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浩
(云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云南 昆明 650228)
我國自1996 年開始了漫長的利率市場化歷程,黨的十八黨以來,利率化進程進一步加快,2013 年7 月20 日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存款利率管制的放開便成為利率市場化關鍵一步。隨著2015 年3 月1 日存款利率上浮區(qū)間由1.2 倍擴大到1.3 倍,同時存款保險制度呼之欲出,結合央行行長在全國“兩會”的表態(tài),可以預見利率市場化時代即將來臨。
我國在利率管制時期,銀行業(yè)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由央行決定,存貸利差較高且穩(wěn)定,存貸利差收入成為中國銀行業(yè)金融機構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然而從國際上推進利率市場化的經驗來看,金融機構存貸款利差縮減成為最主要的特征,其原因或是因為存款利率上升、貸款利率下降,或是存款利率上升幅度高于貸款利率上升幅度。例如,利率市場化之前,美國銀行業(yè)存貸利差為6.4%,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后,則為5.2%,日本銀行業(yè)存貸利差由3.15%將減少到2.33%,到目前來看,在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存貸利差只有1~2%之間。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存貸利差也將會與國家接軌,對于以存貸利差為主要收入的農村信用社而言,絕大多數的農村信用社存貸利差收入占比超過營業(yè)收入的90%以上,完全放開利率管制后,在短期內可能面臨著存款利率上升,貸款利率下降的局面,農村信用社依靠存貸利差為最主要盈利模式將受到很大的挑戰(zhàn)。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加快改革,配套的制度也相應提出,2015 年全國“兩會”上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出臺存款保險制度的各方面條件已基本成熟,估計今年上半年可以出臺。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將直接導致農村信用社運營資金的成本上漲,一般而言,中小銀行存款保險金由于客戶數量眾多,金額相對較小、比較分散,導致存款保險金繳納的更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村信用社的利潤。存款保險制度出臺后,農村信用社保費的繳納具有一定的強制性,無論業(yè)務發(fā)展和盈利情況如何都需要按比例交納。當農村信用社存貸利差縮減導致主營業(yè)務收入下降時,保費負擔會加劇農村信用社的成本壓力。
當前在我國經濟新常態(tài)的情況下,經濟發(fā)展速度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換擋,同時金融脫媒,互聯網金融對傳統(tǒng)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的沖擊越來越大,各金融機構為了在新的形勢下謀得生存與發(fā)展,并將展開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下,國有銀行、大型股份制銀行具有規(guī)模龐大、品牌信譽度高、產品豐富、存款充足的特點,將可以利用其產品、結算和品牌等優(yōu)勢進行利率價格戰(zhàn),農信用社由于在資金實力相對較弱,業(yè)務成本高,抗風險能力不強的情況,將可能在激烈同業(y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面臨優(yōu)質客戶流失和存款大戶“搬家”的問題,導致資金從農村信用社流向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
利率市場化下,由于存貸款利率的放開,銀行具有利率自主決定權,在金融服務水平相當情況下,合理的利率定價成為銀行同業(yè)之間爭奪客戶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目前農村信用社體制、機制及管理手段,有效控制利率風險難度很大。突出表現在:一是重新定價風險。農村信用社利率定價的科學性、合理性不僅要考慮到資金成本核算,還要考慮到資產、負債和表外業(yè)務期限配比和流動性問題。如果利率定價不合理,資產負債業(yè)務期限錯配,一旦利率變動,就可能產生流動性風險和收益減少風險。二是逆向選擇風險。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深入,銀行間競爭的加劇,必然導致逆向選擇的風險發(fā)生。當前,社會信用體系尚未真正建立起來,農村信用社對客戶的品質、項目風險等缺乏客觀真實的了解,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如果農村信用社過度追求高額利潤而大幅提高利率,可能為信貸資產質量埋下風險隱患。
