務及各單項服務的評價研究較少,實踐性研究不足。因而,基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中國需加強對殘疾人各單項基本公共服務及整體性服務的評價研究,注重評價服務的實踐及對殘疾人的主觀感受的評價。

        四、結語

        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是科學的關于社會發(fā)展的理論,將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運用到關于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研究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指導著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發(fā)展,有助于將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的發(fā)展順利納入整個和諧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之中。筆者在分析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所揭示的社會發(fā)展辯證法的基礎上,認為發(fā)展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應該突出以殘疾人為本,并重視殘疾人的服務需求,為殘疾人提供豐富多元的服務以促進其全面發(fā)展;意識到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其評價研究與評價內容應隨著時代社會的發(fā)展而適當變化,但更應該注意中國的特性,選擇適合中國的評價研究模式與研究方法,加強實踐性評價研究。

        [1][8]楊宏山:《公共服務供給與政府責任定位》,載《中州學刊》,2009(4)。

        [2]路璐、李春生:《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的辯證統(tǒng)一特征》,載《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3)。

        [3]陳先達:《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當代價值》,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3)。

        [4][13]楊宜勇、邢偉:《殘疾人公共服務:從生存型向發(fā)展型轉變》,載《中國物價》,2009(4)。

        [5]劉瓊蓮:《殘疾人公共服務體系利益相關方的角色定位研究》,載《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6]孫健、鄧彩霞:《我國殘疾人公共服務體系:問題與完善》,載《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1(1)。

        [7]馬彬:《馬克思社會發(fā)展理論及當代價值研究》,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9][12]劉瓊蓮:《社會支持網(wǎng)視域中的殘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服務研究》,載《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10]楊思斌、呂世倫:《論和諧社會背景下我國弱勢群體保護與政府責任》,載《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8(3)。

        [11]Ulrich Beck.“World Risk Society”,Cambridge:PolityPress, 1999,19.

        [14]王旭東:《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中殘疾人福祉設計研究——以甘肅為例》,載《殘疾人研究》,2012(4)。

        [15]郝同枝:《簡論“內蒙古特殊教育概況”》,載《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

        [16]齊銀昌:《健全內蒙古自治區(qū)殘疾人就業(yè)保障體系》,載《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會計》,2009(2)。

        [17]張延輝、劉霖、張少杰:《吉林省城鄉(xiāng)殘疾人生存狀況比較分析》,載《工業(yè)技術經(jīng)濟》,2008(11)。

        [18]林瑜勝:《山東省殘疾人公共服務問題分析及建議——兼與江蘇、浙江、廣東三省比較》,載《社科縱橫》,2011(11)。

        [19][27][30]賈玉嬌:《農村殘疾人社會服務需求分析——基于對東北8縣2局的實證研究》,載《社會保障研究》,2012(2)。

        [20]姚引妹、陳楊榮:《浙江殘疾人小康實現(xiàn)程度研究》,載《浙江學刊》,2013(1)。

        [21]李莉、鄧猛:《近現(xiàn)代西方殘疾人社會福利保障的價值理念及實踐啟示》,載《中國特殊教育》,2007(6)。

        [22]孟萬金、劉在花、劉玉娟:《推進殘疾兒童教育公平任重道遠——四論殘疾兒童教育公平》,載《中國特殊教育》,2007(2)。

        [23]喬慶梅:《德國殘疾人社會保障:內容、經(jīng)驗與啟示》,載《人文雜志》,2008(6)。

        [24]談志林:《新公共服務理論與我國殘疾人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載《廣州殘疾人研究》,2010(6)。

        [25]劉瓊蓮:《論殘疾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九個環(huán)境變量》,載《湖湘論壇》,2012(2)。

        [26]周林剛:《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研究》,載《中國人口科學》,2011(2)。

        [28]程凱:《我國殘疾人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狀況與發(fā)展對策》,載《紅旗文稿》,2010(9)。

        [29]李祚山、張文默、葉梅:《殘疾人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及實踐研究》,載《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31]高俊杰、陳曉科、李祚山、趙均:《特殊兒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載《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3(9)。

        [32]杜鵬、孫鵑娟、和紅、尹尚菁:《中國農村殘疾人狀況及政策建議》,載《人口與經(jīng)濟》,2009(2)。

        [33]林瑜勝:《山東省殘疾人公共服務問題分析及建議——兼與江蘇、浙江、廣東三省比較》,載《社科縱橫》,2011(11)。

        [34]苗興壯:《殘疾人社會保障水平指標體系的探討》,載《學術界》,2008(4)。

        [35]曹艷春:《我國各省份殘疾人社會福利績效評估及其橫向公平性分析》,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0(3)。

        [36]張延輝:《我國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績效評價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37]范柏乃、余有賢、程宏偉:《影響政府績效評估誤差的因素及其對策研究》,載《軟科學》,2005(4)。

        [38][43]曹艷春、王華麗、黎汝靜:《我國殘疾人福利績效評估及經(jīng)濟適應性實證研究》,280-289頁,載《上海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上海,2013-07-02。

        [39]呂軍、魏澄敏、陳剛等:《上海殘疾人康復服務評價指標體系》,載《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1)。

        [40]范雅南、蕢志華、蔡東方:《基于因子分析的殘疾人保障服務水平評價》,載《社會保險》,2010(4)。

        [41][44]殷振江:《常州市殘疾人全面小康指標體系之建立與發(fā)展思路探討》,南京林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2][45]周小龍:《淄博市殘疾人小康目標體系及實現(xiàn)對策研究》,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6]丁建定:《我國殘疾人服務體系的完善對策》,載《社會工作》,2012(10)。

        [47]苗興壯:《殘疾人社會保障水平指標體系的探討》,載《學術界》,2008(4)。

        [4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34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9]吳兆雪、楊耕:《馬克思的社會發(fā)展理論研究述評》,載《中國社會科學》,1996(1)。

        (責任編輯:H)

        Review of Evaluation Researches on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the Disabled Based on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WU Juan GUO Xi

        The disabled have access to basic public services reflects social values of fairness,rights and obligations.Currently,there are many and various academic researches about the disabled,but the overall and systematic evaluation study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the disabled is still in its infancy.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related researches on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the disabled in China,combined with the 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fter researching this theory and it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the disabled,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f developing basic public services for the disabled:highlight “Disabled-oriented”,services evalua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evaluation of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disabled; highligh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rvices integrity,diversity and specific individual service in supplying services.

        the disabled,basic public services,Marxist 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本文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363036)、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2YJC810007)和內蒙古軟科學項目(20120612)成果。郭喜為本文通訊作者。

        猜你喜歡
        理論評價服務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SBR改性瀝青的穩(wěn)定性評價
        石油瀝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男女做羞羞事的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99| 亚洲一区丝袜美腿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高潮| 成人精品综合免费视频| 日韩在线精品在线观看| av中文字幕性女高清在线| 亚洲av色影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不| 精品人妻av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频| 无码av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狼人|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亚洲gv白嫩小受在线观看| 国产男女乱婬真视频免费| 成人av综合资源在线| 米奇7777狠狠狠狠视频影院| 丝袜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青春草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激情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av无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一区二区网站| 国内熟女啪啪自拍| 久久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一| 玩弄放荡人妻少妇系列| 国产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永久在线| 少妇愉情理伦片| 国产在线一区观看| 亚洲精品女同在线观看| 人与人性恔配视频免费| 欧美亚洲精品一区二区|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亚洲av日韩av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