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賢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學習風格、知識與技能水平、偏好以及需要。教育要培養(yǎng)具有個性、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就要承認學生的差異,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以學生的實際為基礎,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學科的特點,以學生學習需求為核心,實施相應的差異教學。
1 設計背景
蘇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的“人體的消化與吸收”這一節(jié)是全章的知識核心,也是全章的難點。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有一定的了解,但對于食物在消化系統(tǒng)內到底是怎樣被消化、吸收的知識還比較缺乏,并且這部分知識又比較抽象。所以在設計時,筆者以新課標提出的“面向全體學生,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fā)展,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倡導探究性學習”課程理念為指導思想,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生活經驗為切入點,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心理需求,運用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取有關消化和吸收的基礎知識,為日后形成珍惜健康、關愛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打下扎實的基礎。
2 實施過程
2.1 根據學生差異,制定不同層次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與學雙方合作實現的共同目標,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中存在的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可能水平,制定相應的分層教學目標。本節(jié)第一課時的一個重要的知識目標是描述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教師可以這樣制定分層教學目標:對于少數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只要求其能在結構圖上標出各結構的名稱;針對一般的學生,要求其在識圖的基礎上描述口腔、肝、小腸等主要結構的功能;而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要求全面描述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基礎上,還要說出消化腺、消化道、消化液相互之間的關系。本節(jié)第二課時中有一項技能目標,就是通過對“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實驗的設計、觀察、分析,培養(yǎng)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設計實驗能力。對于不同層次學生,筆者這樣分層制定目標的:對少數學習能力弱的學生要求會觀察實驗現象,知道實驗的結論;一般的學生要求能夠根據課本的建議、導學案的提示和教師的示范、指導設計實驗并完成操作;而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則要求還能對課本建議以外的、教師提出的其他探究條件(如溫度、食物的大小等)進行探究實驗的設計。這樣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能力上獲取了新知識,并得到提高。
2.2 尋求多種途徑實施課堂差異教學
(1)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教學實踐證明,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境,將學生置于樂觀的情感中,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調動學生求知欲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思維,培養(yǎng)發(fā)現精神。
“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和功能”這部分內容本身是很枯燥的,傳統(tǒng)的識圖、填圖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筆者設計了幾個小游戲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來激發(fā)學生興趣。事先準備一些卡片,每張卡片上寫上一種消化系統(tǒng)結構名稱,還有兩張卡片上分別寫上消化道和消化腺。課上,教師請部分學生上臺,每人拿一張卡片。
第一個小游戲的目的是了解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組成。教師請拿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兩位學生分別站在講臺的兩側,請拿結構名稱的學生觀察自己所拿卡片上的結構是屬于消化道,還是消化腺,然后站在對應的學生那側。第二個小游戲是為了了解消化道的順序,請所有手拿消化道結構的學生根據該種結構在人體內的一定順序排列好。第三個小游戲的目的是弄清消化腺與消化道的關系。教師請若干名學生分別舉起寫有各結構名稱的卡片,以手搭肩示意,把消化腺和消化道進行配對。第四個小游戲是為了了解消化腺及其分泌的消化液的關系,請學生分別舉起寫有各種消化液名稱的卡片,以手拉手的方式讓消化液找到對應的消化道。
前兩個游戲主要請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和一般學生參與,而后兩個游戲主要請一般學生和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參與。游戲的評判由學生和教師共同擔任。學生興趣很高,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從而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2) 注重分類導學,實行小組合作學習。