從國際上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來看,對中小金融的沖擊較大,例如20 世紀80 年代美國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造成大量中小銀行破產倒閉,僅1987 至1991 年之間,平均每年有200 多家中小銀行倒閉,類似情況也在土耳其、阿根廷、智利等國家發(fā)生過。所以利率市場化對于我國分布最廣、規(guī)模相對較小、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農村信用社來說對其生存和發(fā)展都形成了嚴峻的考驗。
從全國來看,農村信用社先后經歷了由合作社管理、人民公社管理、農行管理、行社脫鉤、人行代管、銀監(jiān)代管和交由省政府管理的體制變遷。2003 年6 月以來全國各地陸續(xù)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國發(fā)〔2013〕15 號),陸續(xù)成立省級聯社并具體承擔對轄內信用社的管理、指導、協(xié)調和服務職能。2015 年1 號文件在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中指出要提高農村信用社資本實力和治理水平,牢牢堅持立足縣域、服務“三農”的定位。所以農村信用社應充分依托省聯社這個平臺,在保證縣級法人地位不改變的情況下,嘗試通過股權紐帶形成聯合銀行,不斷提升資本實力和抗風險能力。
農村信用社要努力改變單一依靠做大規(guī)模吃存貸利差的經營模式,加快業(yè)務轉型的步伐。一是大力增加中間業(yè)務收入。相對于國有銀行和大型股份制銀行而言近收入來源中20%的中間業(yè)務收入占比,農村信用社目前還有較大的差距,為此,農村信用社要在積極拓展各類代理、理財等中間業(yè)務,實現收入來源的多元化。二是主動調整存款結構。增強資金議價能力實現,資金來源渠道實現多元化,減少利率市場化帶來的不利影響。三是認準“三農”和中小微企業(yè)客戶。將主要資源投向“三農”和中小微企業(yè)等市場,朝著專業(yè)化、特色化的方向發(fā)展,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農村信用社應加強對市場和客戶的調查研究,在整合現有金融產品基礎上,結合利率市場化因素,加大市場細分力度,有針對性地研發(fā)符合農信社市場定位的金融產品。一要繼續(xù)加大對各類創(chuàng)新產品的推廣力度,廣泛宣傳,積極引導,努力擴大客戶運用范圍,贏得持久的競爭優(yōu)勢。二要加快農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設,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互聯網金融興起,農村信用社要重視和加大信息化建設的投入。發(fā)展完善各類銀行卡功能、做好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服務,結合普惠金融推進,利用好惠農POS 業(yè)務,積極做好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服務工作。
利率市場化后,利率的波動和頻率和幅度將會變大,利率風險將成為一個影響較大的一個風險,因此農村信用社應充分借鑒國際上利率風險管理的經營,積極建立專業(yè)的組織來負責農村信用社利率風險的防控,形成相應的管理流程將利率風險的識別、計量、構建、處理和評價納入其中。同時要建立適合農村信用社使用的數據風險模型和工具,使農村信用社能較為準確預測利率風險,盡可能的將利率風險控制在可控的范圍之內。同時要建立農村信用社內部的利率風險管理隊伍,由于歷史原因,農村信用社對于利率風險管理方面的人才較為缺乏,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利率市場化時代,農村信用社必須加大人才培養(yǎng)力度,培養(yǎng)一批掌握現代利率風險管理技術的人才隊伍。
農村信用社長期以來面臨著經營成本高、惠農任務重的實際情況,在利率市場化下,將會受到市場競爭的強烈沖擊,所以農村信用社應結合所在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積極向政府及人民銀行、銀監(jiān)部門積極反映在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尋求在存款準備金,存款保險金費用、信貸規(guī)模、監(jiān)管準入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1]鐘紅濤.利率市場化農信社應如何應對[J].北京金融評論,2012(04).
[2]孔發(fā)龍.利率市場化下農村信用社業(yè)務轉型研究——以江西省農村信用社為例[J].金融與經濟,2014(11).
[3]曹坤婧.利率市場化對商業(yè)銀行業(yè)務的影響[J].時代金融,2013(06).