學生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無時無刻都會存在。教學不是為了消滅差異,也不可能消滅差異。新課程標準也指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方式,那就是合作學習。對于合作學習而言,差異就不再是問題,而應該成為資源。
在安排“探究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這一活動時,筆者在課前預先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策略對學生進行分組,6人一組,每個組里有不同層次的學生。為了避免組內產生“小權威”“合作滯后者”,而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合作探究中來,教師注重分類導學,在設計問題及活動時注意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筆者在課前精心設計了一個探究活動,活動的設計從學生潛在的水平出發(fā),設計思考的階梯,誘使學生拾級而上,層層推理,達到學生主動參與的目的,最終有效地促進學生深刻掌握知識并主動發(fā)展。
教師首先安排了一個活動:要求學生細細咀嚼饅頭,體驗咀嚼過程中味覺的變化。體驗的結果請學習能力弱的學生來描述。接著教師要求學生猜想: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學生猜測:有新物質產生;與口腔內的唾液有關;是唾液將淀粉變成了另一種物質……這樣層層推進,學生就能很快的完成問題的提出并作出假設。這一階段中,學習能力一般及以下層次的學生是教師主要關注的對象。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實驗的設計上會有一定的困難,但因為之前活動的參與已經激發(fā)起了他們的興趣,所以他們在高層次學生的帶動下也愿意參與進來。教師要求各小組合作完成實驗的設計,每組有一名學生負責記錄方案,一名學生將設計方案在全班展示交流,評出優(yōu)秀小組,進行獎勵。教師事先并沒有告知安排哪位學生來匯報設計方案,而是提及任何人都有可能被邀請到。學生都有榮譽感,生怕講得不好會失面子,會影響小組的成績。所以每個學生都積極、認真地參與,準備發(fā)言。
本輪的發(fā)言,筆者事先已有安排,主要請一般的學生來匯報交流,教師等所有的小組都匯報完再做評判,這樣比較公平?;顒咏Y束時,及時獎勵優(yōu)勝小組,可大大激發(fā)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小組成員分享到集體成功的喜悅,促進下一階段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接下來就是實驗的實施,事先確定好實驗的主要操作者(一般由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來擔任)、實驗數據記錄者,其余的學生主要任務是觀察實驗現象。觀察現象的學生要負責匯報實驗結果。這樣安排能使實驗有條不紊地進行,避免出現混亂,而且每個學生都有任務,這樣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都得到了一定的鍛煉。
實驗結束后,為了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完成基本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還能拓展研究,拓寬他們的思維,進一步鍛煉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筆者還提出了可進一步探究的問題,例如溫度、食物大小(物理性消化)對淀粉化學性消化的影響。感興趣的、有能力的學生就這些新問題談談自己的設計思路,教師及時給予引導、點撥。通過這種分類導學、小組合作,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得到成長。
(3) 教學內容的組織方式靈活化。
筆者在教學內容的組織方式上做了些調整,實現學科內在邏輯與學生認識邏輯的統(tǒng)一,來實施差異教學。形態(tài)結構是生理功能的基礎,這是學科的內在邏輯,如果按照先結構后生理的順序組織教學內容,學生固然能夠接受,但是,不一定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齲齒是怎樣形成的”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打破了先結構后生理的順序,而是先從生理功能和生理現象入手,設置幾個問題:牙齒能咬斷骨頭,說明牙齒很堅硬,這堅硬的結構是什么?被蛀過的牙齒有時會疼,酸冷的食物也會使牙齒酸疼,這與什么結構有關?為什么經常吃甜食或不好好刷牙,牙齒會蛀掉,這與牙齒的結構有什么關系?……這些生理功能及生理現象的提出首先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然后再來學習牙齒結構的內容,就更有利于學生接受和掌握。
課后,教師再通過有層次的反饋練習來檢查學生掌握的情況,發(fā)現各個層次的學生基本上都達到了預想的學習效果,教學目標很好的達成。
3 案例反思
本案例中這些教學片斷在設計時從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確定上動腦筋,設計漸進難度層次的問題,但都及時把握好學生能努力一下達到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動機,充分調動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動性,讓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獨立思考、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方式,保證了大多數學生的有效學習,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共享學習成果,都得到了發(fā)展。
差異教學在學科教學特別是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其操作思路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繼續(xù)不斷地去探索和研究,尊重學生差異,適應差異,利用學生的差異,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主動而充分的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